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龚育之:陆定一与双百方针的提出

——我所知道的陆定一(之四)
发布时间:2007-10-17 20:53 作者:龚育之 浏览:242次

从七大以前的一九四四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一九六六年,二十二年间,除了中间一年多改任副部长(习仲勋从西北局调京任部长)外,陆定一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恐怕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中宣部长了。
                            
    如果要问,在中宣部长这个岗位上,陆定一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我想,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的人,无论是共产党内还是共产党外,回答恐怕会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确立和对这种生动活泼局面的执着追求。
                            
    前一阵子中央统一战线部门开过一个会,纪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五十周年,还登了报。中央思想文化部门要不要也开一个会,纪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五十周年,并在报上报道呢?
                            
    说五十周年,那是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为党对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的完整方针,并且得到中央的正式确认和郑重宣布而说的。但这完整方针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追溯源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口号,已经在若干年前,针对不同的领域,分别地提了出来。
                            
    最先提出“百花齐放”,是在一九五一年。毛泽东应梅兰芳之请,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字。“推陈出新”这四个字,毛泽东在延安就为平剧研究院题过,“百花齐放”这四个字,是这次新增的。毛泽东后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那次决策会议上叙说过这个过程:“‘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当时座中有人说,是周扬提出来的。据说,周扬对人说,“百花齐放”是戏曲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认为很好,向毛泽东报告了。在延安,“推陈出新”还只是向平剧(京剧)界提出,一九五一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是向所有剧种、向整个戏剧界提出了。但还没有明确地推向整个文艺界。
                            
    “百家争鸣”最初的提出,则是在一九五三年。那一年,中央决定要中宣部就中国历史问题、中国文字改革问题、语文教学问题组织三个委员会加以研究。当时,中国奴隶社会何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分期问题,两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有不同的意见和热烈的争论。当时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方针,毛泽东说要百家争鸣。陈向这个委员会传达了,第二年创办《历史研究》杂志,也以这个作为办刊的方针。这件事,历史学界几位党内主要领导人大概是知道的,在历史学界外、在整个学术界一般还不知道。
                            
    一九五六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这次会议以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和号召向现代科学进军而载入史册。在这次会上,陆定一作了一个重要发言。他说:在政治问题上,我们不要做“瞎子”,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但批评时决不要戴大帽子。
    这段话,还没有用“百家争鸣”这四个字来概括这样的政策思想,但“百家争鸣”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九日,毛泽东给包括陆定一在内的各领导人写了一封信。原由是一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向陪同人员谈到他不同意毛泽东对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关方面向中央反映这个情况。毛泽东在信中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这是把学术界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的政策思想,进一步推广到在学术问题上学者和党的领导人之间有不同意见都可以自由争论。
    接着就是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在讨论这个报告的过程中,四月二十七日陆定一发言。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发言,不知为什么没有收入《陆定一文集》,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主要部分收入了《陆定一文集》,这里就不引用了。总之,这篇发言从对苏联专家批判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问题的处理,说到在宣传部长会议上宣布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从苏联过去反对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后来又不反了,说到中国科学院一位同志的法宝是把大帽子一扣,说某某学派是资产阶级的,不知道这样一来科学的发展就完蛋了;从苏联共产党对文艺干涉最多,说到中国关于写新人物和旧人物、写新社会和旧社会的争论,说到昆曲旧戏《十五贯》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是唯一的创作方法。陆定一发言过程中,毛泽东不断插话,气氛十分活跃。“百家争鸣”四字,不仅呼之欲出,事实上已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诸多方面初步展开了。
                            
    在四月二十八日的讨论中,陈伯达发言,讲到毛泽东“百花齐放”题词所起的作用和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时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的情况,建议在科学文化问题上贯彻这两个口号。
                            
    这样,四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讨论总结,才接着陈伯达的话,讲了“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那样一番话。
                            
    五月二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讨论发言结束,毛泽东作总结,又讲了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番话。
    毛泽东这两番话,现在已经收在《毛泽东文艺论集》中,这里也不引用了。
                            
    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陆定一在怀仁堂向科学界和文艺界的代表人物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六月十三日,《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这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报告。这是中宣部长代表中央所作的报告,是最初的、比较系统地阐明这个方针的报告,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篇报告。
                            
    这篇报告一开始就说:“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这已经由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过了。”
    由此可见,陆定一积极参与了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决策,是这个方针的权威的阐释者和创造性执行者。
                            
    一九五六年党的八大确认了双百方针,写进了政治报告和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从而使这个方针成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个最高领导机关的决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今年是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五十周年,应该纪念。
                            
    毛泽东一九五七年二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三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对双百方针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论述。
                            
    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有一个插曲:康生发言,说,双百方针是陈伯达提出的。陈伯达立即声明:不是他,而是毛泽东提出这个方针,并且说明了那个过程。这是宣传工作会议时我参加听会,亲自听到的。
                            
    在叙述双百方针提出和确定的历史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到陈伯达?陈伯达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不仅完全背弃了双百方针,而且疯狂践踏了双百方针,人们都不愿意提到他,这可以理解。但是,叙述和研究历史,还得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因为后来的变化而改写以前的历史,这是史学家对历史的责任。
                            
    概括起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从群众中来的,就党中央来说,毛泽东首先分别提出这两个口号,陆定一展开地论述了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各个领域让各学派自由争论的方针,陈伯达把这两个口号联系起来,经毛泽东和党中央首肯,正式确立为党对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从如何处理科学界文艺界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出发,协助毛泽东和党中央确立这一方针,做出最实质性贡献的,当然还是陆定一。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