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耀邦四赴甘肃调研

发布时间:2014-06-04 21:45 作者: 浏览:89次

胡耀邦四赴甘肃调研

胡耀邦一赴甘肃调研


时间 1983年7月18日--8月3日
地点 甘肃天水地区、长庆油田和庆阳、平凉庄浪县,静宁县、定西、临夏 兰州榆中,永靖
陪同人   杨静仁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中央统战部长
     张廷发 时任空军司令员
         郑维山 时任兰州部队司令员
         肖  华 时任兰州军区政委
         王兆国 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
     李子奇 时任甘肃省委书记

胡耀邦指出,甘肃发展农业生产要改变"以粮为纲"的做法,把眼光从现有耕地上转向山水田林的全面开发治理。要"反弹琵琶",念好"草木经",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之路,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战略任务。

胡耀邦视察甘肃天水地区.他说:你们这里有两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折合三千八百万亩,三百六十多万人,每个人就是十亩多一些.我们讲了多少次,每个地区一定要放开眼界来看,你如果只把眼睛放在三亩耕地上面,翻番就翻不成.解放以后我们搞了二十几年,眼界都放在耕地上面,就是那么几分地,一亩地,两亩多地.如果把视野放在十多亩田土山水上,我们的文章就好做了.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讲,如果不向山山水水发展,我们的农业发展就慢.小平同志在另一个地方还说,我们的农业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破题,连题都还没有破哩!你们天水地区的水田只有百分之五,六,其余九百多万亩,近一千万亩是"帮忙田".现在全国化肥产量只占农用肥料的百分之三十.而农民的经济作物在不断发展,总是要肥料的,那么百分之七十是什么呢第一是精肥;第二是绿肥,南方的草籽,北方的草木樨,毛苕子等;第三是饼肥,什么油菜籽饼,芝麻饼,棉籽饼等,还不算农杂肥.那个农杂肥,什么一千斤呀,没有多少肥效,从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实际上是黄土搬家.我们这几年,饼肥和农家肥大量增加.现在全国三亿多头猪,毛主席说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化肥厂.绿肥有某些增加,但是不大.中国解决肥料的问题,绝对不要轻视精肥,绿肥,饼肥.这几年油菜籽几次降了价,还压低了收购线,为什么农民还愿意种呢就是为了要肥料.所以,这就联系到"三北"农业的指导方针,必须逐步树立农林牧结合的指导思想,逐渐地使农民多从发展畜牧,发展绿肥,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这个指导思想是很重要的.华北特别是西北,同东北不同,东北是黑土地带,即使施肥比较少,也不要紧.所以西北要坚定地走农林牧结合的道路.我们要坚定走这条路子,十年可能解决不了,就走它个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三十年,确实把生态平衡这个问题解决了.西北古代是森林很多,畜牧业很发达的地方.中国历史上,从西汉开始一直到唐代,至少有八百年,那时候西北富得很,主要是畜牧业.后来怎么遭受破坏的,我不清楚.西北用几十年,半个世纪,不把林业,牧业搞上去,只搞农业,"以粮为纲",还是个恶性循环.西北有六千六百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十五分之一,面积将近三分之一.西北生态平衡再不能破坏下去了.将来有一部分地方要逐渐变成草地,当然一下子改变不过来.
   
       7月19日上午8时许,  胡耀邦在甘肃省一些地方亲切看望了人民解放军兰州部队和兰州空军部队的指战员。他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同志们问好,勉励大家发扬光荣传统,保卫大西北,建设大西北,为四化建设立新功。
胡耀邦同志来到某部红军团时,欣逢这个团举行建团五十周年庆祝活动。1933年创建于大别山根据地的这个团,是原红军二十八军(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的一支英雄部队。在战争年代,它参加过上千次大小战斗,战功卓著,曾被誉为攻必克、守必固的队伍,并曾荣获新四军二师授予的“金刚钻”称号。
部队领导向胡耀邦同志汇报了这个团发扬革命传统,加强军政训练的情况。随后,胡耀邦同志高兴地参加了这个团为庆祝建团五十周年举行的阅兵式,并讲了话。
他在讲话中深切希望指战员们都要爱护自己的光荣历史,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他说:“发扬光荣传统,就是要加强军政训练,保卫祖国,保卫四化;就是要既学军事,又学科学文化,把自己造就成为两用人才;就是要加强群众工作,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
胡耀邦高度评价了这个红军团的“金刚钻”精神。他说:“你们团在战火中锻炼出来的‘金刚钻’精神,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高贵品质和英雄气概。过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以‘金刚钻’的精神,流血牺牲,前仆后继,‘钻’倒了三座大山,接着我们又以‘金刚钻’的精神,百折不挠,团结奋斗,‘钻’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现在,我们要进一步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发扬‘金刚钻’的精神,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刻苦学习,‘钻’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胡耀邦祝愿这支部队的全体同志继续发扬“金刚钻”精神,在新的伟大事业中,争取更大光荣。

