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朱健:改革老人高尚全

发布时间:2024-01-26 15:32 作者:朱健 浏览:557次

高尚全图片来源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封面

高尚全曾感慨地说,在农场劳动那些年,虽然非常艰苦。但是,他补上了中国农村现状这门最重要的基础课。

高尚全,这个名字熟悉吧!

如果谈论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一定离不开这个名字。

人们尊称他为:改革老人。

八十年代,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

1982年5月,国家体改委正式成立,国务院总理担任主任。海内外一致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参谋部。

同年,高尚全这位经济学家,被调入国家体改委,成为了改革开放总参谋部里的大参谋、大智囊。

1985年5月,高尚全被任命为国家体改委副主任。

高尚全90岁时,曾回顾他这一生十个终身难忘的经历。

个个都是精彩鲜活,个个都是历史精华,让人大开眼界、大涨知识、感叹万分!

高尚全,1929年出生在上海嘉定。他从小聪慧过人,可他家境一般,初中准备辍学时,他的舅舅知道了。

舅舅自己开工厂做贸易,有着国际视野。他知道知识和科技的重要性。舅舅承诺,外甥的一切学费,由他承担。

高尚全非常争气,高中便考入全英语教学的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

1948年,高尚全同时考上两所大学。一所是复旦大学海洋系,一所是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两所大学只能二选一。

两所名牌大学,选哪一个呢?

圣约翰大学经济系的课程设计,对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所聘请的教授和老师也是一流的。

学生在圣约翰大学,便可以接受到世界上最新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的教育。

经济学的吸引力和魅力,使高尚全选择了圣约翰大学经济系。

1952年,高尚全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被分配到了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工业局。几个月之后,东北行政区撤销,他又被分配到一机部政策研究室工作。

1956年12月26日,高尚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四千多字的长文《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人民日报还专门配发了一幅漫画。

隔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了这篇文章。

文章发表后,立刻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篇经济改革的重磅文章!

好家伙!

能在中国最顶级的人民日报和覆盖面最广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同时发表重磅文章。

这可是全国几百万专业记者,一辈子做梦也难达到的梦想!

一机部副部长汪道涵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自己单位的年轻人高尚全的文章,十分高兴地当面夸奖了这位年轻有为的大秀才。

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能得到老部长的肯定和夸奖,那是多么高兴和自豪啊!

高尚全这个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名声大振!

部里的同事们都说,这个年轻人肚子里有货,真有两把刷子!

这篇文章,在海外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三十二年后,1988年高尚全率团访美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WilliamDraper热情地告诉高尚全,他的这篇文章,早已被联合国翻译成了英文。

并加上了按语:“不愧是中国前驱的经济学家”。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了,斗争的风暴席卷了全国。

风向变了,平日的同事一夜之间政治觉悟也突然提高了,纷纷成为了踊跃揭发右派的革命群众。

昨天,还在夸奖高尚全是一个有才华、有水平的年轻人。

今天,就揭发他的文章是大毒草,是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攻的大毒箭!

单纯的,赶场的,起哄的,嫉妒的,几路人民群众拧成一股革命的力量。

他们贴出大字报,发出愤怒的革命吼声,一定要揪出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右派分子——高尚全!

右派,就意味着是人民的敌人,谁都害怕成为右派分子。

高尚全,当然也害怕呀!

高尚全,被来势汹涌的反右海啸,一下子拍到了沙滩上。

他战战兢兢、奄奄一息地等待命运的宣判!

哪知道,命运的骰子是多面性的。

原来,一机部是国务院的一个大部。民国时期的老知识分子多,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多。

工作组给一机部冰冷无情的5%右派名额,很快就用完了。

一机部圆满完成了右派指标,反右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这泪浸的丰硕革命成果,意外地将高尚全这个年轻的秀才,拒之于右派大门之外!

残酷的结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辈“倒”在了沙滩上。

老天爷,没有收留这个年轻的秀才为右派分子,处在反右风暴漩涡中的高尚全竟然躲过了一劫。

谢天,谢地,谢命运!

