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有:蒋介石能阻挡中共向日本索赔吗?
一位知名作家张先生,最近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发表重头文章,批判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用谎言掩盖侵略事实,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战争罪责惩罚不力,中国政府没有向日本索要巨额战争赔偿。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日本政府没有向中国做出战争赔偿的原因何在?按照这位作家的解释,一是怨美国政府,二是怨蒋介石,三是怨日本政府。这三方一唱一和,各怀鬼胎,多方阻挠,终于使中国政府没有得到应有的战争赔偿?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一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据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判决书中说,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14年间,日本侵占中国大半个江山,其中绝大多数是富庶地区。占领大中城市930座,占中国当时城市总数的47%,占大城市的80%。有53座城市遭浩劫,3840家工厂被破坏。战争祸及人口2.6亿,伤亡人口2100万,被杀戮军民1200多万,财产损失600多亿美元。
而实际上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比审判书中的数字要多得多。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14年的烧杀抢掠,至少造成4000万军民的死难,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达1万亿美元以上。在日本的刺刀和炮火下,中国人家园破碎、骨肉离散、痛苦哀嚎的心灵创伤,更是罄竹难书。
1945年7月25日的《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战后,日本政府向中国人民作出巨额战争赔偿,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按照当时的价值计算,日本应当赔偿中国1200亿美元。
张先生认为,从1945年到现在的70年间,日本从未对中国进行战争赔偿。日本之所以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立场越来越强硬,一直不肯承认侵略的历史,不肯向中国人民道歉,这可能是一条主要原因。而日本之所以不予赔偿,主要有一下几条因素。
一是美国阻挠日本赔偿。美国和日本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可是后来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态度发生了转变,削减了整个战争赔偿。1947年1月,美国陆军部副部长斯特莱克为首的日本赔偿特别委员会提出:“日本是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决战的战场,美国如不能在这场决战中取胜,将永远失去在远东的有利地位。”
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的赔偿十分消极,从1945年到1995年初,日本向亚洲受害国家的战争赔偿只有37.6亿美元。不仅如此,日本还以二战时美国强制收容日侨为名,从美国那里又获得了12.5亿美元的补偿。这就使得中国无法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
二是蒋介石不要日本赔偿。作者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杀戮和掠夺,是中华民族亘古开天以来从未有过的,可是日本投降后中国展现的宽宏和仁慈也是世界各国不曾有过的。证据就是蒋介石发表的一些讲话。
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的广播演讲中,这样说道:“我中国同胞必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一贯声言,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已被我们盟邦打倒了,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但是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可对帝国无辜人民加以侮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绝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作者对蒋介石的这种观点表示了极大的的不满和斥责:中国对待战后日本的宽宏与仁慈,到底是民族的优点还是弱点?是善良还是“农夫与蛇”?是展示领袖的胸怀,还是隐藏着更为深层的政治需要?
作者又揭露,蒋介石还说:“要对这次战争负责任的是日本军阀,而不是日本人民。要求日本人民负担战争赔偿的做法是不公平的。”
作者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张学良和杨虎城以兵谏方式逼蒋抗日,一个全家被杀害,一个被软禁了后半生;而罪大恶极的冈村宁次却成了蒋介石的座上宾。这不是和汪精卫一样是认贼作父的大汉奸吗?
作者引述张学良的话:“他(蒋介石)自私,光考虑自己,没有人心。他不得人心。”接着发出感慨道:“得人心者得天下。一个把党派之争、政权之争,凌驾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的领袖,缺少的不是韬略和学识,而是缺少一种为国家和民族担当的精神品质,缺少一种为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胸怀!这正是蒋先生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日本不愿赔偿。日本作为战败国,从来不承认侵略中国的历史,所以他就没有像德国一样,向战胜国支付巨额战争赔偿。这种应该赔偿而没有赔偿的赔款,正是日本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日本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大大降低了战败成本。
作者议论道,杀人者,没有偿命,而是逍遥法外,便会继续继续杀人、抢劫,无恶不作。因为他没有付出理应付出的杀人成本。二战后,德国政府不断提醒国民:“赔偿是我们的责任,它虽然洗刷不掉我们的罪恶,却是实现民族和解的前提。”假如日本战败后像德国一样,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付出了巨大的战败成本,那么,其结果又会怎样?