阅兵式结束后,胡耀邦先后来到这个团的红军连队九连和五连营房。在九连连史室门口,他询问指导员赵兴堂:“是什么地方人?家里最近来信了没有?”赵兴堂回答说:“我家在陕西乾县,家里来信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全靠党的农村政策好。”胡耀邦详细观看了连史展览。在一幅介绍九连1946年7月在解放战争中参加的第一仗——朝阳集战斗的战例图跟前,胡耀邦满怀深情地吟诵新四军军长陈毅为战斗祝捷写的诗篇《淮北初战》:“十万旌旗泗水阳,淮南淮北遍玄黄。陆攻空炸天地窄,烧杀抢掠鸡犬亡。还乡土劣旧奸伪,美械蒋军新虎狼。人民怒撼山河动,背水奇攻敌尽降。”当看到九连把几十年来荣获的锦旗、奖状陈列起来,作为传统教育的教材时,胡耀邦高兴地说:“这个做法好!”他还应指战员们的要求,在留言簿上挥毫题词:“发扬金刚钻精神,为四化立新功!”。
在红五连营房,胡耀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连队小园林。连长李世栋说,这是我们响应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植树种草、绿化西北的指示,自己动手搞起来的。在阅览室里,胡耀邦欣赏了战士们的一些书画作品。在留言簿上挥毫题词:“保卫大西北,建设大西北”。

当部队领导把这个团曾为抢救战友而光荣负伤的“爱兵模范”党翻身介绍给胡耀邦同志时,胡耀邦握着党翻身的手,关切地问:“你的身体好吗?”党翻身激动地回答说:“很好!”
胡耀邦还会见了参加红军团团庆活动的兰州部队领导同志和曾在这个团战斗过的老红军、老战士,以及原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的夫人张明秀和这个红军团的创建人、原红军二十八军军长高敬亭的女儿高凤英。
胡耀邦在甘肃某地看望了兰州空军部队某部指战员,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并勉励他们为保卫祖国领空,保卫大西北,建设大西北而努力奋斗。
      胡耀邦还看望了兰州部队所属84051部队的指战员。

    7月21日,胡耀邦视察甘肃时游览了兴隆山,并在(榆中县吴谢营)兰州空军司令部会见了平凉、定西地区负责同志,听取了他们的汇报。榆中县委副书记汉育宝、丁克勤也参加了汇报。

     
 “还是我来念吧,印象可能会更深一些。”
就在1983年7月这次考察甘肃工作的过程中,在某地听取当地领导班子的工作汇报时,这个地区的领导拿着可能是秘书们起草的汇报稿子,一字一句地念,也许是在中央领导面前有些紧张吧,或许是对秘书们起草的稿子还不熟悉吧,稿子念得磕磕巴巴,听取汇报的胡耀邦同志有点着急,站起身来走到这位领导面前,要过汇报稿子说:还是我自己来念吧,印象可能会更深一些。胡耀邦同志突如其来的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胡耀邦同志的个性和工作作风。
 
