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邓小平曾经再次拒绝元帅军衔
邓小平1988年再次拒绝授元帅衔 并形成中央军委主席不授予军衔的惯例
□阚珂
198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了中央军委关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草案)》的议案。由此,制定新的军官军衔条例正式进入国家的立法程序。
早在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从那时起新中国正式实行军官军衔制度。当时,军官军衔设置元帅、将官、校官、尉官4等14级,元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两级。条例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依据这个条例,当年的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授予朱德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0年后,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定,取消了军衔制度。
在取消军衔制度23年后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听取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草案)〉若干问题的说明》。根据我军军官队伍的实际和目前处于和平时期的状况,条例草案将军官军衔设置为将、校、尉3等11级,最高军衔为一级上将,比1955年简化了一些。按照议程,这次常委会会议对这个草案只听取说明,不作决定,留待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再继续审议决定。
1954年宪法规定,由国家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在1954年讨论宪法草案过程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罗隆基提出,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的国家主席相当于外国的大元帅。由此我们说,在1954年制定宪法过程中,已经注意到授予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率大元帅军衔的问题。我国1955年的军官服役条例设置了大元帅军衔,但没有授予过。
1988年6月25日至7月1日,召开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在25日下午、27日上午分组审议军官军衔条例草案时,有3位常委会委员和1个省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明确提出,应当设置元帅军衔。主要理由,一是10亿人民的军队应当有自己的元帅;二是我们的军队有优良的革命传统,老一辈革命军事家不多;三是许多国家都设有元帅军衔。有常委会委员提出,小平同志担任军委主席,应当授予元帅军衔。中央军委法制局的同志在现场解释说,在条例草案起草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慎重研究,请示了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提出和平时期不设置元帅,并明确表示他自己不当元帅。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这次会议期间在分组会议现场负责记录发言整理会议简报。
1988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审议军官军衔条例草案,着重讨论了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的职务编制军衔如何授予问题。30日,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项淳一在汇报关于这个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时,对不设元帅、大将军衔问题作了说明。他说:“和平时期同战争时期有所不同,根据我军军官当前实际情况,并参考一些国家军队的做法,和平时期最高军衔设上将,不设元帅、大将,是适宜的。”7月1日,常委会举行全体会议,常委会组成人员129人出席,会议以122票赞成、1票反对、4票弃权(2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条例对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职务编制军衔没有作具体规定,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另行规定。这从法律上确定了我国在和平时期不设元帅军衔的制度。从这里我们体会到,小平同志提出不当元帅,体现了伟人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远见卓识、高风亮节。他是从大局上,从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上来考虑国家的军官军衔制度建设。
1982年通过的宪法规定国家设置中央军事委员会。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邓小平为国家的中央军委主席。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党的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1990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接受邓小平辞去国家的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小平同志担任国家的军委主席时间不到7年,他身体力行地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作出了表率,并形成了中央军委主席不授予军衔的惯例。这里让我想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小平同志说过:“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有私心杂念。这是我一种交心的话”。小平同志不当元帅,这使我更加认识了他所说的“做点工作”。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取消了一级上将的军衔设置,并明确规定,中央军委主席不授予军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军官军衔制度。从1994年算起,现行的军官官衔制度已经稳定执行了20年。
相关阅读:邓小平两次拒授衔不曾公开的秘密 与主席有关
在1955年授衔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佳话,说评衔小组准备给毛主席授大元帅衔,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也都是元帅人选,结果毛主席不同意,还问周刘邓三人,三人也都说不要元帅衔。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就不用我细说了。
其实,邓小平跟周恩来、刘少奇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首先,在解放战争中,邓小平担任第二野战军政委,还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不同于周和刘的五大书记,而是非常典型的前线指挥官,可以参考四野政委罗荣桓。
其次,当时有个说法:转到地方工作的一般不再授军衔。这也是大家都很认可的邓小平未授元帅衔的根本原因,但实际上,邓小平当时虽然是国务院副总理,但还有个身份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因此,给他授衔也未尝不可。可以参考陈毅,当时也是副总理,兼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主动推辞元帅军衔,才显得更加伟大。
这个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1988年我军第二次授衔时,邓小平又推了一次。
在1965年,实行10年的军衔制被取消。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跟外国的交流越来越多,我军没有军衔的弊端又暴露了出来,因此邓小平提出,要对军队重新授衔。
鉴于当时还有四位老帅(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尚健在,评衔小组原定的军衔保留了元帅和大将。但邓小平在征求这八人的意见时,八人都认为,自己已年迈,不适合再授衔,都拒绝了。
他们不授衔,那么剩下的人还有谁有资格授元帅和大将呢?显然谁都不合适,因此邓小平决定:和平时期不再设元帅和大将,以后也都如此。
评衔小组的人心想,既然没有元帅和大将,那么军委主席该授什么衔呢?总不能跟下面的将领一样授上将衔吧?于是,大家就参考国外的一些惯例,在上将上面加了一个一级上将,专门授给军委主席和副主席。
当时的军委主席就是邓小平,副主席是杨尚昆,以这二人的资历和战功,本来在1955年就应该授元帅和大将衔,但都因为高风亮节而推辞了,这次给他们补授一级上将的军衔,也算是一个补偿了。
评衔小组的人想的都挺周到,但邓小平却没有同意,说:“当年毛主席就没要大元帅衔,我要这个衔干什么?没有用。”后来,杨尚昆听说了,也推辞说:“我是武衙门里的文官,也不要军衔。如果军委主席和副主席都不要军衔,变成文官,我看这对全军是一个很好的影响,对全军顺利地改文职是个推动。”
就这样,邓小平继1955年推辞元帅衔后,又一次推掉了一级上将的最高军衔,其高风亮节,值得所有人致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的这次授衔,共产生了17位上将,其中洪学智早在1955年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也因此成为我军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两次授予上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