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丁宁宁:深化改革从反思和总结开始

发布时间:2013-09-22 21:56 作者:丁宁宁 浏览:22次

现在,大家都在喊深化改革,但改革如何深化,意见并不一致。要明确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必须放弃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我们哪些问题上看准了,哪些问题上看偏了;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领域真的改了,哪些领域是“穿新鞋走老路”。孔子日:吾日三省乎吾身。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认真反思总结,就解决不了“改革向何处去”的问题。以下举出几个例子来抛砖引玉。

一、城市“全面承包”的教训

1987年末的体改工作会上,由于某位领导人批示城市改革应当借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于是就决定从1988年开始在城市地区推行全面承包。当时在会上表示不同意见的人很多,包括吴敬琏、吴家祥、厉以宁的学生洪晓源等,我们都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城市的情况比农村情况复杂得多。任何懂会计制度的人都知道,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如果让它们“交够了国家的,留够了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结果必然是少提或不提折旧和大修理费,分光吃尽。虽然表面上看企业还在正常生产,但设备很快就报废了。所以我们当时警告说,如果坚持全面承包,不出三年就会包垮国有企业、包垮各级财政;但会议主持者并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财政部的领导不得不在会后商量对策,向世行要了笔经费来启动中国税改课题,为1994年的税制改革预先做了准备。没有充分的准备,任何改革都不可持续。

二,我们也搞过“价格闯关”

现在都把双轨制当作中国改革成功的独特经验,还有不少人来争双轨制的发明权。其实中国也搞过“休克疗法”,只是改了个名字,叫“价格闯关”。1 987年初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马洪代表薛暮桥等老同志,批评了当时片面追求高速度的观点,结果被狠狠批了一顿。在狠狠打击了不同意见后,“价格闯关”就成为“抓改革,促发展”的重要选项,在北戴河会议后正式推出了。之前经济学界也有人为之摇旗呐喊,什么“长痛不如短痛”之类的。但由于物价飞涨导致了社会恐慌,“价格闯关”不到一个月就草草收场了。

三、国企改革要“一分为二”

国企改革要一分为二地看。成功的方面是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法入化”,即公司化改制,初步建立了自负盈亏的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人问题处理得过于草率: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社会保障网不完善、配套措施未跟上的情况下搞“下岗分流”,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靠牺牲一代人来推进改革的做法,将使我们长期面临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开多少技工学校都没用,因为没有人愿意再去当工人。二是“法人化”改制后,没有及时推进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公司干部的业务评价和行为监督机制,反而去搞什么私有化,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国有资本流失、任免机制混乱和干部腐败问题。事实上,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是政策放开的结果,不是国有经济私有化的结果。因此,不应以“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来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发展需要,来决定国有资本在某个行业中的扩展或收缩。

四、社会政策“碎片化”溯源

我们的社会政策,包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从改革初期到9 0年代,一直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特点,不可避免地对社会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经济上的分权式改革,虽然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却不利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例如在财政“分灶吃饭、分级包干”的背景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必然产生统筹层级低等“碎片化”问题,只好逐步从县市统筹过渡到省统筹,再过渡到全国统筹。在此之前,异地支付问题、异地标准折算问题,将长期困扰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目前最重要的是,中央应该明确社会政策改革的目标,承担统一社会政策的责任。否则各地加大社会领域投入的结果,只能造成新的苦乐不均。不少地方承诺标准过高,不利于应对老龄化的长期挑战。例如卫生改革过多地强调保大病,地区之间搞攀比,你一年报销30万,我就一年报销40万。这样搞在经济上是不可持续的。

五、“产能过剩”与撤销经贸委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全局性问题,暴露了我国产业政策的严重缺失。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基于审批制的产业政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可能是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否则,我国那么多联不上网的风电是怎么上马的?新任总理要求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把很多标准制定和行业内协调责任下放给行业协会,大方向是正确的。问题是谁来向行业协会委托任务、支付经费呢?日本的经验是通产省,在中国,则应是经贸委。不幸的是,朱镕基总理曾经搞了个大经贸委,却在政府换届期间不明不白地被撤掉了。我们的行业协会不是历史上慢慢成长起来的,而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吃激素长大的,没有一个政府强力部门作为对话窗口,不仅发挥不了行业自律的作用,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为问题。现在的商务部、工信部、国资委都不具备和行业协会对话的能力,发改委也很难承担得起与行业协会对话的责任。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