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天我:连接过去与将来 ----《青年论坛》创刊20周年聚会追忆

发布时间:2024-01-31 14:24 作者:天我 浏览:418次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暖阳拂照。200411月5日,位于北京西单西绒线胡同51号的中国会馆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他们是《青年论坛》杂志创刊号的部分作者和绝大部分工作人员。

《青年论坛》是1984年11月5日创刊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为青年人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创办伊始,就以其为中国改革开放服务的办刊宗旨和自负盈亏的办刊方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和关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数十家重要报刊转载创刊号上的文章或介绍了创刊号。刊物相继发表的《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国》、《为自由鸣炮》、《人的现代化》、《对富裕与公平的思索》、《我国行政机构庞大与非改不可的原因》、《来自垄断的威胁》、《特区货币应该缓行》、《一代思考的文学》等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历史等社会学科的学术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参考性、思想前瞻性和实践探索性。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海外讲学介绍:要知道中国青年在想些什么,可以看看《青年论坛》。1986年该刊征订数突破4万份,基本上实现了自负盈亏。这在当时乃至现在仍然是罕见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由基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主管主办,经过正规程序审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产生良好影响的合法刊物却在1987年4月被突然审查并停刊整顿。这一停便是17年,尽管当时就有一个“没有问题”的结论。

17年过去,几乎每一个作者和工作人员都步入中老年并且新一代或出生或长大,有的已大学毕业开始了又一辈青年的人生。聚会对他们也是一个小小的交待。

时近中午,相约一聚的作者编者陆续来到,创刊号上《为自由鸣炮》的作者胡德平来了,还有雷祯孝、杜越新、沈晓冰、毛振华;杂志社李明华主编、王一鸣社长来了,还有王绍培、喻承祥、周晓佑、王麓怡、陈兵力、刘有源、孙芝芯;北京记者站站长陈东升来了,还有曹远征、李义虎、黄文夫等,特邀代表贺绍甲等也来了。

每个人都在就餐时发言,在签名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心声:

王一鸣:《青年论坛》无疑有过去,《青年论坛》还可能有将来,这一刻,《青年论坛》有现在。

李明华:历史需要沉思,思想永不休止。

胡德平:《青年论坛》的思想就是改革的思考。

曹远征:《青年论坛》的精神永远年轻。

黄文夫:经济转型决定于思想转型,《青年论坛》无愧为思想转型的先驱。

陈东升:《青年论坛》在中国最波澜壮阔的八十年代的改革和思想解放的时代中是一面旗帜,思想和行动的旗帜。

毛振华:二十年前,《青年论坛》聚集了一批激情和无私的青年人,为国家和民族前途而思索和实践。我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并永远引为骄傲和自豪。《青年论坛》精神万岁!

雷祯孝:《青年论坛》面临历史的新起点,愿组织大家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杜越新:改革开放的实践从思想解放开始,思想解放从少数人的觉醒开始,少数人的觉醒以《青年论坛》为标志。二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这么看,再过二十年更多人会这么看。

李义虎:人群有三类: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青年论坛》的一群人属于中国和世界的先知先觉者。

沈晓冰:富有激情的年代年轻思想形成的精神旅途沿伸影响我们一代人生,也使得我们无论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在二十一世纪,无论是在思想精神领域还是商业时代一直年轻。感谢《青年论坛》。

王绍培:欣然再会。……

没有抱怨,没有长吁短叹,有的是痴心不改的美好回忆,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在的执着。不久前,他们给有关方面递交了“关于请求恢复《青年论坛》的报告”,那里表达了他们朴素的诉求:一代改革开放后的农妇代表秋菊,最后要讨的实际是个形而上的“说法”。我们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如果因为衣食无忧生活安定而不去要求澄清应该澄清的一个属于精神层面的事实,我们愧对知识分子这个称谓,甚至说愧对历史。

整个聚会祥和、谐调,就连王一鸣、陈东升联袂发出的邀请函也平实如水,以这种最简朴的方式纪念《青年论坛》这个曾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且无端夭折的刊物
这一刻,《青年论坛》拥有现在。  

附:邀请函及名单

今年11月5日《青年论坛》创刊20周年。我们拟邀请创刊号的几个作者(包括您)及相关人员在京聚一聚,吃顿饭。以这种最简朴的方式纪念《青年论坛》这个曾为中国初中期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且无端夭折的刊物。

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许苏民 《人的现代化》作者 南京大学教授
胡德平 《为自由鸣炮》作者 全国工商联书记
伍新木 《改革的系统工程和关键》作者 武汉大学教授
陈志龙 《极富探索的新经济政策》作者 复旦大学教授
杜越新 《国外管理学名著提要》作者 中国联合制药总经理
沈晓冰 《现代人的观念》作者 招商证券职员
杨再平 《方兴未艾气势磅礴》作者 中央办公厅副局长
另:李明华、王一鸣、贺绍甲、陈东升、李义虎(北京大学教授)等

王一鸣 陈东升    2004年10月20日

 

推荐 推荐1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