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钱江:王揖转述陈伯达:“割脑袋也可以”,取代吴冷西的动议提出了——吴冷西与人民日报(31)

发布时间:2023-08-28 17:04 作者: 浏览:309次

上文第30篇记述王揖在吴冷西检查后发言,转述了近日与陈伯达两次谈话中,陈伯达对吴冷西的看法和意见。他的发言引起轩然大波,动摇了报社干部对吴冷西的信任感。

1.王揖转述陈伯达的话:割脑袋也可以

听王揖发言,座中干部们对人民日报眼下的处境更加担忧,觉得局面如此,辜负了中央重托。王揖转述,陈伯达说了这样一段话:“对人民日报的領导。我們还抱着希望,还抱着团结的愿望。但是要革命,不革命就不能团结。就不能帮,帮也帮不上。自己不坚定,要人家革命是不行的,装革命是不行的,装革命,在明显的右派面前也不敢动。要痛下决心,错了就要改。对人民日报,我們已经看了很久了,已经三次谈话了。有的同志說(为时)更久了,从《海瑞罢官》开始就看着。现在要洗脑袋。从行文语气来说,这段话很像是陈伯达原话,或者说,是接近陈伯达原话的。至于说“三次谈话”,看来陈伯达没有说明哪三次?只能付之阙如。下面才是陈伯达的厉害话,王揖转述:“伯达同志說,‘割脑袋’也可以說。現在看起来,总有一个鬼,在脑子里边障碍着,没有捅出来;有一个根根,还没有挖出来。我们的帮助,要有利于人民日报内部的分化。大家要态度鮮明,不能团结一致对外。割脑袋,就是把旧灵魂挖出来,换一个新的。愿换则换,就可以换,不愿换(灵魂),最后则连人也要换掉。不要站在哪一个人的一边,应該站在主席思想的一边。”王揖特意说明:“这是伯达同志两次谈话的情况。我是参加两次谈话的。”

  1. 王揖的结束语意味深长

王揖的发言到这里就快结束了,结束语是:今天听了冷西同志检查。我簡单說几句。我和冷西同志共事已经25年了。我对他有些意見,也怕他,但是我一直很尊重他。因为他过去了解中央精神多、快,工作有魄力,有办法,笔头子硬。大家知道,主席过去很重视冷西同志,我以有这样一个曾经深受主席喜欢、深受主席关怀、主席从各方面帮助他的战友而一直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但是冷西同志今天检讨不出思想(错误),他离主席思想多远?你对于反主席思想是多么的容忍。今天冷西同志错了,犯了严重错误,现在看来还未正视自己的错误,我对这点非常痛心。我以一个同志、老战友、阶級兄弟的心情,也出于爱护冷西同志的愿望,希望冷西同志真正正視自己的错误,刻不容緩地、刻不容緩地站到毛泽东思想这方面来,回到我們敬爱的毛主席怀抱里来。我自己还有错误,以后再检討。王揖连说两个“刻不容缓”,结束了这天的讲话。这个讲话在大会场合下讲出来,甚为庄重,是一份重要历史文件。从评《海瑞罢官》开始到19666月大浩劫爆发之前,陈伯达留下的讲话稿和文章资料甚少,对吴冷西的看法说得这样集中和外露,极为罕见。这些大段转述,对于认识和了解陈伯达,了解吴冷西的处境,对了解文革的开始进程深有意义。
显然,吴冷西的检查没有带来缓解“混乱局面”的效果。

  1. 局面显得越来越严重
  2. 吴冷西在党员大会上作检查之后的525-26日,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讨论,汇总意见上报。两天后的526日,知名文艺评论家、文艺部编辑李希凡率先贴出一张大字报,标题是《质问编委会领导,这里有没有阴谋》。大字报很快被扯去,作者没有留下底稿,其内容是说不满意吴冷西检查的。527日,又有人贴出大字报《要求毛主席派人来》。这份大字报的内容同样未见留存。胡绩伟看了各个部门报来的综合意见,认为吴冷西的检查“引起很普遍的不满意”。他和王揖、王泽民商量,528日开一次编委会,征求编委意见,讨论确定吴冷西的错误性质是什么?528日晚上的编委会没有通知吴冷西参加,开场前要求对内容不扩大,不做记录。前来参加会议的编委张潮问:冷西为什么不参加?胡绩伟回答:事先和冷西商量过,他不参加。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是记者部主任李千峰,基本观点是,吴冷西的错误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不是反党分子。王泽民立即站起来说,完全同意李千峰的看法。会上大多数人认为吴冷西的问题确实严重,但从现有材料来看,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胡绩伟归纳了大家的看法,说:“既然大家认识一致,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我们就好领导了。”没有想到,会议正开到中间,吴冷西一推门进来了,说传达一个保密通知,后天(30日)有一个(李富春)的重要报告。意思是有几位报社负责人要到会听报告。(引自张潮事后写出的文字材料,见1966613日报社文化革命小组编辑印发的材料第10-11页)王泽民提出,听了报告之后,报社的运动要做新的部署,吴冷西的问题可以暂时搁置。(见王揖1966610日向报社文化革命小组提供的材料第7页)会议开到这里结束了。
  1. 请求派人取代吴冷西的动议终于提出了

529日,各个支部继续汇报对吴冷西检查的意见。几个支部提出,不能再继续信任他,要求中央另外派人来领导人民日报的工作。530日下午听李富春报告,胡绩伟、陈浚参加了。会议进程中,中联部副部长熊复和胡绩伟交谈,谈到了吴冷西面临的局面,都感到吴冷西在当前很难继续领导报社工作。会议休息时,胡绩伟和陈俊商量,是否今晚开一个编委常委会,提请中央另外派人来领导报社工作?陈俊同意。他们立即在会场上通知报社编委常委晚上开会,这个通知没有发给吴冷西。当晚开会时胡绩伟提出,是否由报社编委会正式给中央打报告,要求中央另派人来领导报社工作,让冷西同志暂时停职反省。在座常委都同意,认为事不宜迟,于是马上通知召开全体编委会,通过了给中央的信,当夜发出。就在开常委会议的时候,胡绩伟接到来自“钓鱼台”的通知,第2天(531日)参加邓小平在中南海召集的会议。(引自胡绩伟196672日的检查)这将是决定人民日报命运的会议。(“吴冷西与人民日报”系列完)

作者附记:行文至此,吴冷西对人民日报起决定性作用的这段历史就基本结束了。“吴冷西与人民日报”系列告一段落。面对大风暴冲击,面对命运的翻覆,吴冷西是尽力抵御的,试图扭转颓势。然而大厦将倾,一木不能支撑。在下面的更长叙述中还会看到吴冷西的身影和言行,但在这个舞台上,他渐渐成为配角,不仅渐渐走向舞台边缘,还在未来几年中被“文化革命”的浩劫大潮卷向批斗会场、卷向“牛棚”、卷向“五七干校”。要承受许多委屈和痛苦,但他最后还是在大潮卷过之后带着一身泥水在岸边站了起来。 随后的叙事标题中将不再出现“吴冷西与人民日报”字样”。吴冷西还有相当一段政治路程要去跋涉,他与人民日报始终是有联系的,直到生命终点。 (完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