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赵泳、赵鸣:谷牧与连云港“东方大港梦”

发布时间:2014-08-27 21:27 作者:赵泳、赵鸣 浏览:97次

谷牧,原名刘家语,曾用名刘曼生、刘竟希。1914年9月28日出生在山东荣成县东墩村一户农民家庭。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从事学生运动,在东北军一一五师搞兵运,发展著名进步军官万毅入党。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坚守滨海抗日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与淮海部队协同作战,解放了新海连市(即现在的连云港市)。1948年11月,任新海连特区委员会首任书记兼警备区政委,后又在济南、上海、北京多地任职,曾担任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是党和国家的一位杰出领导者。特别在1973年3月2日任国务院重要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一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倾力关心连云港港口建设。他从1973年4月到1988年11月,他先后3次视察连云港,指导连云港港口建设和发展工作,多次批示连云港港口建设的具体事项,为连云港港口实现东方大港梦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他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热心指导,使得连云港建港人在港口建设工程历程中坚持实干兴港、科学发展的原则,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功,最终实现了他对连云港寄予的厚望,实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东方大港梦。

以人为本,组建连云港港口建设机构

我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从省级机关下放到江苏省东台县。1973年,为了支援连云港港口建设,省委组织部将我调到连云港,参加建港工作。1973年2月27 日,周恩来总理做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同年3月2日,国务院成立了以粟裕、谷牧为首的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第一次建港工作会议。沿海各省区和直辖市在“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下,开始大打港口建设翻身仗,连云港港口也加快了老港口改造,跳出了原有的老港区,开辟了庙岭、墟沟、连岛等新港区,跨上了实现东方大港梦的新征程。

同年4月25日,谷牧就率领各有关部委负责人,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彭冲的陪同下,风尘仆仆来连云港检查港口建设工作。次日上午,谷牧深入港口生产、建设现场,了解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他听取了江苏省、连云港市和连云港港务局同志关于连云港港口建设和规划情况的汇报,主要内容集中在港口规划、建设方案、回淤研究、以及设立专门建港机构等方面。

在汇报过程中,交通部孙舒平局长首先阐述了连云港港口重要地位。他汇报说:“连云港位于海州湾,背靠云台山,腹地广大,资源丰富,苏、鲁、豫煤的产量大,另外还有矿石、盐,远处的西北、西南的物资开发,从连云港进出有利。因此,连云港发展外贸,支援建设很重要。连云港海岸线曲折,有发展港口的条件。”谷牧说:“连云港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港口,要开放,大有前途,这是肯定无疑的。”接着,他又说:“连云港处于我国沿海中部,可以充分利用陇海铁路,应该承担西北地区和川、苏、皖、豫、鲁部分物资的进出口任务,这些省区的货物不必绕道上海、青岛。这样既可以减轻港口和铁路压力,又可以减少中转环节,节省运输费用。”

在谈及连云港港口发展规划时,当时港务局的同志提出了2套建设规划方案。一是继续在老港区,即在原有港区建设新的泊位;第二套方案就是跳出老港区,向庙岭方向发展。谷牧率领的工作组和彭冲都表示支持第二套方案,即在老港区外重新建设一个新港区。谷牧指示说:“我们支持你们的第二套方案,在老港区外面搞,向庙岭发展。”他接着又说:采取这个方案“比价合理,布局展得开,黑白分明。”“码头泊位要统一规划,还有后面的仓库、场地、生活区等,都要很好安排。”他还表示,要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000万吨的煤炭出口码头摆在连云港,具体指示“还是摆在庙岭”。谷牧强调说:“连云港是个好地方,写字、画画还来得及,统一规划的时候到了。”他还说:“现在,世界海洋船舶向大型、高速和箱运化发展的今天,连云港还只是一个只有三、五千吨中小泊位的港口。这与它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太不相当了。”彭冲补充说:“这里还是一块半处女地,马上组织班子来干,水文、地质、规划工作都要抓起来。”这段指示奠定了在连云港港口首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庙岭煤码头建设的基础,也是连云港向深水大港的迈进的冲锋号!

