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与农民诗人 王老九的密切交往
原标题:揭秘:习仲勋与农民诗人王老九的交往
农民诗人,这一淳朴而又响亮的称呼,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建国初期,陕西临潼县出了著名民间诗人王老九。王老九,原名王建禄,因在弟兄中排行第九,人称老九。出生于1894年2月23日,去世于1969年2月14日,享年76岁。1960年6月1日至11日,他作为农民诗人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全国文教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最近,骊山诗社王老九诗风研究室在编辑纪念农民诗人王老九诞辰120周年的诗文中,发现了1951年11月17日习仲勋写给农民诗人王老九次子王继洲的亲笔信。信中肯定了农民诗人的诗歌成绩,赞扬诗人扎根现实生活,创作了代表农民心愿,为广大群众喜见乐闻,为多数文艺工作者所爱的诗歌诗歌作品,同时希望诗人努力提高文化,继续创作。
64年前习仲勋的一封亲笔信
人们都知道农民诗人王老九20世纪50—60年代曾五次进北京参加会议,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周总理给他敬酒。王老九和郭沫若、柯仲平、郑伯奇、老舍、臧克家、艾青、胡采诸文坛大家及韩起祥、霍满生、韩友鹿、张志民、刘章等民间诗人密切交往,先后被选为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民研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习仲勋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等领导职务期间,与王老九密切来往的故事。
“2014年是中国农民诗人的杰出代表王老九诞辰120周年。临潼是王老九的故乡,也是闻名全国的诗乡。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学习王老九把临潼办成诗乡’的发起者、组织者,我有幸接触到王老九的一批诗作和谈诗的手稿,也惊喜地看到了习仲勋同志用毛笔和钢笔给王老九本人及其次子西北人民出版社编辑王纪洲的信——红色文物。”王老九研究专家、著名文化学者刘荣庆说,信封是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公用信封,长18厘米、宽9厘米,牛皮纸质,中国传统的竖排格式。用钢笔写着:本市西五路西北人民出版社王继洲同志启——王继洲是王老九的小儿子,时在西北人民出版社当编辑。打开信封一看,这是一封复信,信纸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公用笺,竖排红道,纸质已经泛黄。写信人则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信是用钢笔写的,字迹工整流畅,内容如下:
继洲同志:
来信及你父亲的诗集都看到了。
你父亲的诗作,因为反映了生活的实际,代表了人民的而主要是农民的心愿,通俗易懂,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读乐闻,亦为多数文艺工作者所爱戴;这是他的创作成功的地方。希望他努力学习文化,更加提高写作能力。
此致
敬礼
习仲勋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如今,这封信的写信人、收信人和信中涉及到的人,都已作古,无法得知去信和复信的具体缘由。”作家五味子分析,1951年9月,王老九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王老九诗选》,也许是受他委托、也许是在出版社当编辑的儿子王继洲自己,给习仲勋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了一本诗集。习仲勋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兼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面主持西北的军政工作。从回信的内容看,习仲勋知道王老九和他的诗,所以在接到王继洲的信及看到王老九的诗集之后,便欣然回信。信的内容不多,但对王老九的诗的理解和评价都很到位,而且提出的希望也很中肯,很符合王老九的现状和需要,表现出一个政治家敏锐的洞察力和一个领导人对群众尤其是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和爱护。“至于这封信是否为习仲勋亲笔所写,我也进行了一些考证。但现有公开的文献资料中,习仲勋留下的钢笔字手迹不多,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初那段时间的几乎没有,找不到有力的佐证材料。但从以前很少的一些手迹的比对上看,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这是一封他的亲笔信。”五味子说,如果是由秘书代写,第二页只有几个字,既然是替领导写信,完全可以重写一遍而不必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