后来,一位好心的老前辈语重深长地告诫高尚全:

话,不能实说。

文,不能写实。

躲过右派一劫后,高尚全先后被下放到黑龙江依兰农场、河南博爱农场,在两个农场进行劳动教育改造。

在农场,下放人员与当地农民一起挖大渠、修水库、春播秋收,干着同样繁重的农活。

但让高尚全吃惊的是,一年下来,当地农民平均一个工,居然挣不到三毛钱。

农村的现实,深深地刺激和教育了这个圣约翰大学经济系的书生。

原来,农民兄弟的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

高尚全曾感慨地说,在农场劳动那些年,虽然非常艰苦。但是,他补上了中国农村现状这门最重要的基础课。

使他对农村、对农民有了更多的感情和了解,对农村改革也有了更多见解和发言权。

圣约翰大学教学楼殷自力珍藏

高尚全比索罗斯大一岁,两人是同时代的人。

在高尚全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个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精彩”经历。

那“精彩”的成色,让人拍案叫绝!

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此时,香港回归祖国才刚刚两天的时间。

在这场亚洲金融风暴中,翻江倒海、兴风作浪的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金融大鳄索罗斯。

索罗斯,这位华尔街的顶尖奇才,果然名不虚传。他率领的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这两只猛虎和一群饿狼般的国际游资。

用货币、期货、外汇等组合拳,所向披靡,狂飙亚洲。

泰国、马来西亚的金融系统很快就被打爆了,二个国家立马陷入了经济危机。

韩国、日本也被卷入到这场金融风暴的海啸中,岌岌可危,苦苦挣扎。

在东南亚一路高奏凯歌、摧枯拉朽、赚得盆满钵满的索罗斯,对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也是垂涎三尺。

随后,索罗斯帅旗一挥,旗下的老虎基金、量子基金和国际游资,猛虎饿狼齐下山,直接扑向港元,

他们继续用货币、期货、外汇等组合拳,大量抛售港元,沽空港股和期货。

一时间,香港股市、汇市双双下跌。索罗斯成了香港各界谈虎色变的金融大鳄,市民百姓在极度恐慌中挤兑换黄金和美元。

香港的金融能守得住吗?

香港的经济能保持繁荣吗?

这对于刚刚回归祖国的香港,是一个严峻的生死考验。

香港回归时,高尚全兼任香港回归筹委会委员兼经济组组长。

早在两年前高尚全就给中央领导写报告,极富预见性地提出,要防止国际游资冲击港元的对策建议。

面对香港十分严峻的金融形势,高尚全深感责任重大。他向时任总理的朱总理进行了汇报。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已68岁的儒雅秀才,居然豪气地亮出了英雄底色。

高尚全主动向朱总理请缨,告诉总理他认识索罗斯。同时,他还是世界银行聘请的高级顾问。

高尚全说,他可以当中国政府的特使,向索罗斯开展攻心瓦解工作。

先礼后兵,用四两去拨千斤。

中外历史上,所有的两军“对垒”时,哪怕战场上炮火连天,都会有特使。

特使,是缠绕在战争藤上和平文明的花蕾。

香港金融保卫战也不例外。

朱总理采纳了高尚全的建议。

国务院非常重视,分管外事的钱其琛副总理还专门进行了批示,表示外交条线将全力配合高尚全副主任。

高尚全,单骑闯关能成功吗?

十一年前,高尚全作为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曾率领中国代表团,专程到匈牙利、南斯拉夫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学习和考察。

索罗斯作为匈牙利出生的美籍犹太裔人,他对全球经济的洞见,有着秃鹰一样的眼光、猎豹一样的敏锐。

他已经认识到,中国必定会是一个新崛起的经济大国。面对未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他必须在战略谋划中提前布局。

索罗斯专程从美国飞到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前来拜访高尚全副主任和考察团里这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各路领军人物。

这个精明的华尔街金融大佬,超前做对了日后的事情。

日后,考察团的18位成员,近一半都是部长级的领导。

所以,高尚全向朱总理主动请缨,单骑闯关赴美会晤索罗斯,是有十一年前,索罗斯专程拜访高尚全,这碗“酒”垫底的。

在美国华盛顿,高尚全通过世界银行行长约见索罗斯。索罗斯一听是高尚全要拜会他,极为重视,马上应约。

高尚全,在圣约翰大学的附中就开始接受全英语模式的学习。

用英语进行经济领域的专业交流,在国内他绝对是最顶级的。

高尚全比索罗斯大一岁,两人是同时代的人。

礼尚往来的客套话说完后。高尚全就向索罗斯亮明了他这次专程来会晤的特殊身份。

两军“对垒”,各为其主。

高尚全开门见山向索罗斯说出了,中国政府在香港金融保卫战的原则立场:

香港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唇亡齿寒,息息相关。

香港有难,就是国家之难。

高尚全告诉索罗斯,香港自身对金融风暴是有充分准备的,香港的外汇储备是充足的。

更主要的是它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必要时中央政府会动用国家外汇储备,以举国之力支持香港,坚决打赢香港金融保卫战。

亮明中国政府的底牌后,高尚全请索罗斯仔细算一下他手中的筹码,敢不敢跟中国“对垒”!

