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不能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否定抗美援朝

发布时间:2015-08-13 20:04 作者:肖昊宸 浏览:133次

       对于抗美援朝,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是近年来民间乃至学界流行着几种说法,根本否定中国参战的价值,似不那么令人信服。本文谨略陈管见,以供识者批评。

观点之一是此战致使美国对华封锁禁运,因而中国无法融入世界经济。是这样么?对于不具备能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融入世界经济必须与发达国家的产业接轨,参与世界分工。60年代后期以来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他们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60年代后期没有抓住机遇,后面文革结束,也搭上了顺风车,取得了分工体系中的一席之地。而50年代则不存在可能,因为西方自己都在战后重建,恢复和发展工业。同时美国的重心在援助和控制西欧,对中国充满敌意,没有与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交流的兴趣。试想,如若美国统治阶层真的深感有必要采取对华友好政策,解除封锁,那么一场战争根本束缚不了它。国家利益从来都是很现实的,历史上,两国刚刚血战之后不久又握手言的先例比比皆是,反之亦然。在美苏两极分立的冷战格局下,中苏结盟,即便中国不出兵,难道美国就不会封锁和打压中国?朝鲜战争本就是冷战的产物,思考此问题应着眼当时国际格局的实际状况。

观点之二是解放军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不过是替金家父子卖命,这种说法实在低估开国领导人的战略决策能力。虽然战争是金家挑起的,但唇亡齿寒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并无错误。当时,有解放军高级将领主张不与美国直接交手,而是集结部队于边境地带,伺机而动,这说明他们其实也是同意唇亡齿寒之说的。但以美军进展之神速及其当时对中国军队的轻视、对共产主义的敌视,加之确知苏联不会出兵,必定得寸进尺,置北朝鲜于生死关头,而一旦朝鲜政权面临倾覆,则“伺机而动”的结果很可能就会变成打起来,区别只是早与晚的问题。1957年,毛泽东对米高扬说中国被迫卷入朝鲜战争“是错了”,主要是不满斯大林和金日成瞒着中国擅自行动,以致把中国拖入战争。但是战端一开,由于深刻的利害关系,中国也不得不被拖入。清廷在日俄战争时中立,是无力干预,以致日军进驻东北,遗祸无穷,不足效法。今天中朝关系复杂,但并不能以此否定当年参战决策的必要性。

观点之三是否认“唇亡齿寒”的说法,从而否定中国参战。具体有两种理由,一是美军并非要“亡唇”,即美国出兵时并没有将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纳入作战目标,甚至也没有打算灭亡金家王朝。这或许是事实,但即使你不想杀我,但你严重地威胁到我,我就不能出手打击么?美军逼近鸭绿江边,战机对中国边境狂轰滥炸,东北是中共取得全国政权的战略基地,也是新中国经济重建的基地,当然不容他人在旁舞刀弄枪,不得安宁。况且,要从动态的角度看问题,美军起初虽然只是想恢复三八线,但未料朝鲜军队如此不堪一击,遂生统一半岛之心,试想,美军若留驻朝鲜,中国何安?美国后来愿意谈判,也是在志愿军给美军以大量杀伤之后才作出的选择。再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国难以完全准确地判定美国的初始意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重点是看中国出兵在客观上到底符不符合国家利益,翻出当年的部分档案来论证美国恶意的深浅,从而推出中国不必参战的结论,恐属后见之明。

第二种,就是“唇亡”未必导致“齿寒”,这种观点是通过否定朝鲜对中国的国防价值来实现的。某知名军事评论人员称,当时美国都能直接轰炸我边境,现在更能绕过朝鲜对我进行打击,朝鲜那几百里陆域没有什么缓冲意义。的确,有没有朝鲜,美军都能直接重创中国,但在这里把朝鲜换成周边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照这样的理由,因为某国太强大,可以不顾邻居的存在而直接找我麻烦,因此我可不要邻居了。这是只看到空天力量而看不到地缘战略的狭隘意见。明清以来,朝鲜便是中国国家安全的罩门,因为他恰好处在那个地方,这个事实不因军事技术的变革和现代战争的转型而取消。美国那么厉害,你在古巴搞名堂,他也一样紧张,不然古巴导弹危机是怎么来的?不管你天上飞什么,海里游什么,最后都要着陆、靠岸,海陆空天都是一体的,不能割裂地看,地盘、领土的意义远未过时。中国虽不直接控制朝鲜,但也不会允许异己势力染指从而于我不利。还要看到,朝鲜不仅是一个陆域的问题,其西海域也与我海洋安全与京畿安全有重大干系。中国外长也曾明确地表过态,称如果朝鲜出事,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而不是一些人士说的半岛如再起战端,中国会置身事外。当然,中国无疑会更注重自我利益的保护,而且如果真的再起战火,本身就意味着相关各国战略规划上的失败。

除此种种,还存在泛人道主义和泛民生主义的观点。泛人道主义者以和平与仁爱的名义简单地否定一切战争,却在无意中拉偏架,看到金家的盲动,看不到美国的骄狂,把志愿军的重大牺牲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志愿军参加了战争,而不思考如何避免战争,如何降低伤亡,所言几无可取之处。他们以为自己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范畴,站到了全人类的高度来悲天悯人,可能是一厢情愿。在现时代,忽视正当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各种泛人道主义论调都很空洞。壮大军力,保卫和平,战争若来则果断出手,不用霹雳手段,怎显慈悲心肠?无可非议。泛民生主义者说中国当时一穷二白,老百姓过得很苦,应当与民休息,不应打仗。但彼辈诸君似乎忘了,当国家的安全都面临重大威胁时,空谈“仁政”显得不切实际、脆弱乏力。诚然,中国今天有民生困苦之忧,但这是眼前问题,实不必受此影响,进而否定历史。

总之,个人以为,抗美援朝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中国通过此战消除了与苏联积累的许多隔阂,战后苏联给我提供了规模空前的资金、技术和人员支持,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同时保证了朝鲜独立,使美国势力未能在东北一线与我接壤,利于国家安全;还极大地搞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尤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威望,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的、看得见的利益,所得大于所失,故值得肯定。但也有三个需要反思的地方,一是牺牲太巨大,因为当时中国军事科技尚极落后,只能拼人海战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战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军事上的冒进,有很多牺牲和经济损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三是外交手段没有利用好,1951年曾出现过非常有利于中国的谈判机会,有望提早脱身,巩固既有成果,可惜那时没有把握好。今人应本着严肃的态度,总结其中具体的经验教训,但对种种似是而非的意见则要厘清。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