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应对与战略思考
——2025年年中民营企业家调查访谈综述之二
当前,我国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需求不足、内卷加剧、提升乏力的问题仍然严峻。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传统行业和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但一些新兴行业和高技术创新型企业逆势增长,经营情况较好。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国际环境影响和冲击较大,需要重点予以关注。大多数企业积极推动战略升级,创新、出海、数字化转型成为广大民营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一、当前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比较艰难,行业分化明显
关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超过六成受访企业家的判断是比较艰难。有企业家反映,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相关行业、传统服务业等企业日子不好过,普遍存在收入利润下降、现金流趋紧等情况,裁员趋势明显,如果短期内局面得不到改观,可能会出现企业大面积破产的危机。
困局之中,亦有亮点。前沿技术领域,如创新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行业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追捧,经营者更有信心和冲劲。还有一些行业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与产业链协同优势,经营表现较好。
从受调查企业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来看,大约两成企业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三分之一的企业营收和利润基本持平;近三成企业营收和利润均下滑,其中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传统消费行业更为突出;不到两成的企业营收增长但利润下降。
关于今后两年的投资计划,只有不到两成的企业明确表示会继续加大投资,但表现得比较谨慎,强调要调整投资节奏和投资方向。
二、企业面临国内需求不振、行业内卷等经营困难
市场需求疲弱、行业竞争激烈、回款和资金压力、专业人才短缺等困扰企业发展。
市场需求不振。市场不景气、新的市场动力不明显,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家担忧市场信心长期不足、消费预期萎靡不振、经济持续下行会导致各行业投资步伐放缓,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房地产及相关行业需求收缩剧烈,企业业务量断崖式下降,很多企业无项目可做,很多倒闭或者被迫转型。楼市低迷,一些企业的土地和大型商业资产难以变现,筹措资金能力受限。
行业“内卷式”竞争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除少数行业外,多数行业受市场内卷冲击影响较大,大多数产品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跌、毛利率下滑,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企业家担忧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无序无底线竞争,引起市场秩序动荡。例如光伏行业进入存量时代,产品同质化竞争与产能过剩矛盾凸显,组件、逆变器等硬件利润空间持续压缩。医药行业企业反映,医药集采“最低价中标”加剧行业内卷,进入集采后,医药产品价格过低,已无利润可赚,无资金投入研发,还有企业在材料、工艺上偷工减料。企业家担忧,如果医药行业长期利润微薄甚至严重亏损,将使行业大幅倒退,并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优势。
回款慢、账期长,部分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大型企业的商业承兑汇票越来越多,应收款账周期增倍拉长,压缩了供应商现金流和利润,给企业稳健运营带来极大压力。企业家担心,长此下去会触发“企业债务危机→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信贷紧缩→经济失速”的危险。
有企业反映军工国企订单回款周期长,导致企业的销售回款与设备采购、研发投入等资金安排节奏严重错配。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给很多企业带来冲击
企业家们普遍认为,美国“对等关税”、地缘政治冲突将加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全球产业链重构,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对我国的外贸、投资、产业链安全、能源资源供应、国际物流、汇率稳定等带来严峻挑战。企业家们认为,外部市场变动短期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影响经济增长和市场信心,但长期看,外部压力也可能倒逼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供应链韧性,淬炼竞争能力。
企业外贸首当其冲。在出口方面,关税等贸易摩擦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大了海外订单的不确定性,交付周期运输周期都不得不延长,增加了企业跨境成本、物流风险。甚至有企业直接被限制市场进入,如有的企业由于被美国政府列入负面清单,欧美市场基本上关闭,相关合作也被迫中断。
在进口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技术壁垒(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延缓智能制动系统迭代)、标准壁垒,不少企业的关键零部件、材料、高端设备进口受到影响,甚至导致供应链中断,如新材料行业使用的高温熔融设备、服装行业的高端设备和新材料进口受阻。此外,地区冲突和不稳定局势也有可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
间接影响不容小觑。很多企业虽然不直接出口,但因下游客户是出口型企业而间接受到影响。例如,纺织服装行业受到关税冲击,出口下降,导致纺织化学品需求下降;纺织服装OEM企业为分摊关税,向上游传递成本压力,挤压与纺织品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外,出口商品转向内销,国内行业内卷加剧,给国内市场带来冲击。
四、民营企业发展新战略:创新、出海、数字化转型