如果敢跟中国“对垒”,那中国政府就奉陪到底!

高尚全,这个中国顶级的经济专家、世界银行的高级顾问,太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了。

市场只相信实力,不相信眼泪!

全球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博弈、竞争的市场。

华尔街也好,索罗斯也好,国际游资也好。他们在世界金融市场的投资。

不管是做多,还是做空,都是以挣钱为最终目的。

资本是逐利的,更是无情的。

在全球金融市场里,只要你自身预判错误,操作失当。甚至,“防火墙”没有固牢时。

此时,没有雷锋,只有“鲨鱼”。

为了获得超额的利润,资本就会充分利用游戏规则,瞬间变成凶狠的“鲨鱼”!

吃的,就是“弱肉强食”!

哪怕被“圈钱”一方,睁大了双眼皮,瞪着冒火的眼珠,“鲨鱼”也是游弋在金融游戏规则下,演绎“优胜劣汰”。

你就是气得心疼+肝疼;

也只能自己心绞痛+肝生气!

当高尚全这个中国政府的特使,向索罗斯表明了:

中国政府为了维护香港的金融稳定,敢在现行的金融游戏规则下,倾尽全力跟他直接“对垒”这张底牌时。

索罗斯这个金融大佬,知道他碰上真正的行家里手了。

他开始认真掂量,计算他手中的筹码了。

索罗斯虽很强悍,但不鲁莽,更多的是精明和精算。

他十分清楚,如果中国政府决心以举国之力直接“参战”,他与中国这个不同量级的拳手对打,必输无疑!

输,就意味着他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

全世界再富有的资本家,也都十分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钱,这是颠扑不破的事实。

不挣钱,还打什么金融战呢?

高尚全,继续向索罗斯展开攻心,瓦解其锐气。

高尚全说,中国政府会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市场未来一定是世界上最具有潜力、最大的市场。

索罗斯,这个华尔街大佬,他完全听的懂,高尚全这句潜台词的重要性和分量。

他知道,中国已经进入到了美国主导的加入WTO的最后冲刺阶段。

美国主导,说白了背后的推手就是华尔街。就是芒格、巴菲特、索罗斯这些华尔街的大佬。

哪一个大佬,不想参与中国市场的丰厚利益?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

索罗斯,这个金融战略家心里太明白了,未来的中国的市场,那是几十个东南亚、几十个香港也不可比拟的!

他完全知道中国体改委是国务院总理担任主任,高尚全这个副主任实际上就是真正的操盘手。况且,高尚全这次还具有中国政府特使这一特殊身份。

想一想,十一年前的1986年。

高尚全率中国考察团在匈牙利考察时,索罗斯还专程从美国飞来拜访,不就是为了与中国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吗?

如果,继续对香港发动金融攻击,不仅可能会输大钱。

而且,更是会得罪中国政府,那他必将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那才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高尚全挑明了,中囯政府将大“兵”压境的预警下。

索罗斯对香港的金融攻击,很快就偃旗息鼓、鸣金收兵了。

他在香港发起的战役,戛然而止的结果是,他不仅没有挣上钱,还略有小亏!

索罗斯还略有小亏?

是的!

能“舍”,才能“得”。

所有的战略大师都深悟“舍得”两字。索罗斯,这个金融大佬中的B-52,对“舍得”的把握和行动,那绝对是炉火纯青!

高尚全这个中国政府的特使,这个深喑世界金融游戏规则的专家,这个圣约翰大学的秀才。

用四两拨千斤之力,成功喝阻和瓦解了金融大鳄索罗斯企图在香港大肆“圈钱”的行动。

高尚全,他这个香港回归筹委会经济组组长,也没有辜负香港人民的期许。

特使,这朵和平文明的花蕾,怒放在香港金融保卫战的硝烟中。

现年已93岁的索罗斯,九年前退出金融江湖后,又华丽转身,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慈善家。

他的“开放社会基金会”,每年向世界各地捐赠15亿美元的慈善款。

每年15亿,是美元!

不是卢布!

奇葩吧?

