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斌:批林批孔的记忆
1973年,在林彪出逃摔死后,全国开始一场批判林彪的政治运动。“两报一刊”先是发表毛泽东在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中批评郭沫若“尊孔反法”,认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批发的广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荣国的文章《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的文章,并提出批孔要和批林结合起来,认为只有批孔才能挖透林彪的思想根源,于是批林批孔的一场运动在全国又掀起高潮。
“批林批孔运动”运动一来,几乎一夜之间,全村大街上。就贴满了批判刘少奇、林彪和孔子的大字报、漫画像。在这之前上到小学四年级,我还不知道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孔子这个人,第一次听说了孔子竟然是从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批林批孔成为各个大队、生产队的首要革命任务。几天的时间,大街上就贴满了批判讨伐、深挖细掘孔老二的罪恶历史的漫画、标语、大字报。对于无书可读的我,这到是一个开阔眼界、增长历史知识的好机会,只要从地里收工,我便到溜到大街小巷去看这些大字报,果然收获不小。
从晚上集体批斗和白天在田间地头读“两报一刊”批孔老二的文章中,我已经熟知孔老二的罪恶历史,估计这人生就一幅丑恶模样——这从众多漫画大字报上他那呲牙獠嘴的丑八怪模样就看出。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担任了鲁国管理司法、刑狱的司寇,并代行宰相职务。他上台不久,就利用职权,杀了革新派人士、法家的先驱少正卯。并且知道围绕这个问题,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地主资产阶级文人学者,出于他们的政治需要,曾经有过种种议论:有人对孔子杀少正卯的实质进行歪曲,也有人断言这件事是后人假造的。事实到底怎样?孔子杀少正卯说明了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了解春秋末期儒、法斗争,对于继续开展对尊孔反法思想的批判,揭露尊孔反法思潮的反动实质,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是很有意义的……由于学习“两报一刊”上批孔文章社论读得太多的缘故,我几乎将孔老二的这条罪状背诵下来,至今仍然能断续背诵。
接着,《孔老二的罪恶一生》连环画也出来了,自然成了无学可上的我一遍遍翻看阅读的宝贝。通过此书,我知道了孔子即孔丘,因为他在家里的男孩中排行第二,所以我们叫他“孔老二”。他和“叛国投敌的林彪”是一伙儿的,都妄想复辟倒退到“万恶的旧社会”,让劳动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等……这些图文并茂、充满阶级斗争你死我活说教甚浓的连环画、大字报,活页文选,在我的大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
本来,一个在头脑中没有印象记忆,又是遥远春秋战国时期的孔老头子让我难以产生仇恨的,但是看了《丧家狗孔老二》、《孔老二小传》、《揭开孔圣人的画皮》、《柳下跖痛骂孔老二》这些连环画的故事却觉得比较过瘾。故事的大意是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盗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被他害得苦不堪言。孔子要求柳下季去劝说自己的弟弟,要他改邪归正。柳下季表示很无奈劝说不了。孔丘便自告奋勇愿意替你前去说服他。”柳下季怕他受羞辱劝他不要去。但孔丘不听,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前去会见盗跖。盗跖正好在泰山的南麓休整队伍。孔子下了车走上前去,见了禀报的人员说:“鲁国人孔丘,听说将军刚毅正直,多多拜托转达我前来拜见的心意。”
禀报的人入内通报,起义军领袖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双目圆睁亮如明星,头发怒起直冲帽顶,说:“这不就是那鲁国的巧伪之人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你矫造语言,托伪于文王、武王的主张;你头上带着树杈般的帽子,腰上围着宽宽的牛皮带,满口的胡言乱语;你不种地却吃得不错,不织布却穿得讲究;你整天摇唇鼓舌,专门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书人全都不能返归自然的本性,而且虚妄地标榜尽孝尊长的主张以侥幸得到封侯的赏赐而成为富贵的人。你实在是罪大恶极,快些滚回去!要不然,我便将你的心肝挖出来增加午餐的膳食!’”孔子一再拜谢快步离去,走出帐门登上车子,多次失落拿在手里的缰绳,眼光失神模糊不清,脸色犹如死灰,低垂着头靠在车前的横木上,颓丧地不能大口喘气。回到鲁国东门外,正巧遇上了柳下季。柳下季说:“近来多日不见心里很不踏实,看看你的车马好像外出过的样子,恐怕是前去见到盗跖了吧?”孔子仰天长叹道:“是的。”柳下季说:“盗跖莫不是像先前我所说的那样违背了你的心意吧?”孔子说:“正是这样。我这样做真叫做没有生病而自行扎针一样,自找苦吃,急急忙忙地跑去撩拨虎头、编理虎须,几乎不免被虎口吞掉啊!”
