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改革方案呼之欲出,国企反腐仍将深入
最近媒体透露,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经征求完意见,很快即将出台。自2013年底草案起草起,方案迟迟未能面市,其中原因何在?国企改革究竟是要改什么?将对谁触动最深刻?团结湖参考(微信ID:Talkpark)邀请经济学家陈剑,解读国企改革。
团结湖参考:第十五次深改组会议中提到要推出一批改革方案,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国企改革。但我注意到,国企改革的方案草案在2013年底就开始起草了。方案出台较晚,是什么原因呢?
陈剑:方案一直在讨论修改的过程中,没有出台的原因很重要的是触及到各方利益,需要平衡利益、统筹考虑。不同的企业性质不一样,比如竞争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区别巨大,不可能一概而论。
团结湖参考:从多方既有信息看,国企改革会涉及哪些重要措施?最核心的关键在哪里?
陈剑: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把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政府要以管资本为主,而非管理企业具体的经营。政府职能的转变,无疑是国企改革中最核心的内容。所以成立投资经营公司是非常关键的措施,通过建立投资经营公司,政府可以在监管国有资产的同时,不再纠缠于企业具体的事务。
团结湖参考: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改革中也应当有所区分。
陈剑:厘清政府与国企的关系,必须以分类为前提,竞争性和公益性的企业区别真的很大。在竞争性领域,若政府给国企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则会造成整个社会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国企必须成为市场竞争中普通的一份子,而非政府的一部分。需要记住,国有资本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种手段,在竞争性行业,比如房地产,国企就应该大面积退出,而非和民营资本抢地盘。
公益性企业有所不同,它们有很高的亏损风险,但这些项目涉及到市民的基础设施、基本生活,所以需要国家的扶持和补贴。
团结湖参考:混合所有制也是被广泛讨论的改革热点,它的现实意义有多大?
陈剑:混合所有制是一个亮点,也是国企改革方案中被讨论得最多的点。提到国企,我们习惯性地将它们和责任不清、缺乏动力联系在一起,它们成为低效率的代名词,混合制要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问题。通过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混合,优化资源配置,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多元制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混合制最关键的意义,是激发企业的活力,让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关于混合的比例,有说法说民营资本最少占三分之一,最多80%,但数字并不是关键,激活资本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正因为混合所有制重要,所以它必须有序、规范、分步骤地推行,否则就很难避免资本流失:一方面是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后,却没有得到说话的权力,就无法成为制衡力量;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混合所有制推进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
团结湖参考:改革对国企的掌门人和员工会有怎样的触动?
陈剑:既然政府只管资本不管经营是大势所趋,那么在人事制度方面,也应当有相应的大动作。比如国企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一定会逐步淡化,如果今天是董事长、明天就成了副省长,怎么能保证管理者有足够的动力和责任心管理企业?而且,完全可以从社会上招聘,引入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作为职业经理人经营企业,而非继续让国企管理者成为官员系列的一部分。
团结湖参考:管理人才选拔思路转变是一方面,国企人才流失也是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陈剑:这种流失是很正常的,毕竟改革意味着从前无论盈亏都维持优厚待遇的状况不复存在。
国有企业面临着如何选择最优秀人才的问题,薪酬如何确定最为关键。既然国企要市场化,薪酬体制也应该向市场化企业靠拢,无论是掌门人还是普通员工,干得好有高薪,干得不好就走人。要走市场化的路径,这样的方向是无疑的。
团结湖参考:国企反腐还会深入吗?随着改革的深入,反腐会向哪个方向深入?
陈剑:反腐永远在路上,毫无疑问。具体到国企反腐,下一步,制度化的建设肯定是最要紧的。国企中的腐败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力,和本身管理模式随意性强、财务制度不规范等是分不开的,所以比打击和查处腐败分子更重要的是立规矩,要知道,很多国企中,规矩恰恰是缺位的。
国企不能再是封闭的体系、独立的王国,一定要打开监督之门。政府部门,比如国资委的监督自然很必要,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的完善,也可以有效遏制腐败。比如职工代表大会和公会,在很多国企中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而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监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