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陈铁健:中共建党第一人陈独秀

发布时间:2016-06-29 22:18 作者:陈铁健 浏览:247次

2001 年夏,到嘉兴会友,顺便参观嘉兴南湖 中共建党游船。回京途经上海,又去看“一大”纪 念馆。进入陈列大厅,看到一组群体蜡像。13 个中国人,两个外国人,其中 14 人坐着,一人如 鹤立鸡群,居中挺立,侃侃而谈。他是会议记录 员毛泽东。沉稳睿智,胸有成竹,俨然领袖风 范。几乎所有人仰视的目光,都聚焦于他的身 上。会议主席、素来傲慢的张国焘,局促在桌端, 挟在三人之间,露出半边脸,竟是一副肃然聆听 的姿态。

看后抹不掉心中的困惑:一个记录员在那里 指点挥斥,中共“一大”会议的现场情境,原来竟 是这样的吗?

1921 年 7 月,出席中共“一大”时,毛泽东的 身份是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遵循陈 独秀关于先建团后建党的指示,当时,湖南尚未 成立共产主义组织。

毛泽东在湖南创党活动中,始终是在陈独秀 思想、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并取得不小的 成绩。迄今为止,尚未看到毛泽东对全国建党的 其他建树。毛泽东在 1945 年 4 月 21 日中共“七 大 ” 预 备 会 上 说 :“ 他 ( 陈 独 秀 ) 创 造 了 党 , 有 功 劳”。注 1 因此,“一大”纪念馆陈列的那一组突出 毛泽东个人形象的蜡像,不具备历史价值。

创党前后思想轨迹

陈独秀早年以文人办报入世,摆脱康梁改良 派思想,参加辛亥革命后,多辅助他人做事。如 辅佐柏文蔚在安徽理政反袁;襄助章士钊在东京 创办《甲寅》杂志。面对君主立宪、排满革命、无 政府主义三股思潮,始终保持独立不附。在消 沉、亡命中,不忘读书、思索、著文。1914 年,他 第一次以“独秀”笔名在《甲寅》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奇文,向传统忠君爱国愚念挑战。国家要 为人民谋幸福,“爱国不可与忠君同义”。爱国需 要以国家政府值得爱为前提,而非绝对必须去 爱。袁世凯政府及其喉舌倡言“谁反对政府,谁 就是不爱国”。独秀此文恰要夺其“爱国”这一武 器。此文刊出,遭举世诟骂,及至“二十一条”事 发,恶国家不需爱,得以完全验证,持此论者已不 在少数。这时,陈独秀已有新的打算:自己独立 主编杂志,扬言“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会 改 观 。”注 2

吴稚晖著文讥讽说,章士钊貌似诸葛亮,陈 独秀不过是鲁肃,给章打下手。注 3 出乎章士钊意 料之外,一年之后,当《新青年》创刊高扬科学民 主大旗时,陈独秀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

陈独秀思想变化之快,令人惊异。五四时 期,陈独秀由宗奉西方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近于用改良办法,达致合法社会主义。当时,马 克思主义已经分裂为两大门派:考茨基的阶级调 和论,列宁的暴力革命论。陈独秀的主张,显然 接近于前者。过去被众多学者认为最早接受马 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其实与陈独秀并无不同。《我 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重在“主张以人道主义改 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 “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注 4 陈 独秀又从日本小组(施存统、周佛海)译介日共党 员写的文章以及施、周所写通俗文章中,看到无 产阶级专政理论,开始摒弃社会民主主义。不 久,维经斯基来华,带来大量共产主义与俄国革 命的文献资料,又在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的 影响下,陈独秀立即投入列宁主义暴力革命和专 政理论的怀抱,其标志是 1920 年 9 月公开发表的《谈政治》一文。

“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即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罪恶, 现在是应该抛弃了。

我敢说: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 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莫克拉西必然 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 把持政权来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注 5

陈独秀告别曾经的清醒,走上了他并不十分清 楚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专政之路。把民主一切 两半,一个叫资产阶级民主,一个叫无产阶级民主, 误信列宁所说后者比前者民主高“百万倍”。注 6

这时,曾经主张“人道主义”,信仰“社会民主主 义”的李大钊,也转而信奉列宁主义,跟随陈独秀一 起来创建列宁布尔什维克式的中国共产党了。

1920 年 6 月,陈独秀建立上海发起组,指导 全国各地的建党活动。除李大钊在北京的建党 活动与陈独秀南北呼应之外,其他地区如济南, 陈 独 秀 致 函 王 乐 平 ,王 联 系 王 烬 美 、邓 恩 铭 ;武 汉,指派刘伯垂(另由李汉俊委托董必武);湖南 如前述,陈亲自指导毛泽东;欧洲,函嘱张申府, 联系赵世炎、周恩来;日本,指派施存统、周佛海; 广东,由陈独秀在广州直接指导。

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中最早接受列 宁主义的是陈独秀而非李大钊;创建中国共产党 的第一人是陈独秀,而非毛泽东。

走俄国人的路?

