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攻坚克难还是如履薄冰,进展有限。
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个概念早就在说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60条”,那时候好评如潮,能够写得较实的改革举措,各个层次上凡看准了的,全写进去了。
结果到现在来看,攻坚克难这方面应该讲,还是如履薄冰,进展有限。
实际感受上就是社会上早就说的“改革综合疲劳症”。
改革在理论上的解释是很清楚的,但为什么大家觉得举步维艰呢?还是阻力太明显了。在整体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的氛围里面,你不改革最安全。
你如果在改革中按照中央说的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制度创新上稍有动作,那就得“试错”,就得冲破一些条条框框,而这方面只要被人抓住瑕疵,吃不了兜着走——整个打击的力量会一拥而上。不是说你为了改革,而是说你心术不正,这个人就翻车了。
一个人在一线做事,后边儿有六个人、八个人来反复检查你,挑你的毛病,包括做研究者都是这样儿,一句话说出去如履薄冰。“我不知道”四个字成了护身符,是吧?
最关键的作为龙头因素,怎样纲举目张。怎样提升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与投资热情。
金融系统都说,知道给民企贷款与给国企贷款风险不是一个性质,远不是风险度高一点或低一点的问题,是大家都不想沾这个会惹事儿的麻烦,怕沾上了说不清楚,吃不了兜着走。
再有一个呢,就是基础理论和社会舆情上怎么给民营企业吃定心丸吃到位?
对民企,中央给了那么多的一系列的文件,给了这么多三令五申的“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网信办有一个三个月的清网行动。现在过了这几个月,但没听说清出一个什么典型来产生振奋人心的效果。
实际上还是宁左勿右的社会氛围。
好像听到的不少企业家的反应是,我们不能光看宣传怎么样,要讲实际感受怎么样。
比如中财办一位副主任在今年年初座谈会上专门说了,完成整改、推出绿灯项目等,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我说您这个话说得真是到位,但我们都不敢说,我们只要说了,就得被封号。
我说还可再给您补充几条——中央说的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到现在为止,几个代表性案例中,有一个张文中案算是彻底翻了。还有一个有影响的顾雏军案,现在最高法院层面没有任何可能性再推了,他在几处地方政府那里递交申请,让省级政府给他回应,这个大家感觉就有问题了。
如再说一句,重庆打黑黑打案件不少,却都知道一个还都没有碰。
现在有个务实的说法,出十份文件不如办一个典型。批驳一个错误言论的代表人物,比十个文件都好使。......
务实地来消除民营企业信心不振、预期不好的情况,可做之事我觉得就在眼前。
如何切实扩大内需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我觉得还是跟预期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普遍预期都好,结果就会好,普遍预期都不好,结果就会不好。中国现在就是在这样一个坎儿上。
来源:走向觉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