谷牧在这次考察期间还就连云港设立专门建设机构做出了具体指示。谷牧还说:现在看来,一是要“广泛发动群众,不仅每个职工,包括家庭都知道,闹一个大搞港口建设的群众运动”。他还介绍了天津、河北的情况后说:“全国八大港有连云港”。他还扳着指头一个一个数:“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黄埔、湛江,对这些港口,我们都要直接联系,了解港口建设情况,一面报省里,一面同我们直接联系。”彭冲当即表态说:“省委对总理关于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专门讨论过一次。当时因为情况不清楚,所以决定成立个港口筹备小组,主要是熟悉情况,做做规划。”“现在就不是准备动作问题,要认真抓起来了,把筹备小组准备动作变成行动动作,搞个指挥部。”“指挥部党政统一领导,当前由省里直接领导,物资直达,不要条条块块,计划、规划、物资供应都统一起来,直达指挥部。我们搞几个大工程都是这种办法,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物资供应,可以弯路少一点。”

1973年5月5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门讨论连云港港口建设问题。彭冲向常委会传达了谷牧视察连云港时的具体指示意见。最后,常委们一致同意组建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当年的6月14日,经过江苏省委批准,江苏省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宣告成立,统一领导连云港港口建设。当时的连云港市委书记刘文龙兼任指挥,金逊、王余积、许伯千、宫润波、范雍5位任副指挥。指挥部系省属机构,归口于省计委,在连云港市委一元化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统一指挥港口建港规划、港口建设等项工作。编制暂定为150人。

严谨科学,摘掉回淤严重的历史帽子

我来到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工作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工程处,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为港口大发展从技术上解决回淤问题。

众所周知,连云港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但是回淤问题一直是困扰港口建设的关键问题。在1973年4月,谷牧、彭冲等领导同志视察连云港时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当时,连云港港务局同志汇报如何开展科研,解决回淤问题,为建设深水大港进行技术考证。谷牧强调说:“1000万吨煤码头定在连云港市,地质水文怎么样?这个资料要可靠。希望把这个工作继续抓紧。”他接着又说:“1000万吨煤炭出口,需要建深水码头。不是万吨级,更不是三、五千吨级,最好是五万吨级、十万吨级的大家伙。”“那么这里究竟怎么样?有些同志有怀疑,前一段时间设想在石臼所、岚山头,但要搞200公里的铁路,码头要重新搞,没有连云港条件好。所以我们倾向在这里,但水文、地质要搞清楚。要准备在这里搞一个大的深水泊位码头,准备工作要抓紧进行。”交通部孙舒平局长补充说:“回淤问题,我们同意连云港的汇报情况,泥沙来源在逐步衰减,但从局部看可能不一样,还有问题,需要十分重视。”彭冲当即表态说“水文、地质、规划,马上组织班子来干。南京水科所下放在我们这里,华东水利学院力量也很强,严恺同志是专家,搞一个现场指挥部统一组织,连云港市委、港务局也要集中力量搞,既有分工,又有统一,可以解决好。”事实上,后来连云港港口的建设发展中关于回淤问题的争论不断,但最后还是以科学严谨的实验数据和在淤泥质地质状况下建设港口的先进方法,摘掉了不能建设深水大港的帽子,完成了实现东方大港梦至关重要的历史跨越。

连云港建港指挥部成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落实谷牧的抓好回淤科研的指示精神,筹备和召开了连云港历史上第一次回淤问题专家会议。1973年7月27日上午,第一次连云港港口回淤问题讨论会在连云港市三招正式开始了。会议经过三四天的充分讨论,对主要问题的讨论结果形成了一个《纪要》。通过对历史和现在获得的水文、水深、泥沙和疏浚的资料分析说明,大多数代表认为:连云港港区的回淤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港域和航道回淤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并一致认为:连云港自然条件较好,回淤量不大,腹地广阔,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天然良港。

1974年,国家下达连云港的建设投资计划为3044万元,相当于1973年实际完成投资的2.37倍。

1974年8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连云港港口建设问题,当时交通部的水基、铁基、计划、物资等有关局的负责同志,以及连云港建港指挥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在听取完工作汇报后,谷牧专门强调说:“1%也不能松!要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去完成任务。今天这个会专门讨论连云港的建设问题,希望大家给予支持”。8月16日,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加强连云港建设的几点意见》的决定,进一步用具体行动落实谷牧的指示精神,有力地加快了连云港港口建设的进程。1974年12月19日,连云港首个万吨级煤炭专业码头建成投产。这是连云港港口建设的一大突破,标志着连云港跨入具有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港口行列,也是连云港自周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后第一个建成投产的大工程。

时隔不到1年,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又于1975年1月举行了第二次回淤问题讨论会。会议代表作出了连云港海峡目前处于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结论!

