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晓旺:总书记夜访十全街
——23年前的一次非常采访
20年前的春天,曾经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胡耀邦同志离开了热爱他、崇敬他的亿万中国人民。今天缅怀这位平易近人的老革命家,1986年深秋时节他在苏州夜访十全街的那一幕幕,又亲切感人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次非常采访
关于胡耀邦同志到苏南地区考察,新华社于11月19日专门发了条消息,消息称:“10月26日到28日,胡耀邦由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省长顾秀莲等陪同,冒着蒙蒙秋雨,驱车访问了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考察了无锡、苏州两市的城市建设,以及无锡、江阴、张家港、常熟、吴县等地生机勃勃的乡镇工业……”。关于在苏州走访民间十全街则没有见诸新华社报道。而在坊间,总书记夜访十全街的故事,已经在苏州老百姓中口口相传,成为佳话。
按照有关规定,地方报纸的记者是不采写中央首长到地方活动的报道的。但当时我听到了总书记夜访十全街的传闻后,便萌生了采访的冲动。总书记到民间“微服私访”,在当时的境况下,确实是一件轰动的事。管它能不能成文见报,先采访记录下这段珍贵的非常一幕,抓一条独家新闻,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这是一次非常采访,因为不是当时现场采访,而是事后补采访;不是采访总书记,而是采访当晚与总书记见过面、对过话的,在不同时段的众多苏州市民。查阅当年的原始采访笔记本,总书记是在省长顾秀莲陪同下走访十全街的。被我采访的对象有店员、街道干部、工人、市民等,被我记下名字的就达10人之多,他们出现在不同的工艺店中。当时的场景我也一一作了观察记录,如店堂里间中央挂着的对子:“净几春山摹北苑,明镫秋水读南华”,系苏州书画家崔护手书。我还要求被采访者多多描述当时的现场气氛,听来令人感到既生动又活泼。细数一下,当时我在64开采访本上记下了14页的素材。
一气呵成稿件
由于采访比较扎实且多有细节,并被再现现场者描述的情景和气氛所感染,我恰如身临其境,一气呵成了《总书记夜访十全街》的稿件:
10月27日晚,坐落在苏州十全街东段的“兰馨艺苑”负责人方慰先,像往常一样站在柜台外面,面向临街的门庭,迎候随时可能光临的中外游客。七时许,一批客人信步踱了进来,走在最前面的一位满面笑容,西装外面套着米黄色的风衣。
“啊呀!是总书记来了?! ”方慰先突然面临意想不到的客人,来不及再看真切,耀邦同志已经踏上门庭的台阶,来到她的面前。
“您好!”
“你们好!”
年已花甲的方慰先嗓音激动,礼貌地鞠躬,热情欢迎耀邦同志一行。营业室里陈列的精巧工艺品琳琅满目,耀邦同志观赏了一会儿,即被方慰先邀请到里面的兰馨画室。
画室灯火明亮,四壁挂满书画,风韵千秋,相映成趣。耀邦同志缓缓步入,在画室中央圆桌的西侧入座。入座后,他见方慰先没有坐下,便请她在自己的左侧坐下来叙谈。
“兰馨艺苑”,是振兴昆曲基金会的一个下属机构,于去年11月开业,经营宗旨是为了抢救祖国的文化遗产,振兴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艺术。耀邦同志对“兰馨艺苑”创办的经过、资金、经营等情况都作了详细了解。当方慰先介绍到匡亚明、俞振飞等一批老同志和文艺界、书画界知名人士都满腔热情支持昆曲事业时,耀邦同志赞赏地频频点头。当方慰先讲到“兰馨艺苑”由她带着两个年轻人经营时,耀邦同志说:“很好嘛,可以帮助青年人解决就业。 ”
在介绍情况中,方慰先还把“兰馨艺苑”组织加工的工艺小品“糖娃娃”拿来给耀邦同志一行欣赏。身着古香古色绸衣的糖娃娃,个个有着一张红润丰满的圆脸蛋,眉清目秀,充满稚气,十分滑稽逗人,引起了耀邦同志一行的浓厚兴趣,提出了一串有关加工糖娃娃原料、成本以及售价方面的问题。
近半小时一晃过去了,耀邦同志一行离开“兰馨艺苑”,漫步在被深秋怡人夜色笼罩的十全街上。街道两旁,经营书画工艺品的商店灯火通明,五彩缤纷,向东、西方向延伸着,把这里点缀得分外繁华。这些反映古城文化特色的商店,都是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正方兴未艾,已发展到七八十家,十全街也因此赢得了“文化街”的美誉。
朝西穿越凤凰街,耀邦同志一行踏上归途,在“文萃堂”附近遇上了等候多时的一群年轻人。
“总书记,您好!“一位在街道工作的年轻干部首先问候。
在耀邦同志亲切地说:“您好”的时候,另一位男青年勇敢伸出的手已经与耀邦同志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您能和我们一起留个影吗?”站在一旁的苏州湖笔厂女青工小江明亮的眸子里溢流着热望。
“可以!可以!”耀邦同志爽朗地应允着,健步走进青年们中间。
“文萃堂”里,顿时充满了欢快气氛。柜台前小江和苏州钟表元件厂女青工小夏一右一左,喜挂眉梢,挽着耀邦同志。随行的摄影师刚刚按下快门,隔壁商店的一位女青年立即挤到了耀邦同志身边。于是,摄影师再一次按下了快门。
照完相后,耀邦同志关心地问在场从事经营的年轻人:“生意好不好?”
“好!”大家齐声回答。
“好!”望着耀邦同志在灿烂灯火中渐渐远去的身影,小江想象他们和总书记在一起的留影一定好!因为大家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上得彩照。
一段苏州往事
发稿时我一再强调总书记这一难得的苏州民间活动的特殊意义,同样传达了中央对改革开放政策走向的许多信息,说明中央首长走访民间的亲民之举,倡导的是一种执政新风。稿件按程序发上去后,我时刻牵挂着它的命运。说实话,当时心里空落落的很不安。没想到的是当年11月23日见报《苏州日报》头版头条,足见编辑部主政者思想之开明与解放。能在从事专职新闻工作才三年多就采写到这样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稿件,我当时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然而,更不平静的事情在胡耀邦同志回到北京后不久发生了,他离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岗位。我的这篇稿件,我曾经采访过的那些当事人,对这段经历都沉默不语了……
弹指一挥间,20多年过去了。
时间,是最实事求是的,胡耀邦同志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为中国今天从未有过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饮水思源,我们更加怀念胡耀邦同志!苏州市民也将永远铭记胡耀邦同志在1986年深秋之夜,走访十全街的一段苏州往事。
(来源:《苏州日报》2009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