    7月21日,胡耀邦视察甘肃定西,平凉地区.他说:你们地委,县委,公社自己带不带头种草种树如果自己不带头,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你们两个地区国家干部五万多人,你一个人一年义务种草两亩,一年就是十万亩.既然我奉了党的命令在这里当干部,就有义务为两个地区人民翻身作贡献.一声令下,地动山摇!前面我说,困难地区整不整党,可以考虑.可是国家干部必须整党,这个没有什么考虑的.整党头一条,我就要求干部一年种两亩草,十棵树,你拿国家的工资,一年种两亩草,十棵树并不多,定西有的是地.前年以来,中央的同志亲自干了那么几件事情,搞卫生呀,种树呀,小平同志七十八岁,亲自带头搞的.除了两亩草,你们每人十棵树,保种保活,这一下子对全区的人民就是个推动,这要专门作个决定,一声令下,地动山摇,那没有什么讲价钱的,这就可以感动"上帝".毛主席讲"上帝"就是人民,感动着人民跟着我们干.两个地区干部一个特殊任务,就是恢复两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帮助人民翻身.要规定几条责任,这个不能含糊.不是讲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干部,你们对干部要求严格一些,你们地委书记领着干.我们过去打仗,指导员说:"跟我来","冲上去"!我们战争时期就是这样干的.你们一带头,下面的部长就跟着你们干.不说则已,一说就办,说出之后,地动山摇,这个没有什么含糊的.这要算一条路.种草种一次以后可以管好多年,它自己就繁殖.你五万干部一年种十万亩,五年就是五十万亩.先搞个五年计划,党支部要专门开会讨论,作个决定.平凉,定西两个地区国家干部带头种草种树情况,每年要给我写一个报告.

他说:你们一个庄浪县,一个静宁县,两个县五八年前都是可以自给的吗 (答:五八年以前是自给的.)五八年以后,六八年,七八年,二十五年一直没有翻过身吗 (答:二十五年没有翻过身.)粉碎"四人帮"已经七年了,三中全会已经快五年了.穷到什么程度 你这两个县比定西的那个通渭更穷还是差不多 (答:差不多,和定西的会宁,通渭县连着哩.)你二十五年了,一直没有翻过身,究竟是什么原因河南有几个县,不是当时死人死的很多吗为什么他们两三年就能恢复,你们二十几年就不行 你们对历史状况作过深刻的了解没有 究竟是什么原因 (答:庄浪,静宁现在生态是彻底破坏了.)是什么时候破坏的 (答:是五八年,加上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树都被砍了.)今天我在飞机上看,大概就是庄浪县,看不到黄土,土都是灰色的,看到的树很少很少.你们估计,再有三年时间,能不能恢复到五八年以前的状况 (答:按照两西建设规划,到九○年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恢复到五八年以前的状况.)九○年,我们十三大都开了,就不好报帐.到九○年还有八年,我们十三大怎么作报告.全省有几个这样的县 (答:有十八个县.)我就问十八个县,按你们说的,几年才能改变面貌你们找些老农,找些正派的基层干部,很诚实的基层干部,就是解放初期的,仔细调查一下,找出破坏的原因.通过分析,找出主要原因,如何采取措施这个恶性循环,现在还没有把它制止下来.对这十八个县,从什么措施入手,才能恢复的更快一些. 现在看,一两年恐怕很难恢复过来,但不超过五年,把它恢复过来.超过五年,就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十一年,最好不超过十年,到一九八六年就是十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还变不过来吗

    7月30日,胡耀邦在兰州同甘肃省领导同志研究治穷致富的问题.指出: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治穷致富的根本大计,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他说:西北地区一个共同的突出问题是干旱.要治理干旱,就要弄清干旱区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列举历史记载,说明西北,华北的许多地区多少年前草木林地非常之多.后来成为干旱区,大自然中各种因素亿万斯年的作用固然是基本原因,而一,两千年来连绵不断的战争,滥伐森林和盲目开垦,也是重要的一条.他说:不讲这一条,老是埋怨天老爷,就不可能弄清由来,怎样治理也就弄不清楚.