一个能将金融大鳄和慈善天使合为一身的人;一个能将自己打拼挣的钱,又捐给社会的人。

这就是多面奇异的索罗斯,这就是多元世界的另一面。

日后,在世界银行的年会上,索罗斯十分谦卑地向他的朋友介绍高尚全。他说,高先生是他敬佩的中国经济专家,也是他的老朋友。

是的,高手只有经过博弈后,才能方显英雄本色!

当高尚全90岁时,回忆这段特殊经历时,高老感慨地说,金融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打赢金融战。

一定要有两手:

一手是实力,这是根本。

一手是专业,要懂得金融的游戏规则,用专业的策略和对策,才能打赢金融战。

智者,不是针尖对麦芒走极端的人,而是化敌为友向前走的人。

高尚全,就是一个智者。

朱镕基与高尚全图片来源于“经济学家圈”

这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被人们尊称为,改革老人的高尚全,不仅是金融外交的智者。

在中国经济改革中,更是一个智多星。

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一直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高尚全这个大参谋、大智囊。

不管是亲自带领专家,起草党中央重要会议的报告、决议、政策。

还是在耄耋之年,向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建言。

整整三十年里,都是围绕了一件事:

中国经济改革。

一般老百姓会认为,党中央的这些报告呀、决议呀、政策呀,离我们老百姓都很远。

经济改革离我们很远。

NO,千万别这样认为!

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句话熟悉吧?

别笑,别以为这是调侃。

这句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话,真的是一句千真万确的大实话!

给大家回放一下,高尚全在国家经济改革决策中两个小小的碎片。

先回放第一个碎片。然后再掰开抽丝剥茧。

你就能清晰地看到,党的方针政策与我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命运:

息息相关!

上了岁数的人都还记得,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生产、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全国几亿农民,每户农民种什么?种多少?自己是不能决定的。

同时,每户农民能养几只鸡?几只鸭?自己也是不能决定的。

那由谁来决定呢?

国家来决定!

那国家又通过什么来体现呢?

通过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我们从苏联老大哥那里照搬过来的。

计划经济,就是改革开放前,从中央到各地指导经济的方针政策。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一个几亿农民的大国,农民种什么?养什么?都要靠国家计划一层层决定,一层层下达。

那这个计划一定是低效的,僵化的,脱离实际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

它导致的结果是:

农民按照层层加码后的计划,交了公粮后,最后自己却缺吃少穿。

那城里人呢?

因为粮、棉、油、肉、蛋短缺。每一个城里的的人,都按照国家的计划,配备定额的粮票、肉票、油票、布票。

如果没有这些票证,你仅有钱也没法生存下去。

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焕发了活力,思想空前大解放。

从安徽农村开始,由下而上地突破这种违反农业常识、束缚农民手脚的枷锁。

很快,全国各地纷纷给农民松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喜笑颜开。

人民,为什么会喜笑颜开呢?

因为,农民能吃饱了。

因为,城里人也不用计划配额的粮票、肉票、油票、布票。

这与改革开放前相比,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这个抓手,就是政府给最底层的农民松了绑,回归了千年常识。

怎么种田,是农民自己的事。

没必要上级指挥,更没必要让没有种过田的上级瞎指挥!

农村的状况,只是全国各行各业,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的缩影。

计划经济,以今天的眼光看,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随手拈来当时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工厂需生产多少螺丝钉要计划;

单位购买一台电风扇也要计划:

单位盖房子要有专项基建计划;

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单位才有购买汽车的资格,还要有控办指标;

任何人买机票、在外住店都要有县团级以上的证明;

不允许个人购买汽车等任何运输工具。个人购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还要配有工业券。

……

一个计划经济,硬是把一个国家的经济五花大绑。

绑得这么紧,气都喘不出来,怎么可能正常发育,活蹦乱跳,充满活力!

所以,仅仅给底层农民松绑是不够的。要给整个国家经济:

松绑,松绑,再松绑!

中国经济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那怎么办呢?

只有唯一的一条路:

全面经济改革。

而且,必须是党中央领导的,高举党的旗帜,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全面经济改革!

全面经济改革的时机来了!

1984年4月,高尚全与国家体改委的专家们起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报告。

高尚全提出,要将“商品经济”写入党中央的报告之中。

要将“商品经济”,写入党中央的报告之中,这可是事关国策的大事,而且是根本大事。

为了更加稳妥,更加扎实。

中央决定,由高尚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马洪主任,分别带两个专家组,征求全党高级干部和全国理论界的意见。

集中全党、全国理论界的智慧,由党中央来做最终的决定。

同年10月,党中央终于拍板了!

