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发布时间:2016-11-15 21:34 作者:沈影 浏览:426次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检书147

本期作者:沈影(《俄罗斯领土变迁史》作者)

地理因素与俄罗斯的对外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俄国作家恰达耶夫指出,“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包含着历史之所有的哲学,它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时代,并确定着各个时代的特征,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俄〕恰达耶夫:《哲学书简》,刘文飞译,作家出版社,1998,第214页】。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检书147

恰达耶夫(左)和普希金(右),普希金曾写长诗《致恰达耶夫》

一、“没有护栏的婴儿车”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认为,“移民和国土的开拓是我国历史中的主要事情,所有其余的事情都和它们有或近或远的关系”【〔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卷),张草纫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26页】。因此,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韦森所讲,“只有透过地理和受地理因素制约并由其塑造的文化因素方可理解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历史”【Robert Wesson,The RussianDilemma :A Political andGeopolitical View,New York:Praeger,1986】。对于俄罗斯国家来说,浩瀚的欧亚大平原既无阻止外来的自然障碍,也无遏制向外扩张的自然阻隔。也就是说,俄罗斯所处的地理位置既容易受到外部的攻击,又便于它对外扩张、开拓领土。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就是在不断对外扩张和有时也遭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大国的。

俄国是由东欧平原的一个内陆国家发展起来的,其最基本的地理特征就是土地辽阔,但缺乏与外界隔开的山川湖海等天然屏障,有人形象地将俄国的地理特征比喻为“没有护栏的婴儿车”。俄罗斯在历史上屡遭异族入侵。第一次外族入侵可以追溯到9世纪。862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入侵东斯拉夫地区,建立基辅大公国,统治东斯拉夫长达300年。1237年,蒙古人入侵俄罗斯。这也是俄罗斯第二次遭受大规模的入侵。在东斯拉夫地区蒙古人建立了“金帐汗国”(1240~1480),统治罗斯达240年。对俄罗斯的第三次大规模异族入侵是发生在1812年,即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对莫斯科的入侵。法国军队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控制了俄罗斯帝国的心脏地区。但最后俄罗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得益于俄罗斯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性格和严寒的气候。此后,俄罗斯成为了欧洲的霸主。俄罗斯民族史上遭遇的第四次大规模入侵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德军以先发制人的大规模空袭开始,对苏联进行了一次近乎种族灭绝式的蹂躏。1944年,苏联人不仅赶走了入侵者,还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整个东欧地区都包括在内,建立起了更大的帝国,并日渐发展成为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检书147

俄国东欧地形图,浩瀚的欧亚大平原既无阻止外来的自然障碍,也无遏制向外扩张的自然阻隔。

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尽管它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但仍是一个与大洋隔绝的国家。因此,俄罗斯不满足于历史上形成的内陆国家格局,迫切要求夺取出海口,控制海上通道,开拓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夺取出海口成为俄国对外政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斯大林强调波兰对苏联的重要安全意义

尽管俄罗斯拥有土地辽阔、广大的战略纵深、寒冷的气候等地缘优势,并利用这样的地缘优势成功抵御了外敌入侵,但俄罗斯的统治者始终认为,俄罗斯处于不安全的境地之中,主动出击实行对外扩张是俄罗斯的最好选择。俄罗斯将控制越来越大的地理范围视为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具有决定意义和最直接的保障,将地缘扩张作为求得民族生存、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检书147

电影《卡廷森林》剧照

这种以控制势力范围为核心的地缘观念在苏联时期得以延续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苏联为维护本国国家利益,防止德国东进、改善苏联所处的地缘安全环境,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兼并了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大片土地。

在战后关于东欧国家的政治安排问题上,特别是围绕波兰的地位和政府性质问题上,斯大林提醒美国和英国,与苏联接壤的波兰对苏联的重要安全意义,等等。苏联国家的西部是广阔的平原,军事上属难以防御的地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的军队正是从西方攻入苏联的,为此苏联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天生的不安全感使得苏联积极寻求天然的庇护,曾被入侵的历史使苏联形成以空间换时间来保障自身安全的防御理念,这是推动苏联战时拓展领土的一个重要因素。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使得苏联将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确定为在周边建立安全带和缓冲地区,以防止西方发动战争。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检书147

波罗的海三国

但是,沙皇俄国的领土扩张和苏联的领土拓展是以牺牲邻国的利益实现的,所以不仅难以同邻国建立平等和相互信任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必然引起邻国的不满、敌意甚至反抗。它占领的领土越多,树立的敌人也越多,因而也越发没有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又推动它进行新的扩张,而新的扩张又会带来新的不安全感。

三、华约国家比“老欧洲”更加反俄

沙皇俄国及后来的苏联一致陷入这样的历史怪圈,恶性循环。随着华沙条约组织和苏联的解体,曾经受苏联控制的东欧各国纷纷倒向西方,加入北约和欧盟,誓不与俄罗斯为伍。在俄罗斯与西方的角逐中,这些国家显示出比“老欧洲”更加反俄,这不是偶然的。苏联解体以后,新俄罗斯和中国建立了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俄罗斯仍有一小股势力散布“中国威胁论”,反对和中国发展全面的合作关系,说中国有个扩张战略,通过中国人到俄罗斯远东经商务工,造成对这一地区“事实上的占有”。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检书147

1990年的北约和华约势力分布图

“中国威胁论”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的因素,但更需从俄罗斯自身去挖掘原因。从俄罗斯自身角度来看,这些忧虑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部分俄罗斯人将对国力衰退的俄罗斯的失落、不满与悲观等情绪转化为民族主义排外情绪,以怀疑和警惕的眼光观察外部世界;第二,部分俄罗斯人对事实缺乏客观真实了解;第三,受到一些居心不良的专家和民族主义政治家的煽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亚·卢金:《面向中国》,《生意人报》2006年11月9日】。对于俄罗斯而言,如何克服心理失衡,以平常心态看待邻国的发展和强大,需要一个过程。

(本文摘自沈影《俄罗斯领土变迁史》(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章“苏联领土拓展动因分析”第1节“思想根源”。文章标题和小标题、图片为编者所加。编辑:李大白、张宁。)

作者简介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检书147

沈影,女,1979年出生于辽宁黑山县。现于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工作,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1997—2004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俄语系,分别获文学学士与文学硕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国际关系系作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苏联、俄罗斯对外政策。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Вестник УГТУ-УПИ,Серия.экономика и управление》《西伯利亚研究》等刊发论文多篇,主持并参研多项国家、省部级及校级课题,参编了若干书稿的翻译与写作。

图书简介

沈影:苏联领土行为背后的地缘政治根源| 检书147

本书是系统研究俄罗斯领土变迁历史的专著。本书在回顾沙皇俄国领土扩张历史的同时,重点分析了苏联领土和疆界的变迁。提示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的领土变化和面临的新边界形势,这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作者在研究俄罗斯领土变迁历史的基础上,还就解决当今国家间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本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