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资料手册:改革开放30年进程纪事(一)
1978年~1983年
1978年
●12月18日~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此前,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其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1979年
●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1月1日,共和国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从这一天起,停止自1958年以来我军对台湾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1月1日,中国与美国互相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两国关系的长期不正常状态。1月28日~2月5日,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暨中美建交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此前,两国于1978年12月签署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月初,中共中央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下发各省区市讨论和试行。其中规定: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首次明确肯定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
●1月,《人民日报》先后报道四川广汉县、贵州开阳县、云南元谋县、安徽省和广东省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地、富、反、坏分子”除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的以外,一律摘掉帽子。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新华社1984年11月初报道:从公安部获悉,全国给“地、富、反、坏分子”摘帽工作已结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2000多万名“四类分子”进行教育改造的历史任务完成。
●1月18日~4月3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举行。会议尖锐批评了“两个凡是”和思想僵化现象,对一些理论方面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邓小平3月30日在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时指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应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制,要保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能以任何领导人和个人意志为转移。
●3月,国务院决定从这个月起,将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4.8%。此举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交售农副产品的积极性。这是对冻结了20多年的农副产品价格的首次重大调整。
●3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1971年8月转发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彻底推倒该纪要否定教育战线“文化大革命”前17年伟大成绩的“两个估计”,解除了“四人帮”强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
●4月5日~4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李先念作《关于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讲话。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6月16日,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讨论批准有关宝钢建设的问题。陈云讲话指出,宝钢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一个特大项目,要把宝钢建设好。
●6月18日~7月1日,其间举行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
●7月初,国务院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下发试行。其中规定新办社队企业可以免税2~3年。此规定对当时乡镇企业大发展开了绿灯。(注:该法规废止后,被199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的乡镇企业法等法规代替)。
●7月13日,国务院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文件下发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要求在少数国营企业试点“放权让利”,以改革现行管理体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搞活生产。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中央和国务院原则同意两省在计划、物资供应、物价政策等方面实行新的经济体制和灵活政策。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取得经验后,再在汕头、厦门设置。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施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9月25日~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对改变我国农业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及农业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10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省区市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
●10月30日~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邓小平致祝词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在我们党和人民战胜“四人帮”的斗争中,文艺工作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方针。邓小平在这次会上的祝词,被称为“带来了新时期文艺的春天”。
●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谈话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1980年
●2月1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直接选举工作问题的决定》。决定扩大县级单位直接选举的范围。到当年6月,全国有数百个县级单位进行了直接选举试点。
●2月23日~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决定设立中央书记处,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决定增加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数,并选举胡耀邦、赵紫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建议全国人大修改宪法第四十五条,取消其中关于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简称“四大”)。此后,4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第四十五条的议案》。
邓小平在这次全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党现阶段的政治路线,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
●3月12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作《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的讲话时指出: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要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不改革体制不行。体制、制度问题中,很重要的是建立军官服役、退役制度。
●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农村政策问题时,肯定了安徽农村的改革。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对现行制度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各种弊端必须改革。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
●8月30日~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会议决定华国锋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由赵紫阳接任。
●9月初,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批准从1981年起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使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
●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审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主犯,确认以林彪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和以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都是以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推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的。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江青等10名主犯分别作出了判决。
●12月16日~12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确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行进一步安定的方针。其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作《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时指出,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邓小平在12月25日作《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时指出,这次调整是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纠正“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的进一步贯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这次调整成败的关键。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1981年
●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决定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当年,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相继展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一制度的建立,为“文革”中耽误的青年及未能考进正规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6月27日~6月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举行。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至此,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11月30日~12月13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总理赵紫阳作《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的10条方针,勾勒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轮廓。
1982年
●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一号文件”。它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对此后一个时期的农业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1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的会议上讲话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此后,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原则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初步方案。
●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发出,要求实行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提倡晚婚晚育。
●2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出台。建立干部退休制,是干部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4月10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5月初,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2003年3月,该委员会撤销后,其职能并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9月1日~9月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大会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大会决定设立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随后,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9月13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顾委主任。
●9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11月26日~12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规定: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国家设立中央军委;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计划。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83年
●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1982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
●1月12日,邓小平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草案)的报告》,并发出通知指出:实行利改税,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4月底,由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下发。到当年12月底,实行利改税第一步改革的工业企业累计达2万多户。
●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乡零售商业、服务业的指示》发出,进一步明确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是国营商业的补充。
●4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较多的自主权。
●6月6日~6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选举李先念为国家主席,彭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任命赵紫阳为国务院总理,选举邓小平为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这是银行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发布,要求1984年底以前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通知中指出,县委、县政府部门的设置,要根据党政合理分工的精神和精简的原则,大力简化和紧缩,重叠的机构一律撤销,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已具备改为经济组织和事业单位的不再作为国家行政机关。
同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调整省地两级领导班子的工作报告》。报告说:调整省级领导班子的工作1982年10月下旬开始,到1983年3月下旬已基本完成。省属部、委、厅、局和地、市领导班子的调整也已基本结束。两级领导班子经调整,人数减少,平均年龄下降,文化程度提高,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前进了一大步。省级领导班子,党委常委、正副省长由原来的698人减少到463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62岁下降到55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由原来的20%增加到43%。新提拔的省级领导干部204人,占新班子成员总数的44%。地、市和省属部、委、厅、局的领导班子,党委常委、正副专员和正副厅、局长,由调整前的16658人减少到10603人。平均年龄由58岁降为50岁。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由原来的14%提高到44%。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事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中国共产党大事记》、半月谈编辑部编辑的《中国改革进程纪事》、《半月谈》1998年刊发的《改革开放20年重大决策录》等)
背景链接
“两个凡是”、 “两个估计” 、利改税
“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两个估计”:所谓“两个估计”,即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利改税:所谓利改税,就是将国有企业原来给国家上缴利润的办法,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和税率向国家缴纳税金。
(来源:《时事资料手册》2008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