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汕:习仲勋是“阶级斗争为纲”的最早受害者
电影《芙蓉镇》里有个专门整人的阶级斗争受益者王秋赦,粉碎“四人帮”后,这个文革借助阶级斗争坏事做绝的打手疯了,但他依然怀念阶级斗争的风光日子,他披头散发地拿个破锣在村里大喊“运动啰,运动啰!”他多么怀念阶级斗争给他带来升官发财的好日子——而这都是以让别人家破人亡为代价。
现在怀念阶级斗争的人依然有,虽然不是很多,虽然早已臭不可闻,虽然和王秋赦不同的是还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但依然希望通过阶级斗争把社会搞乱,他们可以乱中取胜。这些人或者想引起注意,甚至想像张春桥、姚文元一样可以升官至政治局。虽然他们打错了算盘,也必须给予警惕,因为阶级斗争在中国尚有一定社会基础。
毛泽东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阶级斗争理论是1962年,那一年他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他说: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灭亡,总是企图复辟……,所以“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1962年正是中国经历极端困难的三年灾害后全心全意搞经济建设的时刻,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这一番话,让几亿人的目光都转向了阶级斗争,而思想文化战线首当其冲地变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阶级斗争的狂风暴雨把社会搞得不得安宁。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结果是带来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无暇顾及生产,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接蹱而来,先是继续反右倾,接着“四清”,紧跟着就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危害的 “文革”。
为什么毛泽东会在1962年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1961年斯大林的遗体被逐出红场并焚尸扬灰加深了他的疑虑与警惕。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是中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 中央规定刘少奇讲话,他第一次提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观点(这还算客气的),说明大跃进的灾难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实际上公开否定了毛泽东习惯说的错误仅仅是“一个指头”(错误只占十分之一)。彭真在会上说:“毛主席不是没有一点错误,三五年过渡,公共食堂,都是毛主席批准的。”陈云西楼会议上却痛陈大跃进的错误和灾难现状,博得了满堂喝彩。毛泽东担忧自己已经大权旁落,他需要重新站在政治的制高点,重新掌握绝对权威的话语权。
而在基层,人们认识到人民公社这种违反生产规律的结构必须清算,首先民愤极大的公共食堂在一片强烈反对的声浪中一哄而散,不少地方实行 “包产到户”等政策,农民很快有了饭吃,经济很快有所恢复。但毛泽东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包产到户就是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他认为愿意包产到户是极少数地富残余、富裕中农,广大农民是反对包产到户的。他把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邓子恢等人支持包产到户定为“单干风”。这三股“风”当然都是资本主义的风,修正主义的风。这也正是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阶级斗争”的实践基础。
为了证明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一些一直揣摩毛泽东旨意的人急于表功,康生就是最积极的一个。他从长篇小说《刘志丹》入手:作者李建彤是是刘志丹的弟弟刘景范之妻,她以刘志丹亲属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进一步收集了许多关于刘志丹事迹的材料。又经过长期细致的准备,于1958年初动笔写作,同年冬写出初稿,次年春写出第二稿,夏天改完第三稿。作者认为必须让担任过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当年与刘志丹一起遭受迫害、建国后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审阅小说稿。刘志丹是习仲勋的老领导老战友,习仲勋对这位领导人有深厚感情,认真阅读了书稿,并于1960年春两次约请作者谈自己对书稿的意见。这无非是一本革命传记,靠整人扶摇直上的康生得知作者曾拿着小说《刘志丹》的初稿去征求过习仲勋的意见后,决定借此事整习仲勋。
1962年9月24日,八届十中全会召开的第一天。正当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一贯搞阴谋的康生,写了一张字条递给毛泽东。条子上写道: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毛泽东就在会上念了字条,后来就成了毛主席语录。许多不明真相的同志在会上也提出,要揪出事件的“后台”,要习仲勋写检讨。习仲勋这位副总理竟然被下放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当副厂长。
实际上习仲勋是阶级斗争成为国策后的最早受害者。文革开始,习仲勋一下变为“敌我矛盾”,度过了他一生最艰难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