母万喜:1978年以前农村生活:全村累一年倒欠钱
本文摘自《四平日报》2009年2月9日03版 作者:母万喜 原题为:点灯不用油 种田不用牛
1962年,我从双辽二中毕业,回乡务农,至今整整47年,在47年里,我经历的桩桩往事,还是记忆犹新。
那时候的人们都说:未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种田不用牛。对这些梦想我是半信半疑。在吃大锅饭的年代里,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叫我们白市村“穷白市”,为什么加个“穷”字,就是因为白市村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于别的村,全村300垧耕地,80%的耕地是盐碱地,粮食产量低,人心散,都抱着在生产队里混的思想,也叫混工分,出工不出力,每个壮劳动力每天在生产队里能挣上10个工分,每个工分的分值每年都在7-8角钱左右、每个劳动力每年可挣工分3600分,最多的也不过4000分,到秋后一结账,每户都得欠生产队的债。
生产队有3台胶车、2台大铁车,到种地的时候,每天能出勤7副犁杖,一副犁杖一天也种不了半垧地。那年月,村里没有通电,每个生产小队都设有碾磨坊,屋里有石碾子、石头磨,社员吃米面都到这里加工,推碾子,拉磨,全用生产队里的小毛驴来干,你磨完了我接着磨,谁也不肯换个毛驴用。有个小毛驴活活被累死。社员的主要口粮是苞米,每人每年180公斤,根本不够吃。人们不得不去挖野菜来充饥。住的条件更差,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清一色是土坯房,条条街道泥泞不堪,出行非常困难。村小学也是土坯房,一下雨教室里就漏雨,有时都上不了课,冬天升土炉子,烟熏火燎的,学生上课都伸不出手来。社员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死气沉沉的生活。人们都过着无精打彩的生活。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我才从梦中醒来,还是那片天,还是那块地,白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一切梦想变成现实。村里通了电、各屯建立了粮米加工厂,扒掉碾磨坊、石碾,石磨成了文物。家家户户都点上了电灯,真的点灯不用油了,黑白电视被淘汰,户户看的是大彩电,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四轮拖拉机户户都有,基本上达到了农业机械化,种田真的不用牛了,要把犁杖也成文物。
播种机、脱粒机、灭茬机,样样齐全,种地、运输全用四轮车,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进城务工人员也在增加,劳务输出挣回了钱,给农业经济注入了活力。近两年,党中央的惠农政策得民心,农民种地,免去了上千年的皇粮国税,种地不但不花钱,每年还给粮食补贴。成排的砖瓦房拔地而起,街道全都修筑了砂石路,去往市区的村村通水泥路平坦笔直,农民出行太方便了。
大米白面、鱼肉成了家常便饭,想吃啥就买啥,天天都在过年。村小学校建起了一栋平房,村里还为小学安装了暖气,从此结束了小学烧土炉子的历史。去年秋季,村里就为村民办了几件实事,家家通电话,户户安上了自来水,村民结束了吃了多年的苦咸水的历史,400多眼手压水井闲置起来。村里还建起了科学书屋,村民在种植、养殖方面有难题到书屋找答案。要不是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惠民政策顺民心、得民意,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