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忆:华国锋是好人 不可能摆脱毛时代模式
2008年8月31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华国锋同志”,横幅下方是华国锋的遗像,遗像面露微笑,神情安详。
在送别华国锋的人群中,有一位耄耋老者,他就是曾在华国锋身边担任专职摄影师达3年之久的新华社高级记者钱嗣杰。这位老人曾在华国锋人生最辉煌的岁月与他朝夕相处。8月31日上午,钱嗣杰早早地赶到了八宝山,来为自己所敬重的华国锋送最后一程。
公墓东礼堂的正中央,华国锋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钱嗣杰含泪向华国锋的遗体三鞠躬。抬起头,钱嗣杰环顾大厅,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中央高层领导人敬献的花圈摆放在灵堂两侧。于是,钱嗣杰打开随时带的数码相机,拍了两张照片。往事如烟,钱嗣杰不禁忆及自己第一次与华国锋见面的情景……
第一次与华国锋在长沙见面
1965年4月29日晚,时任新华社记者、毛泽东专职摄影师的钱嗣杰随毛泽东从武昌到达长沙大托铺,准备自湖南到江西上井冈山。当时,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的华国锋同湖南省委领导张平化、王延春等前往大托铺专线迎接,送往湖南省委旁边的九所宾馆3号楼。此时的华国锋没有引起钱嗣杰的过多关注,只是感觉他有些敦厚。
据华国锋的秘书曹万贵说,华国锋第一次引起毛泽东注意是在1953年。当时湘潭尚未通车,毛泽东专列停在株洲。时任湘潭县委书记的华国锋接到通知后,从湘潭赶去向毛泽东汇报湘潭农业互助组等情况。华国锋对湘潭手工业、商业的现状也比较了解,毛泽东问什么,他红着脸答什么。毛泽东笑着说:“你这个年轻人还是沉了下去的。要深入群众,实事求是。”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扩大)全会在北京召开,34岁的华国锋作为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向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介绍华国锋时说:“这个年轻人是我的父母官,一个老实人。”说得华国锋满脸通红。由于毛泽东的推荐,34岁的华国锋在中央会议上介绍了湘潭地区合作化的经验,特别分析了韶山刘秀华互助组发展为合作社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受到大会的普遍关注。

1976年,毛泽东和华国锋握手(资料图)
钱嗣杰离休后,每年都要多次到华国锋家里去看望他。华国锋比钱嗣杰大7岁,但华国锋一直喊钱嗣杰“老钱”,而钱嗣杰在华国锋离职后也一直喊他“华主席”,尽管华国锋曾对人说过“别再叫我主席,我是老百姓”。晚年华国锋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听力也很好,钱嗣杰曾多次表示带笔者去采访华国锋,了解华国锋的晚年生活与早期的革命生涯。笔者十分高兴,一直在做采访准备工作,笔者考虑到华国锋的身体一直很好,没有过急催促钱老带笔者前往华府。2007年下半年,笔者提出采访华国锋时,得知他在医院做白内障手术,于是没有打扰。事后,为让他老人家安心养病,没想到最终失去了与华国锋面对面采访的机会。就在他最后一次进医院前夕,还以为没多久出院后即可采访,可是一切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华国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7岁。当天下午,钱嗣杰从新华社同事处得知这一噩耗,并从华国锋的秘书曹万贵那里得到确认后,他不禁老泪纵横……
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主席后不久,钱嗣杰就来到华国锋身边,担任他的专职摄影师。到了华国锋身边,钱嗣杰发现华家子女并不姓“华”,而是姓“苏”,便有些疑惑不解,后来才渐渐知道:华国锋本姓“苏”,单名“铸”,于1921年2月16日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制革工人家庭。在学生时代,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发愤苦读,成绩优异。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目睹日本侵略者占领家乡的暴行,立志抗日救国。1938年6月,17岁的他毅然参加山西牺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改姓名为“华国锋”,取义于“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
专职摄影师眼里的晚年华国锋
1980年9月,华国锋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职务。1981年6月,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他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至此,华国锋正式离开权力核心。
钱嗣杰已于1979年底离开华国锋回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不过,钱嗣杰认为从政治上来看,华国锋当年不可能摆脱毛泽东时代的模式与影响。但华国锋在钱嗣杰等身边工作人员印象里是一个“老实人”、一个“好人”。华国锋党性原则强,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细致,慈祥和蔼,为人宽厚,平易近人,言谈朴实平和风趣,关心同志,爱护干部,谦虚谨慎,生活俭朴,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所有这些都感动着钱嗣杰等工作人员。
特别是在1976年那个多事之秋,几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继逝世后,华国锋和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华国锋在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1976年10月,华国锋在天安门城楼上(资料图)
钱嗣杰回忆说:“其实自1976年4月,他被毛主席提议任国务院总理时,我就开始为他拍照,只不过他当上党的中央主席后我便成为专职摄影师而已。给我的印象,在粉碎‘四人帮'的那段时间,他每有事拿不准,经常找叶剑英、李先念,一起交流看法、沟通思想。”
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华国锋,尽管深居简出、颐养天年,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上,他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第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满头白发的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我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盛会,可谓意味深长。