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党中央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这个新概念,太重要了!

小平同志对此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稿”。

这是新中国成立35年后,国家经济方针的重大改变!

这是与苏联老大哥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彻底告别!

这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从此,中国共产党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旗帜: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面改革的大旗。

旗帜是个纲,纲举目张。

旗帜一换,中国经济改革就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了!

至此,中国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全世界笑傲群雄,独占鳌头!

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排名第16位,一跃而起,直升到今天世界的第二位!

经济改革的成果,让全国人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哦,只要解除了束缚,我们可以跑得如此之快,跳得如此之高!

现在,根本不用全民齐上阵大炼钢铁,也不用高喊响彻云霄“超英赶美”的宇宙口号。

什么钢啊、铁啊、铝啊、铜啊、电啊、煤啊的总产量,中国全部都是世界冠军!

冠军,拿到手发软!

你说:

经济改革重要吧?

党的方针政策重要吧?

高尚全、马洪等一大批经济专家和理论家,他们的作用重要吧?

高尚全图片来源于“经济学家圈”

它彻底改变了全国上亿老百姓的“活法”。

再说,第二个碎片。

199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修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报告》。

高尚全列席会议。本无权发言的他,鼓起勇气,举手要求发言。

他建议将“劳动力市场”,写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并谈了五点意见。

第二天,他向家宝总理,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越级发言的原因。

他说,如果我不发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就出不来。

最终,“劳动力市场”得以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真的太伟大了!

大家千万别小看“劳动力市场”这五个字。

只要写进了党中央的决定,那就“字字值万两黄金”!

它彻底改变了全国上亿老百姓的“活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

改革开放前,劳动力是不能自由流动的,一切都是由国家计划管理的。

在农村:

几十年了,农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打工”,两个字。

因为,改革开放前是不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虽然可以进城务工了,但还要开具县级以上的证明。

这些规定和政策,将两代农民死死按在了农村,他们只能在农村种田。

在城里:

几十年了,老百姓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跳槽”,两个字。

人们不能自由跳槽。如需调动工作,要由上级人事部门批准,并配有上级盖红章的工作调令证明。

如果跨省调动工作,必须先要两省人事部门协商。一个同意调入,一个同意放行。最终还要盖上两个省的大红章。

这对老百姓来说,如同上了锁的玻璃门。

好看,进不去。

工作调动,又与户口捆绑在一起,与孩子上学、粮票、肉票、油票等生活资源,捆绑在一起。

让你动弹不了!

被组织分配到不同省、市、区、县工作的情侣、夫妻那就惨了。

牛郎织女,两地分居,泪汪汪。

“劳动力市场”这五个字,白纸黑字写进了党中央的决定。

从此,“打工”、“跳槽”、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流动,一切都由市场来匹配和决定。

市场、市场、市场!这是解决问题的症结!

党中央的“劳动力市场”的决定,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这可是,字字值千斤!

这可是,百姓的福音!

血液只有正常流动,才能保障机体的健康和活力。

经济发展也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知道了“劳动力市场”这五个字的来龙去脉,真的打心眼里敬佩和感谢高老。

为了人民百姓,他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越级进言。

推动了上亿人劳动就业、工作流动、人才交流的现实问题。

高尚全,就是心系老百姓的好专家!

中国经济改革就是这样:

一点一点地明白,一步一步向前走,才有了40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高尚全图片来源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圣约翰大学全球校友会,这个消失了母校的校友会,每届校友聚会都会有一批校友,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高尚全,还兼任了一个特殊的职务,圣约翰大学全球校友会北京分会的会长。

圣约翰大学1952年停办后。“新生”这个词,也同时消失了。

所以,圣约翰大学的校友只有存量,没有增量;只有空前,没有今后。

改革开放后,1988年圣约翰大学全球校友会成立。孤散在全世界56个国家,二万多名的校友终于有了“组织”,“孤儿”有了家。

二万多名校友中,许多人是科技、经济、医学、生物、建筑、核物理学科方面的世界领军人物。还有许多文学、电影、艺术的世界知名人士。

圣约翰大学校友的全球化分布和专业素质,堪称中华第一!

