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龚育之:陆定一关于语文教学的一封信

——我所知道的陆定一(之九)
发布时间:2007-10-18 18:39 作者:龚育之 浏览:217次
陆定一在学术上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教育上抓教育方针、教学改革。后一方面,除高教六十条外,我基本上没有接触。但是他抓教学改革时,注意到心理研究所刘静和女士对小学识字和小学算术教学改革的实验和研究。而心理研究所属于中国科学院,所以对这件事我略有接触,这种接触断续保持着。
                            
    十五年前,刘静和给了我陆定一写给她的一封信。近日偶然翻检出来。查《陆定一文集》,未见收录。但颇有兴味,不妨在这篇回忆文章中提一下。

静和同志:
    
七月卅日来信收悉。祝您一切顺利。
                            
    我五岁读书,第一本是清朝的第一本教科书。那是戊戌政变后才有的。第一课八个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六岁就是“民国”了,“民国”的教科书第一课一个字:“人”。再后来,“教育学发达了”,第一课是一张图,没有字。再后来,第一至第五课都是图,到第六课才有字。“教育学越发达”,学生识字越少。
                            
    打听原因,原来教育学主张,学生要“四会”。识一个字,要会读,会写,会讲,会用。所以,每课的字越少越好。会读会写,这办得到。会讲会用,必须识得很多字以后才办得到。对识字很少的人,要他会学会用,那只能记豆腐账。半文盲。
                            
    内容上也变得奇怪。“三字经”“千字文”一上来就讲大道理,“教科书”却是“大狗跳,小狗叫,叫一叫,跳一跳”,根本不讲做人的道理。
    这种“教育学”,我非常反感。
                            
    中小学生,记忆力最好。应该让他们多识字,快识字,不懂的字他们也能记。识了三千字,看书看报,不懂的字也就懂了。
                            
    1949年,我们接收国民党的小学,一学期只能识200字。真是误人子弟,整个国民的文化水平被硬压低了。想改,真难,因为教师都有旧的“教案”。改,等于夺了饭碗。
    黑山的经验,我非常非常喜欢。原因在此。从每学期识200字,到每年识1000字。这成功了,多好。
                            
    您用科学的方法,不但在语文课,而且在数学和英文方面做出了成绩。我敢代表所有的中国人,向您致谢。你为我们的后代做了大好事。这才真正说得上是科学的教育学。
                            
    当然还要顾到其他问题,例如:①不是加重而是减轻学生的负担。②字要写得好,让看的人认得,而不是只有自己认得,等等。
    再次祝您成功。
                          陆定一
                            1989.9.20
                            
    《陆定一文集》收了一九六〇年三月三十日陆定一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教学必须改革》。其中就讲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这篇发言还谈到数学教学改革,说:“十八世纪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当时牛顿是二十五岁,莱布尼兹是二十七岁。而在我们的现行学制之下,青年要到二十岁以上才能学到微积分,二十四岁才能大学毕业,如果再当三年研究生就是二十七岁了。”这篇讲话发表前,陆定一要我帮他核实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的年龄,我帮他查了,给他写了个简单材料,说明了确切年龄确定之难。夜深了,他打到我宿舍楼下的公用电话,一定要我说一个确切的年龄。我说,牛顿的生年有两种算法,当时英国进行了历法改革,按旧历,要多算一岁,按新历,要少算一岁。陆定一沉吟了一下,说,那就按通常的辞典的说法吧。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