陈独秀与苏俄在中共建党思想上,曾有重大 分歧。这要从列宁首创的世界革命理论说起。 列宁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反帝国 主义)民主(反封建主义)革命运动,应与无产阶 级革命运动(苏俄革命)相互结合,以推行世界革 命。这些落后国家,只有在无产阶级先进国家苏 俄帮助下,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直达苏 式共产主义。世界革命的真义,远说要把“苏维 埃”旗帜插遍全球,近说要使布尔什维克革命跨 出苏俄国界,制造近邻亲苏政权,以拱卫和巩固 苏俄政权,中国便成为其实施世界革命东方战略 的首选。苏共中央掌控下的共产国际及其来华 代表,是这一战略的执行者,他们始终把维护苏 俄党与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们的任务是收罗 代理人和别动队,为其推行世界革命火中取栗,否则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最青睐的人物是吴 佩孚、陈炯明,而后才是孙中山、陈独秀。他们拿 出大量金钱和武器扶植其代理人,只不过是为了 掌控和利用这些代理人,以换取苏俄更大的国家 利益。



陈独秀

对于助建共产党,苏俄只求迅速建立一个对 现存中国北京政府不利的革命党,可以容纳无政 府主义者,要“快快干”,不能“慢慢来”。这与列 宁主义中残留民粹主义思想,不无关联。列宁崇 拜的俄国民粹主义者涅恰耶夫,著有《革命者教 义问答》,规定如下革命教条:

“革命者没有个人利益、私事、情感、恋情、财 产,甚至姓名;

革命者与一切秩序、法律、道德断绝关系;

革命只懂得一门科学——破坏的科学;

革命者要摒弃一切浪漫情怀、多愁善感及热情,要冷酷对待自己,更要冷酷对待别人;

应实施歼灭行动,不应有任何恻隐之心,包括对亲人、朋友、爱人;

革命者应把自己武装起来,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应拟定一个暗杀、处死的名单、顺序,排名先后不是按其罪行,而是根据革命的需要;

革命者要与残忍的强盗团伙相结合,他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革命组织应想方设法全力促进社会的灾难与罪恶的加深,最终逼迫人民失去耐性而起来暴 动 。”注 7

比涅恰耶夫更早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有类 似思想。如只要目标高尚,手段可以忽略不计; 以恶对恶,以暴易暴,革命者言行无需道德底线; 劳动者处境越坏,越有利于驱动其加入革命行 列,世道越乱越好,趁机夺权;用暴力流血把“愚 民”引向“幸福”之途;把仇恨思维与斗争哲学强 行“灌输”给民众;倡导横扫一切的虚无主义,等 等。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涅恰耶夫,不愧是革命原 教旨主义大师。列宁、斯大林等人都尊崇这些前 辈的教诲,吸收、利用他们的思想资源。列宁认 为革命者不应忘记涅恰耶夫,说他的表达震撼人 心,让人永生难忘。而斯大林则被《革命者教义 问答》吸引入魔,随身携带。涅恰耶夫的教义,上 承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下接列宁布尔什维克主 义。除马克思主义外,它是列宁由民粹主义走向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渊源纽带。

对 于 苏 俄 的“ 快 快 干 ”,陈 独 秀 初 时 不 以 为 然,认为中国革命应当“慢慢来”。然而,要建立 纯正信仰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自然就无法摆脱 苏俄的窠臼。1920 年 11 月,陈独秀创办《共产党》月刊,发表《中国共产 党 宣 言 》,正 式 宣 告 中 国 共产党诞生。越年,中共 “一大”采用陈独秀主张, 在《党纲》写进“我党采取 苏维埃的形式”,实行暴 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 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 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 器 、土 地 、厂 房 、半 成 品 等 ,归 社 会 所 有 ”。 断 绝 与“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 其 他 类 似 党 派 ”,以 及 反 对党派的一切关系。自我孤立,视一切为敌人,与苏俄布尔什维克亦步 亦趋,激进得不能再激进了。

陈独秀原先大言:“不能要第三国际的钱”, “一定要独立自主地干,不能受制于人。”注 8 后来 建党、办刊需要经费,马林示好之后,陈独秀终于 伸手要钱。卢布源源而来,陈也就不再顾忌“卢 布 党 ”的 恶 名 了 。 稍 晚 接 受 苏 联“ 援 助 ”的 蒋 介 石,不仅拿苏俄的钱,接纳苏俄军政顾问,还得到 不少军事装备,从黄埔建军迅速起家。蒋深知苏 俄染指中国的野心,一旦羽翼丰满,便与苏俄扶 植下的中共翻脸,进而打发俄国顾问走人。蒋介 石作为国民党的忠诚党员,其政治敏感性、前瞻性和预判力,远超书生革命家陈独秀。

陈独秀走俄国人的路,是耶非耶,正耶误 耶?确实值得深思。陈独秀们,当时还不了解苏 俄政治、政党真相,也未深知中国国情,更不知道 以那样过激的手段去实现共产主义,要付出何等艰辛和巨大牺牲。



