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王大维:纪念田家英逝世五十周年

发布时间:2016-05-24 22:55 作者:王大维 浏览:183次

2016年5月23日是田家英逝世五十周年。田是继邓拓之后,在标志“文革”全面发动的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以死抗争的第二名中共高级干部。

田家英生于1922年 1月,四川成都人。他从1948年10月(时年26岁)起到1966年 5月(时年44岁)面对诬陷,满怀悲愤,自杀身亡时止,担任毛泽东的秘书长达十八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了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副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和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务。

我对田是非常敬仰和钦佩的,每想到他的英年早逝内心就十分沉重和万分惋惜。田在有生之年的最大成就是充当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他为毛起草的中共八大开幕词,得到各界好评,受到毛的公开赞扬;他在毛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毛选四卷编辑的具体工作;他还收集编辑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在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和政策调整时期,他在毛的领导下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毛采纳了他的建议,亲自组织制定了纠正“左”的错误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著名的“六十条”),田是这个文件的主要起草人,田的作用得到毛的高度肯定,毛说,“六十条”的发明权在田家英。

对于家英的死,人们可以有各自的理解和思考,但我最赞成这样一种见解:“如果他当时选择了生,无疑会承受更加难以承受的折磨和痛苦,他将可能扭曲他如今在我们眼中的形象。一个勇士的死,或许比他的生,能引起人们更多的思索,他的死,是有价值的!”(《新华文摘》1996二期《田家英的最后岁月》)

1966年 5月22日下午,以中组部长安子文为组长,王力、戚本禹为成员的中央三人小组到中南海永福堂田的寓所向他宣布,中央决定田家英停职反省,交出全部文件,明日搬出中南海。田的主要罪名是思想一贯右倾,与“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杨尚昆关系不正常。

由于田的工作性质和与毛的特殊关系,他对毛的思想、作风、性格和晚年“左”的错误有着比一般人更加深刻的了解。田对毛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但是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时时、事事与毛“保持一致”。田至少在三个重大问题上没有站在毛一边。一是1959年庐山会议上,积极反“左”,站在了彭德怀一边;二是1962年,支持“包产到户”,站在了刘少奇一边;三是1965年,在整理毛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谈话时,认为毛有关《海瑞罢官》的一段话不必放在纪要中,而这段话对毛来讲恰恰是最重要的,毛点明了“《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彭德怀是海瑞,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这不仅使田站在了反对把《海瑞罢官》说成是政治问题的彭真一边,而且使他背上了“篡改毛主席著作”的万劫不复的罪名。

换了别人可能早已被赶出中南海了,但是毛对田非常器重,1959年毛以“秀才还是我们的”批示,把田保护下来;1962年毛虽然严厉地批评了田,可还是把他留在身边,对田下去当县委书记或研究清史的要求都不予理睬;经过1965年这一次不一致,毛对田彻底失望了,1966年春,毛在杭州一次会议上说“田家英一贯右倾,连半个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我连批评都不批评他了。”反过来田对毛也一样,他眼看着毛一步一步地顽强地沿着左倾错误道路走下去,而自己又无回天之力,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1966年中共中央 5月16日通知的通过,他自己今天的遭遇,使田对毛最后的一丝幻想也破灭了。这真是一出惨不忍睹的政治悲剧。

1966年 5月23日上午,也就是田去世前的几小时,他对闻讯前去探望的何均(朱德的前政治秘书)说“士可杀而不可辱。”对田家英来讲,要么同流合污,忍辱偷生;要么捍卫真理,舍生取义。他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中共中央的决定宣告了他政治生命的完结,没有比这再让他心寒意冷的了。他在永福堂毛泽东的书房里和我们永别了。这对中共和毛来说都是一个绝大的讽刺。他的死犹如一声惊雷,犹如一面旗帜,犹如一盏明灯。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持了人格的尊严,实现了价值的追求,完善了对正义的捍卫。他为人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朽的形象。田家英虽死犹生,他面对错误路线和政治迫害所表现的不妥协、不屈服的斗争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田家英永垂不朽!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