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他们的日子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
黑明是一个着力用镜头去记录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摄影家。在《走过青春》和《古城平谣》两本摄影集中,他就给人们展示出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而在这本即将出版的《新窑子纪事》中,他则将他的镜头长时间地对准一个陕西小山村那几百口人落后而又普通的生活。
《新窑子纪事》首先给我的一个强烈视觉冲击就是那几十幅标准的“标准像”。黑明告诉我,这是用他最好的相机和胶卷拍摄的。也许我可以这样认为,这也许是迄今为止为农民拍摄的一组“质量”最好的标准像了。
这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来。在20多年前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揭发出来王洪文的罪行之一,就是私自拍摄了标准像,以便为他篡夺国家领导权做准备。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也说明,在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标准像,而且不是挂在自己家里的标准像,是一件多么郑重其事的事情,是一件多么有着重大政治和历史含义的事情,同时又是一件离普通人的生活多么远的一件事情。
而黑明这组农民标准像的冲击就在于,他给那些似乎最没有资格照标准像的普通的农民拍照了一组“高质量”的标准像,而且不仅拍摄了,还以醒目的位置和处理手法印在了书里,并且以书这种媒介,成为公众阅读的对象。也就是说,它们和那些领袖们的肖像一样,具有了公共性。
这种冲击意味着什么?我们当然不能牵强地说,普通民众要替代帝王将相或精英占据历史的舞台。就在黑明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就在照片中那些主人默默从事着他们普通生活的时候,这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大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的,香港回归、申办奥运、加入世贸谈判等,在这些大的事件中,活动的主角无疑是那些精英们。
但同样是实实在在事实的是,在这些精英们从事那些活动的同时,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也在真实的生活着。不错,那些重大的事件影响着更多的人,但在那被影响的“更多的人”中的每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中都有着重要性与上述重大事件不相上下的小事情,比如,对于“新窑子”村的人来说,猪啃了地里的庄稼,就是比上述事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当然,谁也不会说,农民的标准像、农民的生活情景、农民的命运上了正式出版的公共读物,意味着农民社会地位的改变。黑明的书什么也没有改变,新窑子还会是那个新窑子,那些村民该怎样生活还会是怎样生活。几百张照片改变不了世界,甚至改变不了世界中哪怕很微小的一部分。
这本记录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摄影集给人的另一种冲击,是人物的鲜明形象。当然我也知道,这是最俗套的话了。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另外的一种意思。记得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个帖子----《人民日记》,用寓言的方式描绘了“人民”中的一个人是如何被作为“个别人”,十个人如何被作为“极少数人”,上百人如何被作为“少数人”的。
是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民”都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复数概念而存在的,或者被称之为群众。于是,在最强调“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时候,群众的面目也被塑造得最千人一面;在最讲“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人们却最频繁地受到服务者“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你服务的”、“你能代表人民吗”之类的揶揄。
而透过黑明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新窑子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个一个的人。卑微也好,普通也好,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只有从复数变成单数的时候,人民才能成其为人。
来源:弱信号
黑明说,他现在正在拍摄一部有关“右派”的影集。应当说,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独特的人群:知青、右派、刑满释放的人、特殊背景下的离婚者、失业下岗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些人就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但愿他们的身影和形象能够留在摄影家的镜头中,这不仅仅是为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