陈独秀(左)和彭述

《共产党宣言》宣称:“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注 9 宣言 出版后的四五十年后,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序 言中指出,过去那种“街垒式斗争”,那种“突然袭 击,少数最有觉悟的人带领一大批没有觉悟的人 革命,这种时代也已过时”。“与其通过非法手段 和捣乱,我们更希望通过合法手段。”“直到如今, 选举权仍是作解放工具的。”注 10

当年,陈独秀创建中共时,不少读过《共产党宣 言》的发起者是认可暴力革命专政和消灭私有制的。然而,168 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私有制加上市场 经济,又经国家适度干预调节,适应了生产力的发 展。最早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法、德、荷, 依然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民生无忧、前景可期的 国家。试问,是无产阶级陷入“绝对贫困化”,还是 生活得以逐步改善?反观苏俄式社会主义,以公有 制取代私有制,标榜国有化实乃官有化,特权阶级 随之产生。经济萎缩,民众贫困,文化倒退,思想僵 死。苏联是不推自倒,应了黎澍生前所断定的“内 溃”二字。苏俄建政 70 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与英 美诸国200多年的资本主义实践,两相对照,其优 劣成败,实在不难判断。

剥夺资本家,消灭私有制,貌似公正,实则弊端 甚多。一个工厂企业由三类人组成。工人以体力 劳动创造财富,技术人员以科技工艺服务生产,工 厂主以资本运作,规划指导生产。三者都对企业发 展和生产成果,作出各自的贡献,缺一不可。在贫 弱落后的中国,资产阶级尤其是中小民族资产阶级, 更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剥削有功论”与“劳动 创造论”,应当并行不悖。如果执意消灭资本主义, 剥夺企业家,无疑是“剥夺有过论”,大错特错。那 不是右,而是“左”,是民粹主义的空想。

结束语

陈独秀一生 63 年,以爱国者、革命家、启蒙 思想家著称于世。从卢梭主义进于雅各宾主义, 从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走向列宁、斯大林、托 洛茨基。这种变化,在欧洲经历一个多世纪,在 陈独秀不过 20 几年。胡适称之为“终身反对 派”,中共史书,一直冠之以“右倾机会主义者”。

陈独秀被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开除后,检视 自己思想时坦承理论上“认识不彻底,主张不坚 决,动摇不定”。注 11 唐宝林说,“他没有系统的深 思熟虑的因而坚定不移的理论基础”,“先是信仰 法兰西民主主义,再是信仰列宁斯大林主义,最 后信仰托洛茨基主义,常常被牵着鼻子走”。过 去都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是陈独秀“右倾机会 主义”乃至“投降主义”酿成。唐宝林就 1927 年 春陈独秀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后,企图 用工人武装冲击英租界,逼迫蒋介石反英,以挑 动国际争端陷蒋介石于被动之举,指出陈独秀的乌托邦理想导致“无理智的拼命主义”,“只能说 是‘左’得可爱的绝望的挣扎”注 12 我赞同唐宝林 的见解,陈独秀之误在“左”,而非右也。说他右 了,是认为他还“左”得不够,应当更“左”。

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陈独秀不断否定自 我、超越自我,终于在晚年大彻大悟,思想升华, 达致真正启蒙思想家的境界,政治上低能的一介 书生,却在思想上远超同时代的中国人。

本 文 定 稿 后 ,从“ 一 大 ”纪 念 馆 有 关 人 士 获 悉,馆方已决定撤出那一组群体蜡像,重新布 展。我衷心期待,一组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 象,出现在中共建党之地。

注释:

注 1 《人民日报》,1981 年 7 月 17 日,第 1 版。

注 2 郑 超 麟 :《 陈 独 秀 与 〈 甲 寅 〉 》 , 1 9 4 6 年 3 月 6 日 手 稿 。 转 引 自 唐 宝 林《 陈 独 秀 全 传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2 0 1 3 年版,第 135 页。

注 3 吴 稚 晖 :《 章 士 钊 — 陈 独 秀 — 梁 启 超 》 ,《 吴 稚 晖 先生文萃》第一册,全民书局 1929 年版,第 316 页。

注 4 高瑞泉:《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 选》,远东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28 页。

注 5 月1日。《谈政治》,《新青年》第 8 卷第 1 号,1920 年 9

注6 列 宁 :《 无 产 阶 级 专 政 和 叛 徒 考 茨 基 》 ,《 列 宁 选 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29-643 页。

注 7 转引自虞友谦:《对〈多余的话〉认知差异的追问》, 《瞿秋白研究文丛》第 8 辑,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4 年版。

注 8 《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67 页。

注9 《共产党宣言》第2章。

注 10 这个序言是标志恩格斯晚年思想转变的一 篇重要文献,但被列宁主义者视为修正主义,因此中文 版马恩全集或选集均不收入。这里的引文,摘自唐宝林《陈 独 秀 全 传》转 引【法】让·马 雷 、阿 兰·乌 鲁《社 会 党 史 ——从乌托邦到今天》,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44-45 页。见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第 227 页。

注 11 《告全党同志书》,1929 年 12 月 10 日。

注12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76、481、530 页。■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