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一定要有的放矢
“‘放言’一定要有的放矢,要联系实际。”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改革放言录》报告会上,作者胡德平用了一句最为简单的概括作了开场白。这场报告会吸引了约300名各界朋友前来聆听。
他认为,公民应抛弃一切顾虑,树立新的安全观,即遵守法律,自由放言是安全的,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违法放言,并诉之于行动,则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本报记者 李坤东
胡德平,湖南浏阳人。1942年11月生于延安。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先在部队农场锻炼,后任机械厂工人、博物馆保管员、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
改革开放后,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负责人、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等职。曾任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十届全国人大常委。2008年3月起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为改革敢于放言
《改革放言录》是胡德平继《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之后推出的又一重磅力作。该书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的文章、讲话、访谈及部分书信,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历史文化、民主法治、民营经济以及“三农”问题改革进行的自由放言。
谈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胡德平说,《改革放言录》是他自拟的,他认为,放言不是虚言,不是谎言,不是谤言,而是没有恐惧感的畅所欲言。“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胡德平说。
刘少奇在解读我国第一部宪法时讲的一段话让他记忆至今,大意是:必须使我国公民牢牢树立一种信任,只要遵宪守法,就不怕夜晚有人来敲你的门,国家就会保护每一个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他认为,公民应抛弃一切顾虑,树立新的安全观,即遵守法律,自由放言是安全的,违法放言,并诉之于行动,则是不安全的。
文化、学术仍是最爱
该书中还有多篇谈文化、学术方面的文章。对此,胡德平表示,这是他最爱从事的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他仔细考虑过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他的首选工作是做历史研究、文物工作,这是允许人们完全放言的领域。为此,他自选了曹雪芹生平历史的研究,并逐渐接受了有一份材料说一份材料的话,求证事物不能只有孤证的思维方法,历史研究要讲史料、史考、史论、史评,然后才能有史学。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放言、放歌、放怀有何不能。他在研究父亲胡耀邦的思想发展史上也持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