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彻底破解民营经济的“理论困境”,是时候了!

发布时间:2023-08-28 16:58 作者:关不羽 浏览:244次

近期,支持民营经济的重磅政策相继出台。其中,规格最高的无疑是719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民营经济31

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这一高度定位,体现了最高层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明确支持。

这是对民营经济退场论的有力抨击。事实上,如果今天再回头去看改革开放的筚路蓝缕,重新梳理民营经济怎样通过改革开放一步一步,突破观念、理论、法律、体制的障碍,重新回到中国。期间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给中国经济带来了“56789”的民营经济,又有几人不动容,又有几人不珍惜?这也让这种回顾,有了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眼下各界对如何促进民营经济的讨论很多。725日原统战部副部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胡德平在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落实《意见》,提振信心座谈会上的发言稿刊发,尤其值得重视。

胡德平在发言中表示:除了我们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这个角度上说明民营经济的必要性,还提出了这么一个要求,从理论上也要有一些新的说明,这一点和我们的解放思想,和彻底解决民营企业的历史必然性作用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一建议发人深省。

理论问题在中国是有特殊意义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就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过程可以总结为:实践倒逼理论,理论改变政策。思想解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中国经济因此腾飞、民生因此得到了大幅改善。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闯过的第一关就是理论关

 

1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营经济,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非公经济成分。其中,最核心的无疑是私营经济。放开私营经济的限制,是改革开放重要的一关,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反复,涉及多次理论问题的争论,可说是一波三折。

1979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出台这一政策的初衷,只是为了解决800万回城知青失业问题的见招拆招。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小小的缺口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

和很多改革时代的新事物一样,实践很快走到了政策的前头。个体经济出人意料地高速发展起来。1979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约10万户。两年后的1981年,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了101万,翻了10倍。

个体户数量暴增的同时,经营规模也在扩大。雇工现象由此出现,这就涉及到了敏感的剥削问题。此时决策层还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解放思想还不充分,对雇工现象一禁了之。1980年中央75号文件明确规定:不准雇工

但是,禁令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现实形势。雇工现象非常普及。不仅城镇个体户雇工,农民承包户也雇工,由此引发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围绕剥削问题的理论之争。后来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2 七上八下打破雇工禁区

1981529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一场承包鱼塘的争论》,讨论的对象是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经营。争论持续了三个月,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各方引经据典,你来我往、不可开交,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这场争论的结果关系到个体经济、承包经营的命运,涉及大量的就业。如果支持陈志雄的学者们不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禁止雇工的紧箍咒无疑会收得更紧。

幸运的是,为雇工禁区解套的理论解释还真被找到了。经济学家林子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了一条注释和一个算例,得出了雇佣八人以下不算剥削的结论。这一纸缝里挖出来的理论依据,最终成了放宽雇工政策的七上八下原则。

更有意思的是, 七上八下刚被提出,还没形成广泛的共识,禁止雇工的政策出现了松动。甚至可以说公开讨论触动禁区的行为本身,就发挥了政策影响力。198171日,国务院在《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已经允许个体户雇佣不超过五个的学徒。虽然禁令并未彻底被打破,但是各地的实际操作放得更宽。事实上雇工的范围扩展到了农村承包户,雇工人数的上限也松动了。

不过,“七上八下”原则的提出,并没有终结争论。

雇工问题的最终解决要到1984年年广久傻子瓜子事件年广久是安徽芜湖卖炒瓜子的个体户。1981年,他的作坊雇工仅四人,但是很快他的生意就越做越红火了。1984年时,傻子瓜子是成为拥有多家分店、雇工一百多人的大工厂

这引来了当地一些人红眼病爆发,连连写信上告,指控年广久搞 资本主义雇工剥削,甚至扣上了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大帽子。

年广久突破了七上八下给出的空间,他的剥削问题先是惊动了省委,后来竟然闹到了中央。

19841022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思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了吗?

