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吴敬琏:经济转型 关键在体制 成败在改革

发布时间:2015-10-21 20:47 作者:吴敬琏 浏览:80次

核心提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经济转型升级成败关键在哪里?随着创新创业日益活跃,政府又该如何作为?10月20日下午,在陕西省举办的三秦大讲堂作报告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动力在于转变增长动力:即从过去以投资为动力,转变为提高创新效率为动力的增长

吴敬琏说,中国最近20年来一直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转型,而转型的核心是转变增长动力,或者实现增长的源泉因素。这个源泉因素就是从过去以投资为动力,转变为提高创新效率为动力的增长。

吴敬琏说,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怎么来的?主要是靠大规模的投资。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一个因素是大量新增劳动力,也就是“人口红利”。还有一个因素是效率的提高。改革开放对提高效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城乡隔绝的状况,大量过去低效利用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土地转移到城市,这种结构变化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开放使我们能够通过引入外国的设备和技术,很快地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迅速缩小。这样一来,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上这些有利于维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正在缩减,有的已经消失。首先,新增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了。其次,随着中国一般技术水平跟西方国家相接近,用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的办法去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已变得不大可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由现有资源状况和技术状况决定的潜在增长率降低的情况下,要短期拉升增长率,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刺激政策,通过信用扩张向市场“放水”。但是就中国情况而言,长时期采取刺激政策已经使宏观经济变得十分脆弱,蕴藏着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危险。

当前,这种“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的旧常态已经不能维持,其增长速度进入了下行通道。为了确立中国经济合理的新常态,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是其中的关键。

当下,应当坚持有序地推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确定的系列改革,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推进改革上。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建立起一个好的体制,才能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确立中国经济合理的新常态。

经济转型关键在于解决体制性障碍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已经提出整整20年,而过去成效不大的原因,就在于存在实现这一转型的“体制性障碍”,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吴敬琏认为,消除障碍有效的办法就是要通过改革转变增长动力。要在稳住大局、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切实推进改革上,尽快建立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如何保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避免危机?吴敬琏表示,目前要控制和化解风险,为推进改革赢得时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妥善处理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停止回报过低或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的所有负债;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重整,释放风险;停止刚性兑付;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再辅之以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是能够做到的。”

吴敬琏表示,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推进改革,包括从简政放权到制定市场进入的负面清单和对政府授权的正面清单,金融改革的全面深化,财政改革的完善,价格改革的展开,国有经济改革亟待加快,以及建设自贸区,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等。

如何切实推进改革: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放开手让企业去闯,政府要有所不为

吴敬琏说,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但是由于很大程度上沿袭前苏联式的政府主导模式,使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而且还经常发生资源误配。

要推动转型和寻找新的动力,以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率为动力,这个关键问题就在于推进改革,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只有通过市场的有序竞争推动企业你追我赶,励志创新,才能实现发展的转型升级。

而在这其中,要放手让企业自担风险,去闯、去试验;政府则要有所不为。吴敬琏说,政府不应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不要指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不要搞行政捏合式的“产学研组织”;不要包销产品,避免“竞争后补贴”;对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金融支持要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

“政府的功能就是提供‘公共品’。”吴敬琏强调,政府应加强与发展产业有关的政府职能,如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良好的教育系统和基础性科学研究体系;牵头组织产业联盟开发新技术;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提供补助等。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