改造山河,减轻干旱,保证农业增产,出路何在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何入手打开局面指出:第一位的工作是种草种树.有草,有林,才能发展畜牧,才能畜多肥多,多打粮食,也才能促进各农林牧副产品的加工工业和各种轻工业的大发展,甘肃有四十五万六千平方公里,如果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奋斗,达到用十万平方公里即百分之二十几的土地来种树,那就等于是造了相当于整个江苏省那么大的一个林区.十万平方公里是一亿五千万亩,如果成林之后每亩每年出材半立方米,就是一百五十亿元,而现在甘肃工农业总产值不过一百一十亿元,仅此一项,不就等于是翻了一番多吗!这当然不轻松,至少要准备干它三十年.但是必须从现在起,就有明确的目标,从明年起就要抓紧动手,种草种树.

       8月1日,胡耀邦视察甘肃兰州.带领农业部和林业部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在观看甘肃省歌舞团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时,看到"反弹琵琶"的舞蹈动作,受到启发.在讲话中,提出西北经济发展"反弹琵琶"的思路.指出:对山区来说,对粮食产量不高的干旱地区来说,要跳出单打一抓粮食的思路,而来个"反弹琵琶".他说:《丝路花雨》不是有一个"反弹琵琶"吗我看,甘肃农业要开花,也来个"反弹琵琶",即把不适宜种粮食的山区和干旱的地方,种树种草;继而发展牛,马,驴,骡,羊等;牲畜多了,厩肥等有机肥料就多了;此时就能多打粮食.这也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改造山河的正确途径.

8月2日,胡耀邦在甘肃兰州永靖视察。

8月1日下午,3日上午,胡耀邦出席在甘肃兰州举行的省委汇报会并讲话.当省委汇报会上谈到中部地区发展种草养畜,需要国家在资金和粮食上扶持,缓口气时,他说:要缓这个气.你们还是要强调种草,你们葫芦里不要光卖"粮药",要搞各种"草药",种草嘛!过去犯错误,卖的是"粮药".现在要细心研究一下,中央给你们一亿六怎么个用法,再不要把钱用在水上去了,犯单纯抓水的错误.我们有些同志往往容易走老路,用老办法办事.如果种一亩草要八十六元,中部只需要四亿多元.现在一年给你们一亿六,三年的钱就够了嘛.要搞户有林场.要种红柳,柠条,毛苕子.我们现在叫灌木,古代人叫莽.我们要当"草莽英雄"."上山为王,入草为寇."你们要专门开个会,不要谈别的,一个个的县委书记,一个个的公社书记,要打通思想.还有你们省,地的干部不要讲老话,什么抓紧粮食呀,粮食不过关不得了呀.要把"以粮为纲"换成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目的是用多种经营促粮食生产.我们省,地干部尽讲老话,走旧路不行,要换个新词.这个习惯势力绝不可低估,要搞辩证法.前几天,青海省委书记赵海峰同志给我说,中央文件不是写"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吗我提出这两句话,是怕人家反对,实际上我们做文章是做下面的那句话,就是"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目的是想以多种经营促粮食生产.


他说:你们这里不要多提万斤粮户,以后要多提百亩林户,百亩草户,百头畜户.因为这个地方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不同,他们提万斤粮户,你们这里不要过多地宣传.这要进行一系列的转变,你们各个地方的干部要因地制宜,提倡万斤草户,万株林户.我们说话,检查工作,表扬什么,都要有一系列的彻底转变.这么多年为什么推不开一个是当时我们没有能力,没有钱解决他们的困难;第二个是思想上没有彻底转变过来,没有被多数干部所接受.万株树户要有三十多亩地就够了,万斤草三亩地就够了.你们要多开万株树户,万斤草户的会,年年开这种会给予奖励.你们各级管农业的同志思想通不通,你们分管农业的省长思想通不通你们总结的申家山种草养畜致富的经验材料《人民日报》要发表.你抓粮,我就抓草.抓草就是促粮,我们提倡辩证法.不能等把水提到山上再种草种树,要多种草,种灌木.把水提到山上再种树,只有少数地方可以,这是"贵族"方法.广大地区要先种草,种灌木.等水上山种树,要等几十年.