当时看到孔老二被柳下跖骂得痛快淋漓,搞得这样丧魂落魄,心里还是感到高兴。
可惜这样的好景不长,上边又发动深挖细找孔老二孝子贤孙的运动,大队那些已被斗倒斗臭的地、富、反、坏、右通通成为孔老二的孝子贤孙,新一轮批斗会又接二连三,地、富、反、坏、右们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也因是黑五类子女而被革委会一次次警告:不准乱说乱动,只准老老实实。
批林批孔运动是没有资格参加了,我只能起早贪黑偷偷地去观看批林批孔场面和大字报,了解批林批孔运动的状况。那时,“两报一刊”上大量刊载“梁效”、“池恒”、“罗思鼎”的文章,令我记忆犹新。时间不长,张铁生白卷英雄又风靡一时;过了一段时间,好象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到了1974年,广播里忽然又传来,西沙群岛军民,对连日来侵犯我领海、领空,强占我岛屿,打死打伤我渔民的南越伪军,进行了胜利的自卫还击,捍卫了领土主权报道……总之,批林批孔一年多时间里,斗来斗去,宜将胜勇追穷寇,天翻地覆慨而慷。生产队抓革命压倒了促生产,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事时时发生。那个时代,大运动套着小运动连轴转,广大社员群众对中国有一个万寿无疆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大救星、红太阳罩着的信念坚信无比,只须照着做、照着走就是。
光阴荏苒40多年,历史只是弹指间。时下,孔子又恢复至高无上的圣贤地位,儒学光大复兴,走向世界。中国满世界建孔子学院,输出儒学。我为了弄清当年批林批孔时孔子一大罪状——对孔子为何诛杀少正卯一案,进行了来龙去脉一番查阅。
最早记载孔子杀少正卯一事的是在《荀子》一书中: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荀子·宥坐》。[page]
少正卯(?~前496),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氏,卯是名。秦朝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以氏为称。以别贵贱,表身份,而“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所以称少正卯。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家语·始诛第二》: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 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
《淮南子·氾论训》
“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
《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夫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圣,又不能知少正卯,门人皆惑。子贡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子为政,何以先之?”孔子曰 :“赐退,非尔所及。夫才能知佞若子贡,尚不能知圣。世儒见圣自谓能知之,妄也。”朱元璋在《明太祖宝训》中说:“甚矣。国家不可有小人,有小人必败君子。故唐虞任禹稷,必去四凶。鲁用仲尼,必去少正卯”。
以上古书皆记载此事。《荀子》中的“诛少正卯”,到《孔子家语》中就细化为“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了。《荀子》中的“门人”,到《孔子家语》中就指实为“子贡”了。到了东汉的《论衡》更增添了“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的故事。
从战国末年至南宋初,在《礼记·王制》、《史记》、《说苑》、《论衡》、《汉书》、《尹文子》、《礼记·王制·疏》、《东坡志林》等书籍中,在《管子·法禁》和《荀子·非十二子》里面有着相类似的表述。对孔子杀少正卯这一事件都有记载。我想这些史实有较高的可信度,原因是司马迁的《史记》是被称为“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 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说苑》的作者刘向也被评价为“博极群书”。王充则是一个反对因袭旧说,坚持独立思考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他在《论衡》一书中,对《荀子·宥坐》篇所载孔子杀少正卯,既没有揭其“书虚”,也没有斥其“言妄”,而是把它看作信史。
当然对于“孔子杀少正卯”一说,历代质疑的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宋代大儒理学家朱熹,著有《四书集注》。他在《朱子语类》中说:“某尝疑诛少正卯无此事,出于齐鲁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为之说。若果有之,则左氏记载当时人物甚详,何故有一人如许劳攘,而略不及之?史传间不足信事如此者甚多”。清代崔述之《洙泗考信录》,也认为“此盖申韩之徒言刑名者,诬圣人以自饰,必非孔子之事”。他就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二是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是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当代史学大家钱穆也认为《荀子·宥坐》篇记载的孔子杀少正卯是“虚造”的。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本人虽极力考证孔子未杀少正卯,但他晚年对此却又显露出矛盾心理,在《论语集注·序说》中也不得不说孔子“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到了近代五四运动,在“打倒孔家店”的革命吼声中,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章太炎、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的斗争矛头首先是旧文化的总代表孔子。章太炎认为孔子是两千余年来一切灾锅的总根源,说他“奸邪诈伪”,“哗众取宠”,“覆邦乱家”。还说“孔教是断不可用的”,“不必读孔老二的书”陈独秀认为“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于是号召人们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投入反孔斗争。胡适则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说:“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孔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连自命“尊圣子”的梁启超也不得不承认,杀少正卯“此实孔氏之极大污点矣。”
