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蔡畅:共和国第一任妇联主席

发布时间:2016-06-17 22:39 作者:蔡畅 浏览:308次

蔡畅(1900--1990),原名咸熙,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她自青年时代投身革命起,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站在斗争的前列。特别是致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妇女群众的翻身,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解放后,她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全国妇联的领导职务,曾任中国共产党第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和第四届名誉主席。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袖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永丰荷叶是故乡

蔡畅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十四日诞生在今双峰县井字镇杨求村。她是家中第六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乳名“毛妹子”。七八岁时,因家中死去大哥蔡麟生和二姐蔡顺熙,父母认为是光甲堂的屋场不吉利,于是全家迁回了原籍永丰镇季家巷。

永丰,位于湘中涟水支流湄水河畔,东南面对两峰屏立的双峰山,河畔有个古老的书院,因双峰山而得名。蔡畅自幼白天跟着母亲在街上摆摊子,贩卖永丰辣酱及一些小商品。辛亥革命爆发后,她与母亲葛健豪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带头放脚、蓄短发,并进入湘乡县女学堂读书。一年后,母亲回到永丰,在观音阁创办湘乡县立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年少的蔡畅既是该女校的学员,又是音乐、体操教员,母女俩在永丰的名气都很大。

大约在1914年春,蔡畅被永丰一个商绅看中了,愿出500元光洋给其父,要娶蔡畅作小媳妇。为了反抗父亲的封建包办婚姻,蔡畅在母亲与哥哥的帮助下,离开永丰,进入省城求学。蔡畅在故乡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她对永丰的印象是最难忘的。新中国诞生后,原湘乡析县建政时,在永丰新置双峰县。开始上报中央的新县名是“永丰”,政务院在审批时发现与江西永丰县同名,不宜再用此名。参加审批的蔡畅提出:永丰面对双峰山,有个双峰书院就是以此山命名的,新置的这个县亦可以此山命名。双峰县的名称,就因蔡畅的提议而这样确定下来了。

为了考证这一历史事实,1979年,笔者去北京拜访蔡畅时,问到双峰县名的确定这件事,蔡畅很肯定地回答:是的。我们还问及她与蔡和森是不是在永丰出生的,她告诉我们说:“我与和森同志都不是永丰出生的。和森出生在上海,我出生在荷叶光甲堂。永丰与荷叶都是我的故乡,这是忘不了的。”过去双峰县委党史办征集的党史资料,都认定蔡和森与蔡畅都是在永丰出生的,通过蔡畅的这次谈话得到了纠正。

在长沙的日子里

1915年春,蔡畅为抗婚离开永丰进入省城后,改名蔡畅,考入了周南女校。该校是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剑凡先生根据“革命以启迪民智为前提,以解放妇女为先导”的宗旨开创办的,其前身是办在湘乡县城郊的一所女学。朱先生从日本留学回来后,秉承教育救国、解放妇女的思想,毁家兴学,将女学迁入了省城。蔡畅考入了周南,决心学成后也要从事女子教育,以唤起女界的觉醒。

从小就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愿望的蔡畅,聪颖活泼,学习十分刻苦。在周南女校,蔡畅结识了向警予等进步学生,经常聚集在一起,议论时事,谈论男女平等,抒发理想抱负,思想观点为之一新。蔡畅充分利用周南女校的良好条件,刻苦学习知识,大量阅读各种书刊。她尤爱音乐、体操,仅半年时间就学完了初级班的课程,转入到中学班的音体科就读。她后来回忆说:“我是个好学生,曾几次跳级。…‘在中小学的成绩非常优秀,所以,毕业后他们要我在周南附设的小学里教课。我在那里教过四年体育和音乐。”