他说:请你(指年得祥)编一个草木种子的"百家姓",如红柳枸杞,柠条苜蓿.搞个通俗的科学教材,也是识字课本.世界上树种六万多种,云南有两万多种,我们不要这么多,只要种子"百家姓".叫做"西北草木种百家姓",叫"三字经"也可以,要编的押韵.扫除文盲要同生产联系起来,把群众性的生产工作做得生动活泼.编好后发下去.这些东西一搞,我们的自然知识就丰富了.北京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概念化的东西太多.你编个通俗易懂的东西,你什么时候把这个编好我是要看的.你年底编好交给我.我们中国不能只搞人的《百家姓》,也要搞树木草种"百家姓","三字经",我们的工作要搞得非常生动活泼.你编一百句话,就是两百种草种,树种.毛主席批评过多少次,青年报唯一的毛病就是学生调,青年报要办得生动活泼,多少年未改.解放战争时期,我编过个《新三字经》:"中国人,四万万,有好人,有坏蛋".为了绿化甘肃,你们编个"草木三字经",一百种就行了,不要太多,太多了不好记.
种草种树问题,要家家户户,千家万户干这件事情.实际上改变生态环境,主要靠万株树户,万斤草户.几个工程只解决少数人的问题,家家户户都搞,比你光搞几个工程好得多.不要只着眼于几个大工程.如果拿搞"三北"林带的钱,来支援千家万户,那就会有更好的效果.是着眼于几个工程,还是着眼于千百万群众,千家万户我们要着眼于千家万户,千军万马.搞农业与搞工业的方法不同,搞工业是骨干工程带头,什么龙羊峡呀,镜铁山呀,金川镍矿呀,工业是靠这个,要搞大工程.农业必须立足于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农业主要靠这个,主要不是靠工程.所以,领导农业的方法和领导工业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小平同志讲,我们的国家没有几百项,上千项骨干工程是不行的,不上这些项目工业就打不开局面.而搞农业,我们几十年想搞大的,什么"南水北调","三北林带",光靠这个不靠群众.搞几个骨干工程我不反对,但主要是靠千家万户,千军万马.三中全会前后到现在,开了七,八次中央工作会议了,我们有许多省委书记要求搞什么农业工程,你不好反对.我每次讲话都讲政策.我们搞责任制搞了五年才完成,你们这里抓得是比较早的,全国今年才能完成.我同金日成同志讲三年完成,结果三年没有完成.牧业责任制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个慢慢再说,大概今年还完不成.所以,农业要靠千家万户,千军万马,这个思想转变用三年时间完成完不成如果三年完不成,你们省委有责任.我说的意思是主要靠千家万户,千军万马,而不是靠新上骨干工程.我不完全反对搞些骨干工程,你们河西走廊修水利工程那就修吧,骨干工程总是要一点,但主要的靠千家万户,千军万马,这个思想要明确.我们党委的农业部门比较容易说得通,行政部门就不那么容易说通,他们向计委要钱.你换个法子要嘛!如我要搞千家万户的小工程,种草种多少,种树种多少,钱还是要的.中央广播电台,新华社思想都要变,工业宣传骨干工程,农业宣传千家万户,千军万马,要把这个问题弄透.我前几天在青海讲话,讲了农业问题,农业主要靠政策,靠政策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草多,林多,肥料多,粮食堆成高垛垛(或者叫山窝窝).你们想粮,抓粮,就抓不到;抓草,抓树,就能抓到粮.这个仗是我们历史上最大的仗,新中国成立三十四年了,再三十四年完成这一仗,甘肃人民才真正开创了新局面,真正立下了丰功伟绩.甘肃人民造了个比江苏省还大的林海,造了一个林业基地,林造起来了,奶也有了,皮也有了,毛也有了,就可以为全国轻工业提供原料.从战略上讲,西北如果有了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林海,能存多少兵呀,这个意义可就大了.这不是三, 五年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办法是发动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如果一亩地补助三块钱,三亿亩就是九个亿.九个亿分三十年,一年三千万元.主要是提供种子,有些可以免征购粮.草一,两年就有收入.抓住这个事情,别的都围绕这件事情进行.


他说:你们的草籽可以解决吧,灌木的种子可以解决吧 (答:部分可以解决.)我在青海讲,不是几种,而是几十种,要开名单,凡是适合这里的种子都要.不够的到全国去买,或者让全国送给你们.你们给我开个名单,开四十种,把样品带上.你们省上要抓此事,只抓沙打旺不行.千家万户都种,再加上飞机播种,草灌乔一齐上.大面积种草,种树,光靠人栽是不行的,要多搞种子,靠飞播,大规模地干.再就是要调查好,计划好.

