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中苏交恶后毛泽东会见柯西金说了什么将其“侃晕”?

发布时间:2015-07-28 20:34 作者: 浏览:139次

核心提示:柯西金问:“要争论多久?”毛泽东答:“一万年,看来少了不行。”在毛泽东的天马行空面前,柯西金这次北京之行无果而终。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5年5月7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中苏交恶,毛泽东侃晕柯西金》

1960年代,中苏关系全面恶化。苏共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曾多次到访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数度会晤,其间一些故事和细节颇有意思。柯西金也是这一时期唯一多次到访中国的苏联高官。

柯西金难招架毛泽东的天马行空

柯西金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宫廷政变”,出任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1964年11月初,周恩来率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试探苏共中央新领导对华政策。但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在祝酒时,居然对周恩来说出“我们搞掉了赫鲁晓夫,你们也搞掉毛泽东,让我们两国关系恢复正常”这样的话,中苏关系陷入更大危机之中。

在柯西金的建议下,勃列日涅夫决定,1965年2月柯西金在出访越南时,利用专机在北京停留加油的机会,力争与毛泽东见面或通话,缓和关系。

柯西金先与周恩来多次谈话,感受到周恩来力挽危局的诚心,接着与毛泽东见了面。

谈及中苏论战,毛泽东说:“我们赞成你们搞公开论战……没什么可怕的嘛。我给罗马尼亚代表团讲过,公开争论,有什么不好,一是天塌不下来;二是树照样长;三是河里鱼照样游;四是女人照样生孩子……”柯西金忍耐不住了:“我们主张的公开论战,是理论性的公开论战。”

毛泽东马上不无讽刺地说:“那种公开论战不痛不痒,有什么味道呀!我赞成你们那个前年的信(即1963年,赫鲁晓夫主持下的苏共中央发出的《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该信对中共进行了公开指责)……”

柯西金硬着头皮希望停止公开争论。毛泽东说:“我们两党的原则争论还要继续下去,马克思主义不怕争论嘛,但国家关系应该得到改善。”柯西金问:“要争论多久?”毛泽东答:“一万年,看来少了不行。”在毛泽东的天马行空面前,柯西金这次北京之行无果而终。

“毛主席不与坏蛋柯西金通话”

1969年,中苏虽然名义上是同盟国,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已很久没用。3月21日下午,柯西金通过苏联外交官顾达寿给北京拨打热线电话,要求同毛泽东紧急通话。中南海女话务员得知苏方身份后,3次挂断电话,第四次接通时很不客气地说:“告诉你,我们的毛主席坚决不与苏联修正主义坏蛋柯西金通话!”

毛泽东后来获悉此事,批评说:“电话是打给我的,怎么不报告就拒绝了?”没多久,柯西金又打来电话。这次女话务员将电话接到了外交部东欧司。3月22日,周恩来召集外交部负责人商议对策,决定以备忘录形式答复苏方,备忘录说:“从当前中苏两国关系来说,通过电话方式进行联系已经不适合了,如果苏联政府有什么话要说,请你们通过外交途径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毛泽东写下批语:同意备忘录的立场,即准备外交谈判。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军方高层反应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毛泽东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方针,全中国很快进入“准备打仗”的态势。

机场会谈中“柯西金鸭”得名

1969年9月3日,胡志明去世。中共中央派周恩来赴越吊唁。获此消息,苏联领导层决定派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前往,届时可与周恩来会见。

9月6日至10日,柯西金在越南参加了胡志明的葬礼。但周来去匆匆,有意回避。柯西金旋即转告中国驻越大使馆人员,苏联政府首脑希望回国途中经停北京,以便会见中国领导人。周恩来同意在北京机场与柯西金见面。

9月11日上午,柯西金飞抵北京机场,周恩来、李先念等前往迎接。柯西金声明,苏联领导人决不愿意为领土问题打仗。周恩来也说明了中方的原则立场,严肃地指出,理论和原则问题的争论,不应影响两国的国家关系。最终,中苏机场会谈以4条临时措施使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缓和了下来。

机场会谈还有个有意思的插曲。柯西金对名厨徐筱波以北京烤鸭为主料做的一道菜赞不绝口,他的图-104客机已轰鸣发动,他还在念叨“很好吃”。周恩来于是通知再做一份,同时传令让飞机赶紧停下来。要知道,图-104客机每发动一次要用掉几乎一吨航空油。可此时柯西金已顾不上这个了。“柯西金鸭”由此得名。

柯西金回国后,出于苏联内部原因,对北京会谈没有做结论,只是笼统地表示同意在北京开始边界谈判,但无法保证今后不向中国发动核战争。苏联强硬派要求继续对中国保持高压政策。10月17日,林彪发布“第一号令”,要求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中美苏三角关系,由此拉开序幕。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