张先生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予以深刻揭露,是不错的;又以德国作为对比,对日本不敢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一味掩盖历史真相的错误做法予以抨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充满激情和文学色彩的语言披露的材料、阐述的观点,虽然是老调重弹,了无新意,和主流媒体经常宣传的腔调完全一致,当然也就和中央“保持一致”,但读者再读一遍,还能继续强化认知,掌握一些新的材料,不无裨益。
但是,张先生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有一个重大缺陷和遗漏,难以让人信服。战后的日本没有向最大的受害国中国作出战争赔偿,真的就是由于美国的阻挠吗?真的就是蒋介石糊涂的仁慈吗?真的就是日本人不愿赔偿吗?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即使不懂历史常识,单靠人生常理,也能推断出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性、独立性极强的组织。在战争年代的延安时期,在国际上说话可能还无足轻重。但是到了1949年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中共及其领导的政府,就是顶天立地、运筹乾坤、唯我独尊、说一不二的机构。1950年,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欺负我社会主义小兄弟朝鲜,中国派出志愿军一阵勇猛拼杀,就将美帝赶到了三八线以北。美帝对新中国可以仇视,可以封锁,可以制裁,但是他能阻挡中国政府向日本索赔吗?即使在1951年由美国主导制定的《旧金山对日和约》里,内容有限制日本的方方面面,但没有一条是限制日本向受害国赔偿的。即便美国陆军部副部长有过那样的一次讲话,美国政府即便有遏制新中国的想法,但也不可能阻挡、也阻挡不了新中国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
美国人阻挡不了,蒋介石就能阻挡了新中国向日本索赔吗?
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后,确实对日本说过一些宽容仁慈、以德报怨的语言,确实将罪大恶极的战犯冈村宁次当作座上宾,加以利用。这些都是政治家根据政治需要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但这是否就是“投降卖国”“认贼作父”,是否就是缺少“为国家和民族担当的精神”、缺少“高度负责的胸怀”,是否这就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还不能下定论,需要进一步探讨。带着意识形态的偏见,主观臆断地贬斥蒋某,有违史学精神。
我们骂蒋介石骂的太多了,太滥了,太狠了。建国前的不说,就说建国以后,我们的党史文献、报刊书籍、舆论媒体和各种教科书,一直不停地在丑化和妖魔化蒋介石:他一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残酷压迫剥削奴役劳动人民,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他对国家对人民没有一星点的好处,即使在抗战时期,他也是投降卖国,丧师失地,把大好河山让给敌寇;在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时候,他却躲到峨眉山上逍遥自在,待八路军新四军把日寇赶跑了,蒋介石却跑下山来摘桃子……
改革开放,信息公开,一些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以后,我们忽然发现,我们撰写的许多历史和教科书,大都带有严重的主观偏见,有许多违背实事求是,甚至是歪曲事实、掩盖真相的地方。尤其对蒋介石,我们抹黑得太厉害了。在抗日战争中,他是领导全国各方力量进行抗战的最高统帅,他并没有投降卖国,在“西安事变”之前就作了大量的抗战部署,全民抗战开始后更是领导全国军民奋勇抗敌,一些畏敌如虎、弃城逃跑的高级将领就被蒋介石处以极刑;日本曾多次向蒋介石发出诱降的暗示,蒋介石则向谈判人员发话:谁在谈判桌上答应日本诱降的条件,杀无赦!后来在大后方重庆,指挥几百万军队与强大的日寇进行了顽强抵抗。虽然胜仗不多败仗不少,但他们依然在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抗战最终取得胜利,蒋介石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大陆也有人称之为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
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由于半个世纪批判的惯性,现在依然有人对蒋介石大张挞伐,时不时在那个早就被抹得乌黑的形象上再抹一把。当然这也是作家的言论自由。在死老虎身上多踏几下,有人支持而无人干涉。
但是,无论我们如何抹黑蒋介石,也抹不掉一个事实:蒋介石在当年发表的任何言论,都代表不了中共向日本索赔的决心,都左右不了中共将来的政治走向。蒋介石在大陆时说的话,中共可以一概不听;他逃到台湾后说的话,中共更是将其视为反动。蒋介石早就被批得臭不可闻了,对于日本给新中国作不作赔偿,怎么能拿蒋介石说事呢?