我八○年到西藏去,同西藏同志讲,要搞草灌乔结合,报纸上没有宣传.要种草种灌木种乔木,这是从拉萨地区来的,但西藏到现在还不搞.他说飞机去不了,说飞机种草不行,太贵了.我前天问赵海峰同志,飞机种草行不行他说种一亩要好多钱,补贴受不了.我现在问一下,飞播一亩地多少钱 (答:一亩地两元钱.)我问张廷发同志,他说没有种子,他要求农业部先收集几十种草种子,用飞机撒.千家万户种和飞机撒相结合,人口少的地方用飞机,人口多的千家万户种.可以用点钱收种子,还要发动青少年选种.一个少先队员一年一两种子,也搞个小五年计划.共青团要专门开会,想个口号,叫"爱国采种运动".一人一年一两.全国一亿少先队员就是一亿两,折合一千万斤.大城市除外,不然他又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要种子,要钱去买.小城镇,农村可以.只要种下草,牲口不吃不要紧,可以恢复植被.



你们中部,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都要提倡开展多种经营.这个问题我说了多少年.我第一个经验是从湖北得来的.一九六○年困难时期,我到湖北去,和王任重同志商量.他说,湖北现在粮食也很困难,想抓棉花,把棉花搞上去,以棉促粮,我说那个好呀,你干嘛,不要声张,否则农业部就砍掉了.一九六○年湖北棉花二百万担,到六五年就翻到一千万担.从六○年的经验看,粮越不多越以粮为纲,确实是形而上学,不是辩证法.我们一些公社的干部,县上的干部不搞辩证法,越没有粮就越是抓粮,结果还是没有粮.三中全会就废除了"以粮为纲"的口号,毛主席是反对形而上学的,但他的晚年也犯了这个形而上学的错误.所以,你们下乡的同志不要过分讲粮,你这样抓粮,越是抓不上去.这就是经验教训嘛.

1983年8月3日下午,胡耀邦出席甘肃省直机关领导干部大会并讲话.并挥毫题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胡耀邦的题词集中地、完整地表述了他这次来甘肃视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问题。

胡耀邦说:“这些天,我们着重商量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甘肃省委提出的治穷致富的问题。治穷致富的关键在哪里?我们共同商量的结果是:一个要种草,一个要种树,叫做‘种草种树,治穷致富’。”说得更大一些,不仅是治穷致富,还要改造山河.你们应该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比如二十年,三十年,把甘肃变成一个全国第一流的林业基地和牧业基地.  “这些天我们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你们应该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把甘肃变成一个全国第一流的林业基地和牧业基地。我们不提什么粮食基地,没有粮食怎么办哪? 全国有办法嘛。林业搞上去了,牧业搞上去了,粮食自然会搞上去的。前天晚上我们看了你们一个舞蹈,叫‘反弹琵琶’。没有粮食你老是抓粮食,总是抓不上去,所以粮食我索性不谈,来个‘反弹琵琶’。什么叫‘反弹琵琶’?就是把调子变过来,不能老是老办法弹。现在不‘弹’粮食,要‘弹’种草,‘弹’种树,‘弹’ 林业,‘弹’牧业。昨天我们编了个顺口溜:甘肃农业要开花,要来它个"反弹琵琶".你现在着急搞粮食,反而搞不上去.现在来个"反弹琵琶",无非是十年, 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粮食不够吃.过去粮食不够吃没有办法,现在全国有办法.你们说中央每年补给你们十二亿斤粮食.中央多给你们几年粮食问题不大.但是,林业搞不上去,牧业搞不上去,老百姓就富不起来,粮食也永远搞不上去.如果林业,牧业搞上去了,十年,十五年之后,不但农民富得快,而且工业有了原料,国防也更有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们有乌克兰,白俄罗斯几个大的林区,那里边可以装几十万游击队.甘肃把林业,牧业搞上去,把草种起来,树种起来,意义可不简单!粮食可以上去,国防可以搞得更好,工业的原料也更多了,特别是人民生活也会富起来.这个事情我们要想通,要想通就要算帐。