圣约翰大学全球校友会,成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天然桥梁和纽带。

这是宝贵的中华人才精英库。

校友,成了推动对外开放交流的通行证。

圣约翰大学全球校友会的含金量是极高的。北京分会的会长,是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原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

三位学长去世后,学弟高尚全就被推选为北京分会的会长。

1992年10月,圣约翰大学全球第二届校友会在上海举行。1700多位校友,从全世界56个国家返回了母校。

哇,这可是大师云集、教授如林、名人荟萃的一次全球大盛会、大聚会、大交流。

上海,也因这空前盛大的全球校友大会,一时间成了全球的聚焦点。

世界许多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花开,自有花落时;

缘起,终有缘散时。

圣约翰大学全球校友会,这个消失了母校的校友会,每届校友聚会都会有一批校友,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这就注定了,它是一个充满着眷恋,甚至凄美孤儿的情结。

校友会会长,实际上就代替了消失的“老妈”。

每三年,全球各地的校友们聚会。高尚全会长都是热情张罗,欢迎回家的兄弟姐妹。

2018年,圣约翰大学全球校友会,在上海举办第十二届校友会。

高尚全会长,也已经89岁了,他仍忙前忙后,热情操办着校友会。

但能参加这届校友会的人只剩下250人了。其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86岁。

大会的志愿服务者,都是八九十岁的圣约翰大学的学子。

这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耄耋老人的校友会,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如此高龄的校友会!

这些耄耋校友对母校的情感,对人生的执着。

让人看了都心疼!

89岁的高尚全会长,他仍站着,不用讲稿,向校友们做了精彩的中国经济形势的演讲。

高尚全的演讲,仍保留了他一贯的作风:讲真话!

这些曾经风华绝代的少男少女们,他们大都明白,这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聆听,高尚全同学真知灼见、实事求是的演讲了。

虽然,他们都已是耄耋老人,但仍像追星少年一样,给高尚全同学一遍又一遍,震耳欲聋疯狂的掌声。

回来,仍然是少年!

我们,仍有少年心!

每一位老校友,都有一种预感,这可能是校友们人生最后的“聚会”。

所以,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最后“聚会”的眷恋和依依不舍!

从加拿大赶来参加校友会的赵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坐着轮椅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旁的咖啡店门口。

他那苍老的身躯,用英语唱着,曾风靡世界的电影《魂断蓝桥》中的主题曲“友谊天长地久”。

伴随着嘶哑的声音,飘出的颤巍歌词: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怀想;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同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歌曾是圣约翰大学的青春少年们,在毕业典礼上必唱的歌曲,以倾诉师生、同学之间依依不舍之情。

此刻苏州河畔,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母校上百年的教学大楼,一栋栋依然如初。

当年的少年赵同学,却已成了耄耋的赵老先生。

赵老先生展现的场景,就是一代圣约翰大学精英们的人生画卷:

青春很美,时光如水,年华匆匆,便悄然流逝……

难道赵老先生嘶哑、沧悲唱出的“友谊天长地久”,就是圣约翰大学校友们最后的绝唱吗?

……

“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2021年,高老92岁了。

这个国宝级的经济专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仍每天坚持上半天班,撰写经济改革着作。

2021年4月21日,对高老的家人来说,是特别难熬的一天!

这一天,高老被确认是癌症晚期,并转移到了淋巴!

4月27日,主治医生走进病房十分和蔼地对高老说,高老,我们想与您谈一谈您的病情。

高老平静地回答,好啊,我一直在等着你们呢。

当92岁的高老,听到残酷的确诊结果时,他仅仅是隐隐闪了下眼睛,轻轻抿了抿嘴角。

马上主动安慰家人说,没事的,不要怕,听天由命!

然后,高老又坦然地对家人说,我选择保守疗法,不要再浪费国家的医疗资源了!

这种面对生死的大气、坦然、率真,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2021年6月27日,“改革老人”走了,享年92岁。

高尚全践行了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光与真理。

他把自己一生的学问和知识,转化成默默的光辉,全部聚焦在了一件事:中国经济改革。

“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这也是高尚全老人,对自己一生精准的概括。

光,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7月9日,高老的送别仪式上。在职和离任的40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送了花圈。

原国务院总理家宝,在职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何立峰、马凯,以及数百名部委领导和各界知名人士前来送别。

在疫情的特殊时段,有这么多领导来送行,足见大家对高老的敬重和感情。

岁月飞逝,前辈先后离去。

时光似水,大师渐行渐远。

夜空,又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这颗璀璨的明星,仍以他全部的光芒,闪烁照耀着中华,希望我们后辈: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圣约翰大学教学楼殷自力珍藏

来源:朱健仍是朱健

推荐 推荐5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