蔡畅在周南是一位很有声望的年轻体育教员。据1918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载:“周南女校运动会定于下星期三在该校举行。查该校体操教员蔡女士教授得法,对于体育一项很有研究,学生于体育又极注重,时常联络福湘女子中学学生比赛篮球。”因周南女校座落在泰安里,蔡畅被大家称为“泰安球王”,学校篮球队在长沙各校“常胜无敌”。8月28日的《大公报》又连续报道:“周南女校运动会自上午九时起至下午三时止,其指挥者为该校体操教员蔡畅女士。她精神愉快,深谙儿童心理,……鼓掌之声,响彻云霄。”

在周南女校的五年中,蔡畅养成了端庄、文雅、整洁、健美的风貌和笃学、奋进、诚朴、克己的品德,而执教周南女校,也是蔡畅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

蔡畅在周南女校任教时,其家寄居长沙溁湾镇周家台子。毛泽东等进步青年常来这里与她哥哥蔡和森探讨救国救民和做人的问题,蔡畅有机会旁听,有时还加入讨论。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发起的新民学会在周家台子成立时,蔡畅与其母亲热心做“会务”工作。其时,蔡家寄居省城,每月仅靠她在周南女校的8元工薪生活,她与母亲办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祝贺新民学会成立。

新民学会成立后,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在湖南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了使“女界同时进化”,蔡畅与曾在周南女校同学的向警予,共同发起成立“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并身体力行,于是年底偕母亲及向警予等30余人,从上海启程,赴法勤工俭学,正式走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后她在法国巴黎成为一名职业女革命家。[page]

“最活跃的女革命家”

著名美国进步作家尼姆·韦尔斯(斯诺夫人)在所著《续西行漫记》中,这样评价早期革命的蔡畅:自从向警予牺牲后,她就是“中国最前导的女共产党员”,“最活跃的女革命家”。“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个比她更优秀的女革命家和比她更美丽的个性。”在法国,蔡畅在哥哥蔡和森的启发引导下,集中精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确立了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世界观。1920年底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相继来到法国与以前到达的蔡和森、李富春、李维汉、蔡畅又会聚一起。为追寻救国真理、振兴中华,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在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领导下,与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和法国反动当局开展了一次次激烈的斗争运动,蔡畅积极参加了著名的“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占领中法里昂大学”运动,经受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1922年6月,蔡畅由赵世炎、刘伯坚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旅欧支部正式党员。蔡畅担负着一个党小组的领导工作,还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她白天做工谋生,晚上开展党的工作。在法国的斗争岁月中,蔡畅已锻炼成为一个闻名的女革命家。当时中共旅欧支部的理论刊物《少年》由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担任编辑,邓小平因为刻得一手好字,而获得“油印博士”的美称。蔡畅经常到《少年》编辑部来,她和李富春相恋了,李富春和蔡畅同年同月生,是湖南同乡人,1923年3月的一天,这对有情人走进一间咖啡店,邓小平早已等候在那里,笑喊着要为大哥大嫂证婚。3人一起举着红葡萄酒杯,完成了革命婚礼。蔡畅与富春结婚时,早就商量过为了革命不生小孩。但婚后,怀上了孕,为了不影响革命事业,她果断地决定作人工流产,只因法国法律禁止堕胎,才不得已生下了唯一的女孩子,李特特。蔡畅考虑到革命形势严峻,即作了绝育手术。可以说:蔡畅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位自觉计划生育的杰出女性。

1925年2月初,蔡畅和李富春奉党的指示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8月,蔡畅从苏联回到上海,不久即赴广州,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书记。同时根据中央决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邓颖超一道协助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领导妇女运动,蔡畅领导的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为引导妇女走上彻底解救的道路,提出了妇女解放运动要同国民革命运动相结合,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领导妇女积极参加支援省港大罢工,支援北伐战争,推动了两广地区以及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1926年11月,蔡畅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1927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妇女部长。蔡畅大力选拔培养妇女革命干部,领导建立了两省妇女解放协会,使两省妇女解放运动迅猛发展。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4月27日在汉口召开“五大”会议,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系统批判,蔡畅是“五大”正式代表,会上她完全赞同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同志的正确观点。在分组讨论中蔡畅尖锐地批判了陈独秀:“蒋介石公然提出清党的反动主张,明目张胆地要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开刀了,陈独秀却说什么那是国民党内部的事,我们不要干涉,这不是投降主义是什么?”在中共历史上几次正确与错误斗争的重大关头,蔡畅都是坚定地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表现出了蔡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坚定原则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大革命失败后,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妇委,考虑由蔡畅任妇委书记。但蔡畅却谦逊地建议由瞿秋白夫人杨之华担任,中央采纳了蔡畅的意见。