历史清晰地表明,日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不作战争赔偿,关键问题是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态度。
1972年7月6日,日本著名政治家佐佐木代表日本政府田中内阁访问中国。当时中日两国都有建立邦交正常化的愿望,佐佐木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探中共的口风,以促进两国加速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佐佐木首先拜见了周恩来总理,第一步想探问一下,中日关系什么时候起才算是不正常的。佐佐木想,从1895年日本向台湾出兵以来,就作了对不起中国的事情,更何况“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对中国的侵害就更大了。于是佐佐木问道:“中日关系不正常,究竟从什么时候算起呢?”周总理思考片刻,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候算起吧。”
这就是说,日本以前对中国所有的侵略、占领、奴役,所有的“不正常”,中共都可以既往不咎,一笔勾销!
佐佐木激动地想,这就好办了。日本把满洲国分割出去,这样的问题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问题是赔款,如果从日本军部建立满洲国算起,那么日本要在10年内不吃不喝,才能还清这笔账。但是,对方居然没有提这个问题。于是佐佐木问道:“周总理,这样说来,赔款可以免去吗?”周回答:“大体上没有问题;不过这事要由我和田中正式决定。”
佐佐木的上述回忆,已经说明,是中国政府对日本当年的所有罪过既往不咎,一笔勾销。而有的历史文献比佐佐木说的更加明白。
史载,日本田中角荣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以后,立即宣布把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访华前,先派佐佐木打前站,接着表示:“如果对方提出战争赔偿,只要数额适当,我们打算赔。”
但是,当佐佐木把中国政府不予索赔的消息传来以后,日本内阁大喜过望,这真是天大的意想不到的喜讯!
紧接着,1972年7月,周恩来就放弃战争赔偿问题对外交部和谈判小组人员作了如下指示:
第一、中日邦交恢复以前,台湾的蒋介石已经先于我们放弃了赔偿要求。共产党的度量不能比蒋介石还小。
第二、日本为了与我国恢复邦交,必须与台湾断交。中央鉴于日本于台湾的关系,在赔偿问题上采取宽容态度,有利于日本靠近我们。
第三、如果要求日本对华赔偿,其负担最终将落在广大日本人民头上。这样,为了支付对中国人民的赔偿,他们将被迫长期过着艰难的生活。这不符合中央提出的与日本人民友好下去的愿望。
对于中国政府放弃对日本政府的索赔,日本人当然十分高兴,我们中国人也予以高度赞扬,一些专家撰文说,周总理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也代表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宽容大度和长远眼光。”
当时,日本政府的条约局长高岛居然说道,蒋介石早就说过,中国政府不要求索赔。共产党现在不要求索赔,无非是执行了蒋介石的政策罢了。对于高岛的讲话,周恩来十分生气,为此专门发表讲话:
“毛主席主张不要日本人民负担赔偿,我向日本朋友已经转达了。而你们的条约局长高岛先生反过来不领情,说蒋介石说过不要赔偿。这个话是对我们的侮辱,我们绝对不能接受。我们经过50年的革命,蒋介石已被中国人民所推翻。高岛先生的话不符合中日友好的精神。”
第二天,中日联合声明起草小组再次开会,高岛一上来就表示道歉,声言日本国民对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的要求深为感动,我们应当感谢毛主席和周总理。
1972年9月29日上午10时20分,中日两国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第七条这样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日本没有向中国人民给予战争赔款,不能怨日本,不能怨美国,更不能怨蒋介石。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拒绝了日本的赔款。那种把日本没有赔偿的责任一味归咎于蒋介石,斥责蒋介石“缺少民族担当”“缺少高度负责”“不得人心”、活该失败的说法,是违背历史的不公正言论。