1975年6月25日,在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的全国港口“五五”时期建设规划会议上,通过了连云港开辟庙岭新港区的规划方案,确定第一步先行建设庙岭深水煤炭专业码头。同年8月,连云港正式编制上报了《关于连云港庙岭新港区及新建庙岭煤码头工程计划书》和《关于配合连云港港区总体布置港前编组站及港区车场规划设计任务书》,提出了建设万吨级煤炭泊位3个,装船能力1000万吨。这个报告经交通部审定后,于1976年7月报国家计委。1977年7月 25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连云港庙岭煤码头建设设计书。1977年8月,江苏省和连云港市正式提出在连云港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委提出连云港是否可以建设5至1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新课题,回淤问题又是个关键!

于是,1977年9月18日至22日,连云港建港指挥部举行了第三次回淤问题讨论会,这也是连云港建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回淤问题研讨活动。会议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天津水运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交通部水利规划设计院、上海航道局、第三航务工程局、江苏省水文地质大队、连云港港务局10个单位和各类专家、技术人员,总计40多人。大家一致认为:1975年1月第二次回淤会议所作出的连云港海峡目前处于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个结论也得到了严恺的肯定。会议还讨论了连云港建设深水泊位的问题。与会同志认为,连云港扩建深水泊位,目前以5万吨级为宜。以后在建港过程中逐步积累资料和经验,再根据国家需要向5万吨级以上泊位发展较为稳妥。连云港可以建设10万吨级深水泊位,关键是科研要走在前面,做好科研规划。

会议以后,连云港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地质勘探,摸清了连云港港区的水下地形;在港口东门口外实践性地开挖了3公里长的外航道,实际模拟泥沙淤积情况。后来,正当连云港港口建设即将迈入快车道的时候,在1978年有人重提连云港回淤问题,李先念副主席对此十分重视,并于1979年1月1日批示,再次要求谷牧副总理主持处理此事。谷牧也当日批示:“请叶飞同志组织人准备,准备好我们即开会。召开双方的专家会议,要真正讲出道理。”今天我们重新回忆那段历史,可以深切感受到谷牧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深切感受到“科技兴港”的重要和艰巨。

1977年8月,新华社记者廖原来、通讯员沈绍平来连采访了连云港港口这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变化,并在新华社内参上刊发了题为《连云港港口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报道,全面介绍连云港港口最近几年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和发展变化,以及今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9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作了重要批示。

1977年11月21日上午11时30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亲临国务院港口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贯彻落实李先念副主席的批示,加快连云港港口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他要求港办尽快摸清情况,提出具体落实意见。

谷牧一开始就问:“你们知道要大闹连云港吗?谁分管连云港的?研究了没有,有什么意见?”当他听到近日即将安排研究时接着说:“你们要抓紧研究。连云港是中国的重要港口,位于我国沿海的脐部,地位非常重要。铁路从东到西,横的有陇海铁路,纵的有津浦铁路,还有京广铁路,可以向南北疏散物资。还有宝成铁路通四川,陇海铁路最后通新疆,涉及8个省区,经济腹地广阔。军队同志积极性很高。从经济上、军事上都很需要。中央考虑要大闹连云港,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中打中闹,而是大打大闹。江苏省对连云港建设气魄很大,要建5万、10万吨级码头,要大搞,还要把铁路大桥搬去连接东西连岛(即后来建设的拦海大堤———西大堤)。

当谈到连云港回淤问题时,谷牧一再强调:在连云港建设10万吨级的码头,是否可行,要抓紧研究。要有科学态度,不要在经济上受损失。

为了落实李先念副主席和谷牧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和交通部分别于1977年11月29日和12月8日,在北京专门召开了连云港港口建设规划座谈会。会议认真讨论研究了连云港的回淤问题和建设1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可行性,以及连云港港口规划方案,并具体安排了下一步连云港港口建设的重点工作。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港办、交通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建港指挥部、连云港港务局等单位的负责人和科技干部,还邀请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天津水利科学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华东水利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航道局、上海第三航务工程局、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等长期从事连云港泥沙问题研究的有关科研设计单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共计40多人。会议经过讨论后认为:“连云港的回淤问题已经搞清楚,可以建设现代化深水大港。”