1931年蔡畅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兼组织部长,并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委。当时苏区男子要上前线作战,后方农业生产劳力紧张。蔡畅破除当时江西农村流传的“妇女犁田、母鸡学啼,触犯天神、要遭雷劈”的迷信,亲自带头向农民学习耙田犁地技术,发动苏区各县组织妇女耕田队,引导苏区广大妇女投入农业生产而成为生产主力军,使农业生产喜获丰收。“蔡畅领导妇女吓跑雷公。苏区妇女是不怕雷打的英雄”,在苏区根据地传为佳话。

1934年10月,蔡畅跟随红军走过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出任陕甘省委统战部部长。蔡畅在宁夏、甘肃、陕西交界的定边地区,正确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真诚耐心细致地打动了当地一位回民首领。他佩服身为女性的蔡畅是真正的贫苦人的朋友,宰羊杀鸡,和蔡畅、宋任穷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不少回民青年,踊跃参军,支援革命。1941年6月,蔡畅替代王明任中央妇委书记、改组中央妇委。为纠正湖南妇女工作推行的路线方针及右倾错误,蔡畅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妇女工作新方针的建议,并受中央委托,组织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日前妇女方针的决定》这个决定具体体现了蔡畅关于妇女运动的指导思想,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后,作为中央正式文件下发。这就是中国妇运史上著名的“四·三决定”,从而结束了王明右倾错误对妇女工作的干扰,使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1945年4月,蔡畅出席七大会议,当选为中央委员,抗战胜利后,先派蔡畅赴东北解放区参加东北局的领导工作,她披荆斩棘,组建了东北局妇委,使全东北妇女迅速组织起来,走上了翻身解放的道路。

蔡畅是我国我党第一个最先致力于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1947年2月和1948年11月,她先后两次代表中国解放区妇女联合会,出席了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议,登上国际妇女活动舞台,开拓了中国妇女的国际交往。蔡畅以卓越的才华、高雅的风度、谦和的品格,赢得国际民主妇联代表拥戴,被推选为国际妇联理事、执委、副主席。

1949年蔡畅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妇联主席,成为公认的新中国妇女领袖,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民党元老柳亚子与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早在大革命时期共过事,友谊很深,在政协会上与蔡畅相逢,感叹万千,当即赋诗一首赠蔡畅夫妇:

“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死生流转各天涯,今日新都奠众华。记取铁肩担道义,双飞李蔡两名家。”

诗词缅怀了死难的先烈,又赞颂了蔡畅的革命功绩。新中国成立后,蔡畅领导全国妇联为发展中国妇女与世界各国妇女的友谊和团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1949年至1966年,蔡畅先后接待会见来自亚欧40多个国家的妇女代表团,以及国际妇女界许多知名人士,周恩来曾称赞说:“我们的蔡大姐,她是最敢于同外国朋友交往的人,她为中国妇女和各国妇女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蔡畅毕生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妇运先驱和卓越的领袖。

中共党内德高望重的“大姐”

