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杰:改革的最大阻碍不是既得利益者,而是观念
“你说的谁都懂,可是改革损害政府利益,相当于手心割肉,他们怎么下刀子?”
谈市场化最怕这样的反驳。无论怎样阐释市场运行,他都会将阻碍归结为利益冲突。潜台词是,不要以为你说的官员不懂,他们比你还清楚,只是利益纠结,才不肯撒手改革。既然政府什么都懂,说再多也没用,怎样才能推进改革呢,指望良心发现,还是用枪指头?很多人声称认同市场经济,同时满脑子革命和斗争思维,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
这种想法至少有两样错误。第一个错误,夸大利益之争,忽视理念力量。政府部门捍卫管制利益,很大原因是他们认定征税正义凛然,管制符合市场精神,甚至搞计划生育,强制堕胎也是为民族前途。无论高级官员还是小公务员,鲜有人长期行动与价值理念相悖。知识和理念的认可,通常是他们行动的驱动力——如果知识错乱,理念崩塌,很多人会选择离开,或者促进变革。
我们身边充斥形形色色的反市场观念,轻易说“政府都懂”是轻率的,因为事情往往相反:政府并不懂。政府由公务员构成,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会犯愚蠢。置身于封闭环境,知识陈旧脱节,很多官员并不理解真实的市场运作。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恰好接受了最反市场的理念,即便从媒体上接受一些对市场经济的看法,也难免诸多谬误。不遗余力地传播自由知识,改变普通人(包括官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非常有必要。
第二个错误,将政府利益想象成板结不变的一块。每项政策施行,有决策部门、立法部门、执法部门,还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不同部门有利益之争,政策落到实处,高级官员、普通公务员的利益会相距甚遥。一项政策会满足所有政府团体的利益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便最简单的征税,也有成本和利益不均的问题。传播市场知识,使其利益冲突的格局显示得更明显,能有力地推进改革。
前几年我写到盐业改革的问题,发现垄断的盐业体制内,也有截然不同声音,其内部争论之激烈,丝毫不亚于市场派批评。真正要求捍卫食盐专营制度的,只有盐业局(盐业公司)这一系统。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制盐企业、食品企业,再到销售企业,皆是力度不同的市场派。市场化知识深入传播引起了剧烈争论。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私盐乱象之症结是垄断,垄断不仅不利于管理,也使他们饱受非议。官员得不到盐业公司的好处,却疲于奔命。许多官员主张市场化,既是为了抒己之困,也有改善国计民生的愿望。政府内部也有人主张市场化,这一点是那些想象“体制就是利益共同体”的人难以理解的。
再以土地市场为例,地方政府并不倾向严格控制土地供给,相反,他们总是希望更多卖地建房。地方政府并没有“全国18亿亩红线”这样计划色彩浓烈的“大局观”。相反,中央政府需考虑更多因素,顾及更多利益团体,因此总有实施计划的冲动。在房地产领域,我们经常看到中央出台宏观调控,地方总是偷偷违犯,以至于中央政府不时派出稽查队。再以税收为例,由于地方竞争,很多地方会倾向减税招商;中央为维持法令统一,防止税收损失,经常三令五申清理“税收洼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很广泛,市场派有必要指出孰是孰非,而不是一古脑反对。
行业冲突、部门打架、阳奉阴违、利益同盟,这些都是真实的政府内部景象。传播自由市场知识,有利于深入研究,使人们看到真正的改革和反改革力量,并对他们的行动做出不同呼应。政府部门倾听改革主张,有利于看到他们真实的利益,以免被同僚绑架。一般而言,管制越少,政府部门间的矛盾也越少。全能政府的代价是民怨四起,不同政府部门都在互相“惹事”,制造麻烦。只有追根溯源地寻求市场化解决,才能使矛盾根本消弭。
最近两个月,中国股市经历了空前震荡,证监会是遭受指责最多的政府部门。平心而论,证监会不应该为涨跌负责——牛市和暴跌是政策和市场因素推动的结果,它只需负责规则运行就可以了。证监会长期被认为应对行情负责,以至于每至暴跌忙中乱出牌,不是严查做空,就是高调唱多,严重扭曲角色定位。证监会“抢戏”既是添乱,无意中也掩盖了股市起落的真原因。8月25日有媒体报道,证监会将明确立场,不再干预股市涨跌,而是致力于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如果这条消息属实,也算是难得的好事。很多政府部门总在吃大亏后才意识到,尊重市场不多管,对本部门也是好事。吃痛记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希望政府部门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最后说一说计划生育。在中国所有政府部门里,很难再找一个像计生委那样纯粹制造恶果的机构。抛开对民众的伤害不谈,对政府而言也是个炸弹。短期之内,计划生育造成了民众和政府的极端对立,甚至流血死人,仇恨蔓延;长期来看,计划生育造成人口大量损失,劳动力减少,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市场派指出计划生育的灾难性后果,会损害政府利益吗?除极少数以计生牟利的干部,没有人利益受损,绝大多数官员都会松一口气,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会大获其利。废除计划生育的利益阻碍,可以说是所有改革里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改革尺度如此之小,原因只能在决策者的观念里去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