交通部党组听取了会议情况汇报,确定连云港建设按照三大战役来完成。一是第一期工程。将原定的庙岭煤码头由原来的2个2万吨级和1个3万吨级改为2万吨级、5万吨级和10万吨级各1个,吞吐能力为2500万吨,并建设黄莺嘴到西连岛拦海大堤。两项工程要求在1981年基本建成,总投资约4.6亿元。第二期工程到1985年基本建成庙岭港区的16个至18个泊位,综合通过能力达5000万吨左右。第三期工程是1995年前完成海峡内的全部工程。1977年 12月8日上午,国务院港办听取了汇报,并基本肯定了交通部党组的方案,要求尽快写出书面报告、设计任务书,报国家计委和中央领导审定。会议还对连云港建设中的两大重点,即软基处理和回淤的科研项目,要求组织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关,继续深化和完善。

从李先念副主席的批示,谷牧副总理的全力推进,到中央各部委和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以及连云港港口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连云港港口的发展又跨出了一大步,跳出了原有的连云老港区,进入了庙岭新港区,基本解决了后方陆域狭小的问题,为后来亿吨大港的建设奠定了坚实性的基础。

对内对外开放,破解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1978年3月,谷牧继续被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建委主任。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谷牧兼任主任。他的工作重心转向对外开放方面,成为中央在这方面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的主要领导人。

我当时也因为工作需要转至建港指挥部计划财务处工作,后来又成为建港指挥部副指挥,直接负责筹措港口建设的资金问题,参加了与荷兰人谈判和组织集资建港的全过程。

在1977年底的2次北京关于连云港港口建设专题规划座谈会会后,江苏省计委也于1978年1月10日专门召开了“连云港建港会议”。同年4月14日,由江苏省和交通部联合签发的《关于连云港港口建设规划的报告》上报给了国务院,提出了投资8亿元人民币建设连云港,努力将连云港建设“成为一个江海衔接、水陆联运、四通八达的大型运输枢纽港”。在当时我国的金融体系下,国家要募集8亿建设连云港显然是十分吃力的。当时谷牧刚刚考察欧洲5国回来,对于如何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提出了建议。依据连云港的发展历史和当时国际金融对于我国的扶持情况,配合连云港港口建设和发展,1978年7月11日,交通部向国务院正式上报了《关于邀请荷兰专家(或企业)来华协助建设连云港和治理长江口岸航道的报告》。报告收到的当天,谷牧就在上述报告上签署了意见:“拟同意,请(李)先念、(纪)登奎、(余)秋里、方毅、王震、(康)世恩、(陈)慕华同志批。”“送华主席、邓副主席批”。上述领导同志均圈阅同意。7月21 日,交通部将上述报告和中央领导人批阅的“影印件”转发有关部委和江苏省、上海市。正是这个批示使得连云港港口建设开启了利用外资的先河。在交通部牵头下,连云港与荷兰技术代表经过三轮谈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978年11月25日,交通部根据第二次中荷会谈情况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委托荷兰承包连云港的几个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重点汇报了连云港与荷兰合作中关于总概算、工程费支付形式和引进工程性质,并提出可以先行与荷兰签署“勘测、科研、规划”分合同。1978年12月5日,谷牧签署了同意的意见。

1979年2月13日至3月9日,中荷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关于连云港港口建设的双边谈判。谈判进入了最后的关键时期。谷牧于1979年2月23日上午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始终关注谈判涉及的内容和谈判进程。他指示交通部陶琦副部长:“资本家总是资本家,连云港这个项目不能吹,还是要叫荷兰人搞,说话要算话。”“要把价格压下来。我们通过谈判要让他们看到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是不会上当的。”“连云港项目只不过几百万美元,今年签合同,我给你们批了就算了。”

后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战略的调整和外汇问题,交通部于1979年5月4日写信给谷牧副总理,提出正式终止委托荷兰财团承建连云港项目的谈判,而改为自己建设。谷牧于5月21日批复同意停止,但批示做好善后工作。连云港与荷兰的建港合作没有能履约,后来改为使用日本国际协力基金贷款,这是后话了。

在1980年9月,国务院领导同志在新华社动态清样第3437期上《陇海各省有关部门建议合资扩建连云港》一文上就有批示。1980年9月4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谷牧对此亦有批示。内容为:“这件事不简单,计委、进出口委要组织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能办成当然很好。”这一指示可以说揭开了连云港集资建港的序幕。同年10月,国家计委交通局提交了《关于陇海铁路各省联合建设连云港问题》的签报,主张由陇海沿线各省集资建设连云港煤码头和陇海铁路东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谷牧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分管对外开放工作。1984年,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起草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名列其中。