还是在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妇委,拟由蔡畅任中央妇女书记,但蔡畅认为向警予之后,杨之华一直代理中央妇女部部长,有了经验,还是由杨之华任妇委书记为宜,中央采纳了蔡畅意见。杨之华曾对中央妇委的同志说:“蔡畅同志能力比我强,应当是她当书记,但她不肯,我只好服从组织决定”,中央妇委恢复后第一次会议是在上海周恩来、邓颖超的家中举行。当时正值白色恐怖之中,为了安全,杨之华招议妇委之间以年龄为序编成姐妹关系,今后相互联络以姊妹相称。大家自报年龄后,蔡畅年长,应为大姐,但蔡畅认为杨之华是书记应为大姐,蔡畅自认为二姐,李文宜为三姐,贺稚华为四姐(后叛变),邓颖超为五姐,第六为杨之烈(张国焘妻),七妹是一位姓朱的女工,八妹是庄晓东,此乃为当时闻名党内的中央妇委“八姐妹”,在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蔡畅以卓越的革命功绩,赢得党内敬重,遂成为中共党内著名的“大姐”,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第一、二代领导核心都尊称蔡畅为“蔡大姐”。蔡畅与周毛邓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

周恩来和蔡畅的革命友谊深厚而相互笃信,而且还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姐弟情分。周恩来曾三救蔡畅,“第一救”是在法国巴黎,蔡畅得重病,高烧4天没起床,是周恩来知道后,把蔡畅从病床上背到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第二救”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上海,蔡畅从事地下斗争,一天晚上她从工人区出来走到马路上就晕倒了,一个印度巡捕把蔡畅拖到人行道上扬长而去,恰巧周恩来路过发现了蔡畅,又急忙背上蔡畅送医院救治。“第三救”是在建国初期,蔡畅一次在中南海开会突然发病,周恩来立即派人把蔡畅送进医院抢救过来。在文革岁月中,蔡畅李富春夫妇受到打击迫害,是周恩来多次保护了他们。1975年6月15日,蔡畅与周恩来在北京饭店相逢,周恩来当时身患重病,憔悴的面容引起了蔡畅的无限忧虑。蔡畅说:“总理,我们认识50多年了,让大姐亲亲你好吧?”周恩来爽朗地回答:“好啊!大姐,我们是老战友了,我也想亲亲你,于是他俩好象亲姐弟那样互相亲吻了面颊。1976年周恩来逝世,这充满革命情谊的亲吻,竟是这两位老革命家的诀别。

毛泽东是蔡畅投身革命的引路人之一,毛泽东对蔡畅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性格特点都非常了解。他对蔡畅十分尊重爱护,早在中央苏区,他就和大家一起尊称蔡畅为“蔡大姐”,文化大革命中,天安门出现“打倒蔡畅”的标语,毛泽东听后恼火地说:“蔡畅是老实人,连蔡畅也要打倒,那就‘洪洞县里没好人’了”。蔡畅对毛泽东的崇敬爱戴是无比真诚和坚定的,蔡畅在晚年病中最喜欢吟唱毛泽东诗词《长征》,由于病魔摧残,记忆力衰退,但蔡畅临终时仍会吟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用以表达一位老共产党员至死不渝的崇高信念。

邓小平是蔡畅当年留法勤工俭学时寻求真理的同志战友,邓小平说:“我在年轻时就认识蔡大姐,和蔡大姐是几十年的老战友,我很敬重蔡大姐”。蔡畅晚年赞同老战友邓小平提出的废除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倡议,于1982年辞去在党中央的一切职务,以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十一届七中全会致信蔡畅,表达了全党对蔡大姐的崇高敬意。蔡畅的崇高品德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党员和人民。[page]

立党为公 德重无私的楷模

在长期担任全国妇联主席和国家领导人职务期间,蔡畅无论什么事情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原则,立党为公,这是她一生的党性之所在。

1956年初,曾与蔡畅在湘乡“二女校”同过学的陈彰吾,写信给她要求找个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蔡畅回答说:“你这种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非常值得钦佩,我也希望你能找到适当的工作岗位,只是现在国家正在实行精简政策,一般机关,非必要人员,概不参加。所以,你的工作问题也难解决,现在随函附上人民币40元,为你过春节的零用。”