但是,张先生说的,日本应当赔偿;由于日本没有对中国进行战争赔偿,使其降低了战败成本,在经济上迅速发展而在政治上日趋右倾,不肯正视侵略历史,不愿反省道歉,造成严重后果。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笔者是赞成的。
当时,日本至少应当向中国赔偿12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我们不应当放弃,而应当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地接受。因为挑起战争的战败国向受害国予以巨额赔偿,不仅对其是一种惩罚,也是符合情理和道义的举措。在此之前,苏联已从德国获得12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犹太人从德国获得600亿美元的赔偿。东南亚的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已经从日本分别获得了2亿美元、5亿美元、2.2亿美元的赔款。作为亚洲最大的受害国,中国为什么不能索取赔偿?索取了赔偿就不能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吗?
说害怕“加重日本人民的负担”,是为了日本人民着想,是为了中日友谊的长远规划,这种貌似宽宏仁慈的态度实则是不合情理、纵容强者的虚词。当年在中国横行无忌、杀人放火的,更多的还是日本的“人民”,他们的执政者固然罪大恶极,而他们的人民也罪责难逃!日本后来被美国彻底改造成了民主国家,政府是人民选出的,人民和政府是结为一体的,日本政府和人民为什么不能偿还几十年前欠中国的罪责?想当年甲午战争,日本在中国的海域打败了中国的海军,还要清政府赔偿日本2亿两银子,都要靠中国人民榨尽血汗来偿还,那时日本政府为何不念及“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从对等、公平、合理、正义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都不应该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更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1972年,日本是经济高度发达的世界强国,中国则是贫穷落后的世界弱国。有资料显示,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2.2倍,1976年则是中国的22倍。1972年日本至少高于中国10倍以上,人均产值恐怕是中国的50倍以上。当时中国六亿农民每个月挣不下5元钱,多数工人每个月工资是30多元。而日本多数工人和公司职员每个月工资在1万美元以上。
在10年前的1960年代,日本的家家户户都已经用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都有小汽车,都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而整个中国到了1970年代,7亿人民恐怕连一台彩电也没有,一辆汽车也没有(当然中央高干可能配有汽车彩电之类)。中国人的生活和日本人的生活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此时向日本要一些战争赔款,正是在富人身上拔一根毛救济一下自己可怜的穷人,有何不可?我们的领导只想着日本的人民的负担,为什么就不想到自己人民的苦难呢?而且,日本政府愿意赔偿,中国政府接受赔偿,根本耽误不了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据说当时不向日本政府索要战争赔款,是我们政府的政治“远见”,有利于中日友谊的长远发展。但是,几十年后,我们等来的是什么呢?中日关系一直是剑拔弩张,两国打不完的口水战,算不清的糊涂账。日本一直在和中国争夺钓鱼岛,一直不承认侵略中国,一直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一直参拜靖国神社,一直不向中国道歉……,多年来,中国政府和舆论界发声最狠的,批判最多的,都是针对日本政府的。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宽宏大量、放弃赔款后,所期望的后果吗?
主张日本政府应当给中国以战争赔款,对放弃战争赔款的行为予以批评,对不要日本的战争赔款造成的恶果予以披露,都是正确合理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思。但前提是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瞄错了对象,打错了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