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嘉宾访谈 “国企和民企应呈双螺旋上升”
李曦
夏业良
夏业良
王东京
本期嘉宾
胡德平(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曦(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工商联专职副主席)
夏业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王东京(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点题
山西清算带血GDP,煤矿业民营资本遭遇滑铁卢;民企日照钢铁被国企山东钢铁重组;保利、中海“央企”频频摘得“地王”;中粮集团进军全产业链入股蒙牛乳业……2009年,“国进民退”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
在今年两会上,对“国进民退”现象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而在政协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关于“国进民退”的解释虽然巧妙,但并未平息争议。
那么,“国进民退”这种现象究竟是否存在?应该怎样防止可能出现的“国进民退”?我们请来了四名专家为我们解读。
专题撰文/潇湘晨报特派记者周华平 龙源 邵中兵 赵晶
专题统筹/潇湘晨报特派记者肖世峰 刘勇
没有体制转型就没有民营经济的春天
潇湘晨报:山西煤改中,民营资本被迫集体退出。2009年多个事件的发生,被质疑为“国进民退”。那么你们认为究竟有没有“国进民退”这种现象发生?
胡德平:去年赞成有“国进民退”现象的有,说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也有。我想说一个观点,人类DNA的结构,是一个双螺旋的结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它们的运动,也应该是双螺旋上升的运动,就是同步异向双螺旋运动,互相否定对方过时的机制、体制,互相学习对方、创新发展的一些好的做法。
李曦:没有改革开放的体制转型,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春天,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了。但目前因为种种原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进民退”现象存在,这实质上也说明国企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要强于某些民企。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正常的市场选择。在特殊的时期,民企发展得不充分的时候,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国企,这个时候,我们的政府应加大支持民企的力度。而在民企和国企发展同等充分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依赖市场选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夏业良:“国进民退”现象毫无疑问是存在的。“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不是口水争论,而是事关改革方向的大问题。我接触的一些浙江民企老板,都不玩了。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赵启正用一组数据说明“国进民退”不存在,但我觉得,按照低效率的就要淘汰的原则,这些对比数据恰恰说明,事情本应该是“国退民进”,本就应该鼓励民企发展。
王东京:我不理解“国进民退”一说是怎么来的。假若是中央精神我怎会没听说?加上常年往各地跑,倘真有这回事也不可能一点不知情。相反我所接触到的地方官员,关心的大多还是中小企业,至少还未见有哪级政府是主张打压民企的。
对某件事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但争鸣归争鸣,前提是首先得弄清事实。以我的观察,首先,目前国企并购民企只是个案而非普遍现象;其次,虽然背后有政府推动,但绝无政治背景。
某些官员依然有重国企轻民企的观念
潇湘晨报:如果“国进民退”的现象确实存在的话,那么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胡德平:在意识形态上,有人认为“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共和国的长子”,“长子”之说不但受封建继承制的思想影响很大,也设置了地位障碍。民营经济是在空白中起来的,老百姓在这种空白中找到了机会。但很遗憾,现在很多人连基本理论都不愿研究,一味地非议民营经济。
李曦:在大项目的竞争中,民企和国企之间,信息不对等是个重要因素,某些政府官员和决策部门中,依然有重国企轻民企的观念。还有更多外部因素,比如银行贷款更愿意贷给国企,而民企也有自身原因:人才储备不足和技术研发投入不够。政府可加大积极引导,加大对民企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支持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以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国进民退”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潇湘晨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进民退”现象?
胡德平:“国进民退”完全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国家要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鼓励社会的创新,让国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民营企业应该逐步进入垄断行业,股份制行业应该加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国情、民情又和市情相通的金融模式。
夏业良:“国进民退”事实上是改革的倒退,是对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扭曲。国家利益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利益,而“国进民退”,只是对垄断行业的那部分参与者有利。老百姓却在为效率低下的垄断国企买单。市场的事情,让市场来决定,这是个基本方向。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利润最大化。既然是企业,就不能人为地画地为牢,说哪个领域应该是国企的,利用垄断迫使民企退出。
我们只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对老百姓有利?比如说中石油这样的国企,一亏损就喊苦,就要求补贴,但是巨大的垄断盈利,它在与谁分享?
