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顾则徐:万庆良“发飙”是捍卫改革开放底线

发布时间:2013-01-23 21:33 作者:顾则徐 浏览:28次
据媒体报道,1月21日下午,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与经济界政协委员座谈,一名来自国企的委员发言建议本地项目优先采购当地企业产品,万庆良忍不住当场“发飙”:“国企是亲儿子,民企和外资就不是吗?国企不能老想着在政府的温床上成长!”“市场是开放的,如果你的产品不好,也优先用你的,这不是开玩笑吗?”万庆良的“发飙”抓住了企业平等的市场关系这一要害,值得喝彩。

在1983年前后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时,国企问题就成了一个“鸡肋”式难题,因为城市改革的症结就在国企,如果维持国企的既有绝对垄断局面不变,则无所谓改革;如果试图进行实实在在的改革,就必须打破国企的既有绝对垄断局面。对国企改革的切入点一是企业自主权,二是商品经济。企业自主权的本质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平等关系,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市场,两者累加构成了企业平等的市场关系。当面临平等竞争的市场时,国企因其弱竞争能力自然将处于败退态势,但是,由于固有的国民经济体制、观念及现实利益障碍等原因,政府又无法做到真正的壮士断臂。

国有经济之所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难以下降,诚然与国企本身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企业管理等一系列的进步有关,但根源还是在于国企本身的性质。中国的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的,而国企虽然名为全民所有,实际不过就是政府所有,因此,虽然一方面政府试图对国企进行限制,但另一方面则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关联,比如国企管理人员与政府官员之间本身就是互相串换的,今天为国企董事长,明天可能是市长,而民营企业则不会发生这样的角色串换。因此,国企就有了一系列天然的“优势”,比如同样的偷逃税行为,鲜见有国企法人代表被捕判刑的,而民企老板则不断因此被抓捕,企业因此而衰败甚至倒闭;比如低效益的国企仍然能够不断得到银行输血而身躯日益庞大,民企即使效益很好,要得到贷款也是困难重重。可以认为,30年前奠基的市场所形成的最终产品平台,构成了唯一的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平等市场关系,消费者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并不会管所购买的商品是国企还是民企生产。因此,对这一平台的捍卫,构成了坚守改革开放的底线。万庆良的“发飙”,正是对这一底线的捍卫。

30年前进行改革时存在着尖锐的“鸡笼经济”与商品经济之争,这一争执的核心实际就是国企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当时而言,无法放下国企是很现实的利益考虑,而所有利益的重中之重就是就业问题。那时候城市就业的主要渠道必须依赖国企,但是,目前非国有经济解决就业已经占四分之三,新增就业人口则更是90%由非国有经济解决,维护国企的主要利益基础已经极大消解,国企如果不正视平等、自由的市场,必将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进步的众推之墙。

(作者系法律工作者)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