1985年10月19日至22日,“七省区联合开发利用连云港座谈会”在连云港举行。这是连云港集资建港过程中富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交通部部长钱永昌、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和连云港市市长何仁华均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与会代表听取了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关于连云港建港现状和港口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参观了新老港区,审议了《集资建港试行办法》(讨论稿);最后通过了《七省区联合开发利用连云港座谈会会议纪要》。大家对“谁投资、谁使用、谁收益”和“联合开发,统一管理”作为集资建港的基本政策表示认同。

在座谈会之后的3年中,交通部计划局在连云港连续3次召开了集资建设连云港协调小组会议,力推连云港集资建港事宜,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加快了连云港港口发展,缓解了连云港港口建设的资金压力。1988年1月,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安徽5省和交通部联合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墟沟港区一期工程计划任务书,集资建设6个万吨级通用杂货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210万吨,投资估算4.2亿。

1988年4月以后,谷牧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经济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7日,谷牧再次来到他曾经工作和关心支持的地方视察。我当时是连云港港务局党委书记,有幸再次接待这位尊敬的老领导,亲自向他汇报连云港港口这十几年取得的建设成就和集资建港问题。在庙岭煤码头,我们指着已经被开掉的庙岭山,回忆谷老多年前与彭冲一起视察连云港指点连云港港口建设的起航情景。谷老深情地说:“山已经被搬掉了。”他详细询问了庙岭煤码头煤炭从哪里来?往哪里运?煤炭出口能力有多大?使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有多少项目?金额是多少?等等、等等!他还认真地询问道:“陇海腹地各省市不是来建港吗?有多少个?我们都一一做了汇报。

看完码头,谷牧在当时港务局办公楼休息室稍作休息,他继续关切地询问道:“陇海一线想在这里搞集资建港,最积极的是河南吧?他们搞几个泊位?”我回答道:是的,他们在连云港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分别在庙岭二期和三期建设3个专业化泊位,都是万吨级的;在墟沟港区建设2个泊位。投资热情很高。谷牧继续询问: “搞集资建港,全部(指水上和水下投资两部分)给人家干行不行?”

在连云港期间,谷老一直关心连云港集资建港进展情况。9日下午,我们再次向谷老汇报连云港港口集资建港问题和未来建设规划。谷老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关切地说:“人家愿意来干是好事,可以解决国家能源、交通方面的问题,有什么不可以干!假如是搞消费的,当然不能搞,搞港口建设是好事。这个问题要很好研究一下。因为腹地省区有建设你们港口的积极性,大家都想利用你。横贯中华,桥架欧亚,将来就热闹起来了。我觉得应该总结几条,立些规矩,报国务院批一下。我搞港口多少年,水下投资多,回收慢,这是谁都懂的道理,能不能70%水下部分也让人家投资?这个港口只要不违反国家政策,运什么物资,完全由自己决定。 70%靠国家,一下子把你控制死了。我来连云港多次了,我看内地积极性是可以的,非来不可,但政策、做法不落实,还是落空。连云港发展起来,神气起来了,大家尊重你们。但要统一管理,到时候(指内陆省区集资建成的泊位)就跑不了啦。连云港是很大一篇文章,就是调动内地积极性。你们要把内地各省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最后临行前,谷老满怀激情地鼓励说:“港口前天看了,新港口(指庙岭新港区)工程还未清理完,规模比老港口大得多。将来西大堤搞成,港口里可以摆几十个泊位。在全国我还未看到像你们这样摆得满满的。在国内,将来你们这里泊位密度可以算是最高的一个。港口有了很大的发展。”他还进一步指出:“将来港口发展和铁路运输适不适应?要充分利用陇海铁路,东面找出海口,西面新疆几个口岸也对外开放,和苏联做生意。形势摆在这,叫大陆桥也好,不叫大陆桥也好,这个线唯一出海口是连云港,那一头是南疆、苏联。不要看暂时发展还不能很快,规模不是很大,我看将来这里很有前途的,摆在那,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很重要。连云港是我国沿海中部不冻港,防风条件也很好,沿路各省积极性调动起来,这里大有作为。”

翻开连云港建港历史的记录,重温谷牧对连云港港口建设的关心和指示,连云港港口在追寻东方大港之梦的道路上不断创业,不断建设,不断奋进,不断开辟新天地。2013年是连云港港口开港100周年;2014年是谷牧诞辰100周年。历史的机缘使我们特别思念指引连云港港口发展的老领导谷牧,特别难忘谷牧对于连云港港口建设的谆谆教诲和倾力支持。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