60年代初,蔡畅的家乡中共双峰县委曾派其亲属去北京,想通过她找当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购买一辆汽车。蔡畅坚持原则,向家乡县委派来的人说明,当时国家的汽车供应很困难,必须按计划指标才能买到,无法“走后门”。

1979年,双峰县委派人去看望蔡畅时,向她报告:过去蔡和森读过书的双峰高小与蔡母创办的湘乡“二女校”,如今是双峰第一中学。为纪念蔡和森,县里拟将双峰一中改名“和森学校”,将他老家永丰镇季家巷所在的街道命名“和森街”。蔡畅听了,婉言相劝说:“请转告县里不要改,我们的党早就有个规矩,不用个人名字命名,党的纪律不能违背呀!”几年后,县里写信向蔡畅报告,学校的名字未改了,要请她为双峰一中题写校名;又双峰县第一部县志告成,请她题词,她都欣然答应,很快地就给家乡寄来了两首题词。

蔡畅与李富春都处于高级领导岗位,但他俩一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晚年,老俩口生活在一起,国家给她家配辆吉普车专供管理买菜。蔡畅想,专为我家办生活,已安排了一名管理员,还配一辆专车,既是浪费,又是特权。于是她与李富春做好管理员的思想工作,硬把买菜的专车退给了国家。

在生活方面,蔡畅素来十分朴素。到了80年代,她还穿着50年代的衣服。她去世以后,我曾与县里有关领导到北京去接受蔡畅的一些遗物,作蔡畅陈列室的展品,看到她所穿过的不少衣服,都是打过多次补订的。在她身边工作过的服务人员告诉我们:有些补过的衣服因有新旧两种颜色,其外孙不愿意再穿,她自己拿来又要穿好几年才丢。

蔡畅一生如此克勤克俭,艰苦朴素,是不是想把钱积攒下来,留给后代?不是的,她是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好传统、好作风代代相传。她与李富春早就作出过这样的决定:节省下来的工资,除适当资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外,全部存入银行,日后上交作党费。

1975年,蔡畅的革命伴侣李富春去世了。她把老俩口积累多年的一张10万元存款单,作为富春的“特别党费”交给了党组织。几年后,当她又要把自己积存的3万多元作为富春的第二笔党费上交时,其身边的工作人员问她:是否给外孙李勇留下一点,她坚定地说:“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用不了就应该退给党和人民。我们留给他们的应该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思想,而不是钱财。”当党组织高度称赞蔡畅时,蔡畅却谦虚地说:“这3万元算不了什么,只表示一个老共产党员一颗关心祖国建设大业的心”。

为了把党的好传统留给后代,蔡畅不仅自己严于律己,而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早在战争年代,她就把独生女李特特送到苏联学习农业技术,让女儿立志为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而作出贡献。晚年,她带养一个外孙在身边,为避免养尊处优,她将小外孙寄居幼儿院,一个星期才接回来一次。小外孙能上学以后,从没有用公家的小车接送过。据其外孙李勇说:“记得上小学时,我住在学校,每周回来一次,外婆每周就只给我往返一趟所需车费5角钱。说起来有点‘寒碜’,我有时为节省出买一只冰棒的5分钱,而不得不步行几站路。”

与家乡人民心连心

蔡畅自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后,就从未回过家乡。但是她的心与家乡人民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957年9月,全国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身为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知道新化县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妈妈是本届全国妇代会代表,非常高兴。会议期间,她邀李贞女将军对来自家乡这位妇女代表单独进行接见,亲切交谈达两个小时之久。

1973年8月,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蔡畅在湖南小组参加讨论。她听到有位代表发言讲的是家乡话,就主动打听是哪里人。她得知这位代表是双峰县千金公社党委书记,便多次与他交谈家乡的情况,委托他向家乡人民问好。