华国锋退位后,住在北京西皇城根9号的一个四合院内,院内种了不少的树和花,还有瓜果蔬菜等。华国锋的夫人韩芝俊比他小10岁,山西五台县人,其父韩七海在抗战时期曾任五台县游击队队长。1948年11月下旬,两人结为伉俪。晚年,华国锋与夫人韩芝俊经常亲手侍弄这些花草、瓜果和蔬菜,自享其果,自得其乐。
钱嗣杰每逢过年过节总去看望华国锋,更多的时候看到他在一间有50多平方米的大书房里练习书法。华国锋曾这样解释自己选择颜体字练习的原因:“小时候,老师强调临帖,在他圈定的碑帖样本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柳公权和颜真卿的楷书字帖。而颜体笔法稳健厚重,结构端庄宏放,重心平稳,气势开张,字形舒展,丰茂浑厚,说得通俗点,就是带劲、耐看。”在他家里,不时有一些书画名家慕名而来,与他切磋。对于前来求字的,华国锋起初是来者不拒,但是他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只写公益性的字,涉及商业方面的字不写。2002年的一天,听说自己的字被书画市场热炒,甚至有人仿照他的字体、私刻假章伪造,他很不高兴,当即决定:对外封笔,不再轻易给人题字。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华国锋的字迹在社会上渐少。
钱嗣杰眼中退位后的华国锋并不如外界所说的不问政治,其实他很关心国内外大事,虽不议政却心系民生,《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主要报纸他每日必读,央视“新闻联播”更是他少不了的“家庭作业”。在客厅的南面有七八个书柜,书码放得很整齐,都是马、恩全集和毛泽东选集,还有一些线装的古书。华国锋在晚年经常翻阅毛泽东的著作。
每年都有一些现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华府看望他,他们的到访以慰问居多,有时候也会向华国锋通报一些情况,华国锋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干得好!”华国锋一直认为,时下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和谐社会建设很好,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国家和社会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华国锋的作息时间非常有规律。无论冬夏,华国锋都坚持早起锻炼。早饭后,大部分时间用来写字和看报,有时也到院子里散散步、练练气功,偶尔还会同工作人员一起打打牌。会见客人多安排在下午。客人有山西的老乡、湖南的老部下,也有原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华国锋常关心家乡经济的发展,每次老家人来看望他,他总会关切地询问:“家乡经济发展怎么样?收成如何?”
华国锋的饮食以清淡为主,蔬菜喜欢吃大白菜、萝卜、南瓜、山药,这些大多是自己在院子里种的;肉类只爱吃水煮羊肉;至于海鲜、鱼,他从来不吃。他尤其喜爱北方口味的面食、杂粮,对家乡特产山西陈醋,更是情有独钟。华国锋向来不收礼,唯独家乡人送来的小米、红枣、玉米面,他会高兴地收下,但反复叮嘱乡亲:“下次不要带了,这些够吃很久。”
华国锋很少回家乡。1947年,他在山西阳曲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曾抽空回去过一趟。1995年,他偕夫人回了一趟交城,看了看他们年轻时参加革命战斗的地方。家乡人的热情接待,让华国锋心里很不安。为了不给地方添麻烦,此后他再没有回去过。
1977年8月1日,华国锋(中)、叶剑英(左一)、邓小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军五十周年招待会上(资料图)
2007年底,钱嗣杰如往常一样去看望华国锋。那次,钱嗣杰还带了一位年轻记者。期间,华国锋嘱咐那位年轻人:“记者从事的工作,是我党一项重要的工作,年轻人更要好好努力,向你们的新闻老前辈钱嗣杰学习,能像战士一样敢打新闻硬仗。”
那天,华国锋兴致很高。钱嗣杰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机,抓拍到一张他坐在沙发上微笑着说话的镜头。钱嗣杰没想到,这是自己给华国锋生前所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2008年8月8日晚,第29届奥运会的圣火燃亮北京的星空,五星红旗、五环旗在中国国家体育场冉冉升起。奥林匹克运动第一次将盛典的舞台搭建在这东方的沃土。13亿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家园唱响团结、友谊、和平的奥运之歌。华国锋非常关心北京奥运会,认为奥运会来到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意义非凡。他原来打算去国家体育场现场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工作人员也早已帮他买好票,他等待着与中国百姓在家门口一起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和欢乐。没想到他最后的心愿成了遗愿,就在开幕式前几天因病住院,再也没能回家。每每想起这件事,钱嗣杰难过得泪流满面。
华国锋平时出门很少,但一年中有两天是一定要出去的,那就是毛泽东的诞辰(12月26日)和忌日(9月9日)。每年的这两天,作为毛泽东生前的专职摄影师钱嗣杰也会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泽东遗容。期间,钱嗣杰总会看到华国锋带着家属和工作人员也到了。
2007年12月26日,86岁的华国锋带家人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毛泽东逝世后,毛泽东原警卫队长陈长江在1977年负责保卫过华国锋参加大庆会议和出访朝鲜的警卫工作,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在毛主席纪念堂门前等华国锋。陈长江回忆说:“在毛主席塑像前,华老每次都恭恭敬敬,庄严地给大家喊口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然而,令钱嗣杰、陈长江等老人感慨万千的是,他们却在2008年8月31日站在了华国锋的灵堂前。还有几天就是9月9日了,可是他们再也听不到华老喊的口令了……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新华社所发的电讯通稿《华国锋同志生平》,给予很高的评价:华国锋同志“和叶剑英等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作出的重要贡献”,“在领导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他的品格和风范,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华国锋告别政坛多年,生前心态非常低调,他一直以平民身份、平和心态、平淡生活的境界安度晚年,给世人留下了一段平淡而不失传奇的佳话。

华国锋逝世,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们打出标语(资料图)
左起:武建华、陈锡联、叶剑英、华国锋、李先念、汪东兴,粉碎“四人帮”后合影(资料图)
2007年,毛新宇与晚年华国锋(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