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平:胡耀邦的那碗粥
胡耀邦的那碗粥
1985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深入伏牛山区考察。胡总书记特别强调“轻车简从、四菜一汤”。我们几位记者,不能随行,只好随后跟踪采访,他走过的地方,我们立马采访当时接待、汇报、交谈的人,我们当时起个名字叫“补采”。
那时整个中国刚刚可以吃饱饭,接待水平都很低,山区小县的招待所,那就是现在的街边小饭店的水平。炊事员、服务员都是老布啦嚓的中年人。当时接待要求对“政治可靠”把关很严,对“形象漂亮、年轻利索”则标准不高。
话说到了伏牛山的某县,早餐胡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喝“玉米碴子”粥。一干人围着桌子开饭,炊事员端出粥盆,一看服务员在忙着上菜,就自作主张的拿起碗勺为领导们盛粥。毕竟是没有正规职业训练,一只手端粥时大拇指半截子都插在粥里,就这样端到总书记面前,松手时还下意识的把大拇指在碗的边沿上刮了一下,使粘在手上的粥,刮进碗里。县委书记发现了,又不敢说,就拿眼睛狠狠地瞪他,并示意他的手指。炊事员一看书记瞪他,不知何意,还以为说他手上还有粥渍,就又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吸吮一下。
这时,随行的省委书记才发现“情况”,急忙起身说,这碗粥换一下。但总书记哈哈一笑,端起就香香喝了一口,“不用换,不用换,香得很!”并对着傻站在那里的炊事员说,“谢谢您,粥熬得很好。您忙吧。”
这个小插曲,采访时我们都很感动。但写稿子时,我们却没敢用。因为脑子里有框框,觉得这是接待失误,是家丑,不可外扬。如今,耀邦同志已经逝去多年,回想这一细节,心里有无限的感慨。如今的领导下乡调研是什么派头?基层的接待又是什么水准?
到千家万户抓落实
胡耀邦1985年的那次伏牛山之行,专门选择深山区、贫困地区调研。他在和县里领导座谈时,反复强调,你们在一线基层,但要深入百姓,体察民情。在L县,他问身边的县长:你到过多少个村庄?县长说:大多数到过,有的不通车,没去。胡耀邦严肃地说:不通车,可以步行、骑马呀,一定要每一个村都走到!他又说,他打算陆续走访太行山、伏牛山等贫困地区,研究山区的特殊性,制定山区开发的经济政策。
临行前,胡耀邦破例给这个县题了词。他悬腕草书:在五百万亩土地上作文章,到千家万户中去抓落实。字,写得潇洒迥劲;词,题的寓意深刻。我们的采访文章,特意用了题词的照片。
不久,中央果然出台了加快山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文件。我们又用他的题词作通栏大标题,强调“到千家万户中去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