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批判、对旧礼教抨击最猛烈者,历来首推鲁迅,始终未改变反孔立场者,历来也推鲁迅。那么鲁迅是否全盘否定了孔子呢?笔者以为不仅未全盘否定,而且不论在言论还是行动方面,鲁迅对孔子都有诸多肯定。1935年6月发表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历来被称为是鲁迅批判孔子的代表作和“照妖镜”。但就是在这篇反孔要文中,鲁迅也公正地评论道:“(孔子)作为一个人,倒是可爱的好人物”,只是因为“圣人之徒出来胡说一通,以为圣人是这样,是那样”,才搞得人们“禁不住要笑起来”的。可知鲁迅所批评的孔子是被后人化了装,改了貌的所谓“圣人”的孔子,而作为一个凡人的孔子,鲁迅则充分肯定他“好”而“可爱”。 鲁迅说:“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为可以说是运气比较的好了一点,因为他不会噜囌了。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鲁迅在分析和评价孔子时,一方面指出了他的“深通事故”和“中庸”之道;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他的“改革”、“进取”的精神。如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他肯对于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孔丘先生是深通事故的老先生”,“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俨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
这桩历史公案,盖因《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杂乱。至秦患之,乃藩灭文章,以愚黔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在辩论过程中,为了宣扬学派,诘难论敌,纷纷施展各种手段,论证辩解,攻击诋毁,“巧言令色,鲜矣仁”。假托、编造、寓言之风盛行,在诸子文章中,儒家的著作很多。东一个“子曰”、西一个“子曰”,如收集起来,这些所谓孔子的言论早已超过《论语》,但人们都不敢轻信是孔子的原话。诸子中有擅长依托孔子编造故事,说明自己的学术论点的,如庄子。庄子为了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在《庄子. 盗跖》写孔子招安为“盗”的柳下跖,借盗跖之口骂孔丘才是“盗丘”,“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封侯富贵。孔丘者,巧伪人也。”孔子不敌狼狈而逃,“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两千多年来,随着一代代王朝尊孔、贬孔交替延续,孔子杀少正卯一案也始终扑朔迷离,无法消散。此公案或有或无,已不重要。千百年来随着孔子地位不断拔高,统治者需要的是以孔子作为统治工具,“孔子杀少正卯”是惩治“思想罪”的典型案例。孔子历数的少正卯“五大罪状”均是思想言论之罪,或无中生有,历代统治者不但津津乐道而且群起而效之,堂而皇之举“诛不仁”之旗,实施专制。禁锢思想、钳制舆论、镇压异端。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不断重演,无数因言论、思想的先知、先觉、先说、先想而遭到残酷迫害、残忍屠杀的“少正卯”,或仅腹诽牢骚太盛说了不该说的话,统统被统治者目为“叛逆”,十恶不赦,纷纷被囚禁、被弃市、被腰斩、被凌迟,连绵不绝、层出不穷,例如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并敢于“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明朝著名的“异端”思想家李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遇害,著作焚毁。此外历朝历代文字狱,史不绝书或史不敢书。文网之密,处刑之重,株连之广,杀戮之多,血雨腥风让人不寒而栗。文字狱的案件,几乎全部是冤假错案,罪名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罗织而成的。但这与孔子杀不杀少正卯无关紧要了。
批林批孔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想想当年批孔运动中,大字报、连环画、活页文选、印刷品,几乎都是使用极尽夸张、讽刺之能事的漫画手法来描述孔子形象的,将孔子的印象在文革中两三代人记忆中糟蹋至尽!呜呼哀哉!虽然目前极力倡导儒学,恢复孔子正统地位和其学说的正能量,但印象中的“孔老二”与孔庙中那个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在记忆中总是有隔阂。孔子生前治国理念,不被认同,为推销自己的理念,风尘仆仆奔走各诸侯国,时时落魄如丧家之犬,难得有机会短暂为官,在鲁国执政时诛杀过少正卯,为政三月,而鲁大治。这是孔子一生绝无仅有的一件重大“政绩”。《论语》作为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为何没有被记载?儒家早期著作为何都没有记载?重要史书《左传》也没记载?这难免让后人疑惑、联想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