在当前形势下,一些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活下来,在战略上保持谨慎甚至有所收缩,在困境中苦练内功、强身健体。但更多企业选择积极推动战略升级,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布局、拓展新业务、绿色低碳成为广大民营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1.以创新驱动实现企业发展新突破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家们表示,要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强化技术和产品重难点问题攻关,强化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如某轮胎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轮胎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取得良好效益。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降低对国外的技术依赖。某企业将企业战略定位为从原来仅注重“技术突破”升级为“全产业链主导”,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链国产化替代,降低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提高供应链韧性,以自身确定性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
拥抱AI技术革命,开拓新场景、新赛道。企业家们都认识到面临新一轮技术革命,必须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的挖掘AI应用场景,实现转型升级,如将AI应用于社区养老、旅游业的机器人;有的开辟新赛道,聚焦石墨烯、氢能、半导体芯片、低空领域等新技术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有的企业提前布局,积极进入AI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供应链,如某化工企业进入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制造。
以技术为引领,构建产业链生态。有的头部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深耕多年,积累深厚、优势明显,立足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领域延伸拓展,降低供应链风险。有企业开始致力于深化产业链协同,构建“技术+服务+资本”的供应链共同体,实现价值共享。有的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提出“技术驱动+生态协同+价值共生”的新理念。
2.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推进全球产能和业务布局
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企业家表示,面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要分散单一市场依赖风险,把重点转向美国之外地缘政治风险较低的国家与地区,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拉美、非洲等潜力市场。
有的出口企业探索在东南亚、中东建立本地仓,加大备货,降低成本。还有企业利用泰国、荷兰、土耳其在关税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加大转口贸易力度。
某装备制造企业正加速在海外构建“中国核心+海外配套”网络,承接南非、阿联酋等国高端装备项目。
积极进行国际化布局,提升海外发展能力。国际化已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
企业“走出去”投资,全球优化布局,更多出于企业长期战略和供应链安全的考量。有的企业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行业的现状潜力、特点优势,确定投资国别,如某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看到欧洲电力设施陈旧,判断将会大规模更新换代,把投资重点放在欧洲和严重缺电的发展中国家。也有企业跟随产业链下游客户向海外转移产能,巩固与主机厂在供应链上的共生关系。
很多企业家表示,企业海外投资不仅是产能输出,而要利用在国内市场久经锤炼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推进海外本土化布局,进一步升级到产能、供应链、品牌文化和管理体系出海。要加强全球化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构建,提升“走出去”企业的合规能力、经营能力以及风险防控能力,稳步推进全球化发展。有企业家说,国际化要做到制造销售打通、国际国内打通、线上线下打通,抱团发展、生态共赢。
3.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管理水平。许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释放数字化、智能化红利。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推进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改造,优化生产流程和产线自动化,提升产品制造的能力和水平;从传统运营向数字化运营转型,数字化智能化精益管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推动管理变革,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有的企业提出要将企业打造为面向企业内外、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创新资源投入、鼓励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内部创新创业,同时吸引外部的创新、创业团队加入,形成可持续的创新生态,实现共赢。
从增体量向增质量转变,以做好存量为主。有企业提出,要进一步聚焦主业,深耕市场,把握好产品和供应链,审慎投资。有的企业表示,当前要强化管理、提升效率,加强成本管控,深挖内部潜力。有企业表示,2C业务有更好的可控性,现金流和应收款更有保障,今后尽量不做政府和大企业的业务,多做个人类、民生类能够自主可控的业务,加快实现从2G、2B业务向2C的转变。有房地产相关企业表示要从以开发和销售为主,向以资产经营和销售并举的格局转型,打造小而美的团队,确保核心竞争能力不丢,同时把握未来发展机会。
来源:大成企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