1980年9月至1982年,蔡畅因年事已高,主动辞去了党和国家的一切领导职务,蔡畅退下来以后,虽然因病长期住医院,但仍然心系中华,不忘家乡。她自己不能再回离别60多年的故乡了,曾多次打发亲属回故乡。其女李特特还曾给县里引进70万元无息贷款,帮助家乡发展农业机械生产。

蔡畅在长期住院期间,双峰县党政领导曾多次派人赴京看望,每次都受到她的热情接待。1987年5月14日,是蔡畅87岁生日。我与她的秘书取得联系,家乡人民想来北京看望蔡畅同志,并给她贺生。蔡秘书马上回答:“来吧,正好大姐也想念家乡人民。”她生日的这一天,我与县委老领导曹若梅等同志来到北京医院。当我们代表家乡人民向她恭恭敬敬地献上一幅大理石刻制的“寿”字屏时,她脸上露出了笑容,口里连声地说:“谢谢!谢谢家乡人民!”后来,我将这次赴京给蔡畅同志拜寿,撰写成《拜寿记》专稿,发表在1988年第1期《湖南画报》上。

1990年5月14日,是蔡畅的90大寿。我陪同县委书记赵世荣等,又一次代表家乡人民赴京给她拜寿。蔡畅的秘书告诉我们:“近些年来,由于多种疾病的折磨,大姐已经不能步履了。她视力也弱,但知道你们要来很高兴。”我们来到北京医院会客室刚坐下,她就由身边的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出来接见了。我们特别激动。从外表看去,她全身穿着白服,胸前配戴着一朵鲜红的寿花,银发整齐,脸色红润,依照显得很有神采。我们上前与她握过手后,将县里精制的一块刻有“拜家之光”的寿屏送到她面前,她用仅有的一线目光望了望,轻言细语地说:“谢谢你们!谢谢家乡人民!”我们拜寿的时间不长,蔡阿松秘书对我们说:“全国妇联康克清同志刚走,你们就来了。下午还有中共中央的领导邓小平等同志要来看望大姐。”我们知道不能多打扰,要求与蔡畅同志合个影留念,她欣然答应。我们与她合拍了几张照片,就恋恋不舍地作了告别。但仅几个月,蔡畅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此次家乡为她祝寿,竟成了她与家乡人民的最后一别。

故乡人民的永远怀念

在1990年9月11日蔡畅去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讣告,沉痛哀悼蔡畅,对蔡畅光辉的一生及崇高品德给予了极高评价。蔡畅逝世前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笔者曾陪同双峰县党政领导同志代表家乡人民赴北京参加了对她的悼念活动。一首挽联对蔡畅光辉一生作了概括写照:

“为中华崛起妇女解放赴汤蹈火,功高德重与世同龄;

当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万代敬仰”。

为了纪念蔡畅,双峰县在蔡和森纪念馆开辟了“蔡畅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室名为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陈列品除300多幅有关蔡畅革命生平的照片外,还陈列她故居光甲堂的模型及她诞生时睡过的一张旧式架子床;蔡畅去世后,原蔡畅办公室根据蔡畅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珍贵遗物赠给家乡,在陈列室复原陈列了她在中南海故居庆云堂的一间办公室。为了永久地纪念蔡畅及其光辉一家,在2000年5月蔡畅诞辰100周年之际,双峰县委、县政府在蔡和森广场建立蔡和森、蔡畅、葛健豪、向警予、蔡麓仙群体铜像一尊,蔡畅及其光辉的一家永远活在故乡人民的心里。

2013年5月,蔡和森、蔡畅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是一栋一纵三横的清末湘中山区普通农舍,蔡畅1900年诞生于此,并在这里与哥哥蔡和森度过了八年的童稚时光。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蔡畅的印迹。特色古居、青石斜阳、亭台翘檐、青瓦驳墙。 蔡和森、蔡畅故居通过把蔡和森、蔡畅同志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双峰的自然人文资源、与陈列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蔡和森、蔡畅故居成为了湖南省的红色旅游经典。

       (作者罗绍志系中共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