王东京:我说了我不同意“国进民退”一说。先说山西吧。山西煤企整合并不是让民企退出。最近山西省煤炭厅公布的一组数据证明,民资三分天下的格局并未变。退一步,即使民资减少一点也无可厚非,煤炭业本是资源性产业,而政府推动重组是出于生产安全考虑而非政治考虑。
至于山钢收购日钢,我认为是纯市场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中粮入股蒙牛的情形也如是。就算是“国进民退”,那也总比见死不救强吧!
民企做大有利于防止“国进民退”
潇湘晨报:“国进民退”现象应如何解决呢?
胡德平:尽管“国进民退”存在着个别案例,但总体而言政府还是在改进的,例如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在土地市场中,同样要关注“国进民退”。我们要持续城市化,就要国家把农民的土地完全收购,变为国有。但是如果是商业开发的,就不能够用低价收购过来,再高价招拍挂去卖,这是在土地制度上的“国进民退”,造成的危害也相当大。
李曦:退的是竞争力弱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中小企业,它们本身不强,如果不扶持就容易倒下,再加上危机冲击,更是雪上加霜。中小企业就像小孩子,体质很弱,还需要养分,如果长大了,就不需要那么多营养品了。在同等强大的国企和民企并没有“国进民退”的现象。比如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三一是民企,中联是国企,如果政府需要大量采购挖掘机,并不会因为中联是国企就选择中联,而是看认证的产品更适合。不能把“国进民退”的现象夸大化,更不能把它作为攻击现行政策的借口。
王东京:中央是说过要缩短国有经济战线,但同时也说过要“有进有退”。我体会中央的意思,并不是国企绝对不能收购民企;而且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无论民企收购国企还是国企收购民企,只要是不强买强卖,就都是公平交易。
我一贯的观点,国企应逐步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这是方向,毋庸置疑。但对特殊情况下的国企收购,我认为也不能见风是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以偏概全、笼而统之地说“国进民退”,不但误导视听,还会授人以柄。
“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比翼齐飞,在这个很特殊的2009年,并不是“国进民退”,我们比较私营企业和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几个主要数据,工业增加值私营企业是18.7%,国有企业是6.9%。总资产或者说资产合计,私营企业增长20.1%,国有的是增加14%……最重要的是利润,私营企业的总利润增加17.4%,而国有企业负4.5%。
——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3月2日在政协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两会观察]
本报记者肖世峰
往年“跑两会”,大抵还是有个目标的。例如去年的两会,遭遇金融危机,“4万亿”是热点;例如2008年的两会,“大部制改革”是重点。有了坐标,“跑”起来至少不觉得太累。今年的两会,香港一家媒体就认为属于“无主题PARTY”,热点问题虽然不少,但却靶心分散,令许多记者每日为采访题目发愁。
确实如此,去年的议案提案多数聚焦是否应该发放“全民消费券”、恢复“五一”黄金周甚至到底救不救楼市。但是,一年前曾经炙手可热的话题,失去了金融危机、刺激消费等大的时代背景,也就失去了被继续谈论的意义和价值。
微观个体的福祉看上去有些靶心分散,但却可以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即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越来越被“共享论”的主调所笼罩。按照此前新华社一项50位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的结论,话题越来越个性,焦点却越来越集中,触及的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五大体制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扭曲资源配置、消费需求不足、权力缺乏监督、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收入差距过大出人意料地排在过去传统的热点诸如“官场腐败”,“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之前,意味着改革成果未充分共享已成共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去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较2007年的3.32∶1和2008年的3.31∶1扩大。
分配失衡昭示着分享式改革的迫切。自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2010年的主题词为“调结构”后,在网络问政的催动之下,我们的改革越来越有种自下而上推动前行的趋势。例如本届两会上热议的“国进民退”问题、例如背后衍生的“央企垄断”问题,按照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张小济的说法,背后就蕴含着一种要求共享国民待遇的迫切。因为“调结构”必然要对现有的利益格局进行较大的调整,绝不可能绕开垄断行业改革这道坎。
事实上,无论是之前温家宝总理“人民尊严”的承诺,或者城乡居民同权的选举法修改,背后都若隐若现着深水区改革“共享论”的痕迹。而作为呼应的,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春节前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放在了首位。这给还需继续“跑”上十来天的记者,留下了可以浓墨重彩的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