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会晓:“民富”倒逼分配改革破题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随之而来的是地方版“收入倍增计划”的开启。据了解,多个省市在各自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明确提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
“这说明政府的政策现在要从资本收入向居民的劳动收入倾斜,期待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直接拉动内需。”22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但政策目标的最终落实需要通过有效的谈判机制、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细则来实现,而不是简单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拉动内需是目的
全国范围内,不少省市提出今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或至少持平。甚至还有在一些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收入倍增计划。
李义平表示,各地将收入增长目标定在高于GDP的水平,体现了政府想要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决心。毕竟,不明朗的外部经济环境和不景气的资本市场不可倚靠,还得靠居民收入的提高来拉动内需。
导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地区的增长目标中不乏出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法。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还应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实现。”李义平分析说,“城镇化要推进,但不能将摊子铺得太大,应聚集在小城镇,聚焦于农业。”
据了解,济南市预期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实现9.5%,同时提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潍坊市也提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
山东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高福一认为,今年山东的经济形势会明显好于去年,经济形势相对稳定就会保障就业,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最终达到拉动内需的目的。
收入增长压力
针对不少市民担心居民收入“被平均”,李义平表示,应更关注收入增长给个人带来的实际感受,重要的不是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GDP增速。
为实现收入增长目标,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一些工作计划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过仍有专家对增收目标能否完成表示担忧。
李义平表示,要想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提高企业的利润收入,地方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减少,这将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压力。
财政部数据显 示,受多方因素影响,去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比上年同期明显回落,1至11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幅比2011年同期回落14.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幅同比回落14.9个百分点。
“政府的税收必须减少,否则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利润就会减少,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李义平分析说。
另外,业内人士表示,去年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面临不小的财政压力。
收入分配制度应加大改革力度
对于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高福一认为,收入增长、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他提出,要增加居民收入的渠道来源,例如财产收入、资本收入等,壮大社会的中产阶层,实现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平。
李义平表示,应通过体制创新和深入的市场化进程 ,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减少因制度缺失导致的收入分配恶化;更要在生产领域处理好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关系;处理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等。
李义平认为,收入增长并不等同于福利增 加,在关注收入增长的同时,更要关注公共服务是否满足居民需求,是否能够公平分配。所以,除了收入需向个人倾斜,政府也应更好地解决居民在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山东正在酝酿针对基本民生性服务,如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益基础性服务和公共安全性服务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所有居民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高福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