邓小平表态后,雇工问题的争论算是告一段落。不过,这场理论之争还引发了思想解放新的理论突破,为彻底扫除民营经济的合法性扫清了障碍那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理论。

 

3扫除民营经济的合法性障碍

1982年,雇工问题的理论之争余波未平,华南师大研究生郑炎潮受到这场争论的启发,在毕业论文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在这篇论文中,郑炎潮明确提出私营经济的发展不可阻挡,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阅读了郑炎潮的论文,并与之交谈,在交谈中正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提法后经任仲夷的大力推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影响到高层,并得到了最高层的肯定。

私营经济的发展不可阻挡得到了理论上的证明个体户”“承包户走向企业化、规模化的进化之路因此被开放。

1984年,大连个体户姜维经特批成立中国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真正意义的私营企业销声匿迹27年的私营企业重回中国经济。光彩公司的成立,鼓舞了很多人,民间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

但是,理论和现实对接上了,法律法规的障碍还未扫清。82年宪法第6条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的规定之下,种种歧视和限制以及政策不确定性严重影响私营经济发展。

一部分私营企业主不得不见好就收,在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时结束经营。更有进取心的则是采取各式各样的挂靠模式,用租赁、承包等方式争取红帽子的保护。这种有意的模糊处理并没有改变私营企业的根本处境,反而因为产权性质不清晰引发了很多麻烦,甚至发生了不少冤案。

 

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成为建章立制、修法立规的理论依据。

198710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引人注目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尽快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紧接着,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私营经济重回中国根本大法,民营经济在法律层面的最大障碍被扫清。而这场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变革,竟然是从雇工问题的理论之争开始的,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

这样一个并不具备多少学术价值的理论命题,以一种近乎钻牛角尖的方式,改变了十亿中国人的经济处境,耐人寻味。

 

4 彻底解决民营经济理论合法性问题

不过,私营经济虽然从法律上确认了合法性,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么多年来依然聚讼纷纭。而因其地位的尴尬,即使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已超9成,税收占比近六成,也不时受到各种攻击和困扰,前些年的民企“原罪论”,近些年的“资本万恶论”,其根源均在于此。

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仍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中国国情的特殊之处就是任何政策、制度都有宏大的理论背景。客观规律发生了作用,改变了社会现实,没有理论配合,也难以获得政策空间,社会发展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倒退。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者们面对的困境——“先上船后补票”的不确定性风险。

 

农村土地承包制始于小岗村十八个农民的“红手印”,城市的私营经济始于年广久、姜维们以身犯禁,都是冒着极大风险的。

只有理解这一特殊国情,才能理解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在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从纸缝里抠字眼,以论证“一加一等于二”的理论之争。

理论问题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思想解放的观念变革。先有观念上的拨乱反正,再有政策制度上的实事求是。

这就是实践倒逼理论,理论改变政策的改革进程。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不是超前引领,而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总结完善。

理论上的求解,让改革自下而上的自发动力转化为自上而下的自觉推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理论领域的求解,就没有政策的稳定性以及社会各界的稳定预期。

或者说,只要宏观理论背景的特殊国情不改变,现实问题理论求解的重要性就不会改变。无论怎样的政策支持、鼓励,都很难形成稳定的政策环境预期。这种深层次的预期不稳困扰着当年的年广久,也困扰今天的民营企业家。

虽然今天拥有百八十个雇工的民营企业已经算不得“大工厂”,百亿千亿身家的民营企业家司空见惯。但是,民营经济在“合法性”的脆弱处境依然没有改变。无论民营企业家的事业做得多大,民营经济的社会贡献有多重要,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没有走出年广久们的困境。

因此,对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胡德平提出“理论上也要有一些新的说明”、“解放思想”、“彻底解决民营企业的历史必然性作用”,是高屋建瓴、发人深省的。

今天在理论层面根本解决民营经济合法性问题,既是适应经济形势的现实必然,也是长期发展经验积累的水到渠成。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