“反弹琵琶”是胡耀邦从甘肃的实际出发,通俗、形象地高度概括了甘肃的农业形势和发展方向。“反弹琵琶”原是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一幅著名的壁画。画面表现的是一位美丽、丰姿多彩的姑娘在翩翩起舞中反弹琵琶的形象。甘肃省歌舞团把这个舞蹈移植到歌舞剧《丝路花雨》中,由此而驰名中外。这个舞蹈生动绝妙之处是:古往今来,人们都是把琵琶抱在怀里弹唱,唯独“反弹琵琶”却把琵琶高高举起反过来放在背后边弹边舞。胡耀邦用“反弹琵琶”来说明不能用老办法单打一地只抓粮食,而是要反过来先抓林业、牧业,用林牧业的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的增长。



他说:甘肃的面积在全国是第七位,四十五万四千平方公里,除了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四川,黑龙江之外,甘肃的面积最大.四十五万平方公里,等于六亿八千万亩.从甘肃的地理,气候,面积,土质等四个方面的条件来说,发展林业,牧业都是全国第一流的好条件.我们算了这么一个账,假如经过二,三十年,能够用甘肃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来造林,就是十五万平方公里,等于一个半江苏.也就是在甘肃内部,又开辟了一个比江苏省还大的林区.它的财富是多少呢我只算一亩林一年产一立方的木材,每立方米算二百元,就是三百个亿,比你们甘肃现在的工农业总产值一百一十二亿将近翻两番.所以,这个账我们必须算.搞多少林,多少草, 可以养多少牛,多少羊,多少其他大牲畜,肥料就更不用说了.当然,这不是五年,十年可以完成的,恐怕要十五年,二十年.但是,我们希望不要超过三十年.
他说:我们全省上下,党政军民学,都来想这个问题,究竟我们怎么来治穷致富.要彻底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彻底解答这个问题.从一九八四年算起,搞到二○一三年.今年作准备,明年大规模开始,行不行
一个人平均三十四亩,"三十亩地一头牛"!我向你们建个议,将来你们省上的人下去,根本不同他县上,公社算什么耕地,就是算山水田土有多少.我们这二十几年,耕地越报越少.我和你就是算总面积,耕地多少,亩产多少我问都不问,把这个习惯变过来.否则,他老是不想农林牧结合,老是不想多种经营.这本身就可以使他们开阔眼界.现在,江苏,安徽,湖南,广东,山西,山东都变了.要改变这种习惯势力,你们自己要带头,这样才能改变他的思想,端正他的思想路线.他眼光不向田土山水,只看耕地,这个习惯不改变,不扩大视野,开展多种经营那就难了.你们这里我跑得比较少,其他省我跑的多,他们给我汇报,都讲耕地有多少.你不要问他亩产多少,他那个习惯亩,一亩有一亩半,甚至两亩.你们省委办公厅要专门为这个问题发个通知,所有的同志下去,到下面检查工作,不许问耕地多少,亩产多少.开展多种经营提口号很重要.三中全会以前,小平同志讲,一个实事求是,一个解放思想,我们想问题的方法就开阔了;又提出了"两个凡是"不对,要落实政策,全党的思想情况就不同了.


    胡耀邦还说,我所讲的“反弹琵琶”,不是说我们不想粮食,但怎么个想法他说:中央提过多次,把粮食搞上去,需要深入算账.先有了草,有了树,才能多喂牲口,喂了牲口就有肥,有了肥就有粮,就是这么个算法.你没有牛,没有猪,没有羊,就没有肥.你要搞粮,连烧的都没有,还搞什么粮!所以,对这件事,从党内到党外,从大人到小孩,从地方到军队,从领导到群众,下它个决心,来个半年大讨论.就是到明年春节,彻底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今天上午我提了八条办法和措施。
 


第一条,思想来个大转变,大解放.他说:省委的同志说,这几年我们确有个包袱,总想摘掉吃返销粮的帽子.你们这个帽子怕什么指出:原来甘肃这个地方水草是非常丰富的,有原始森林,水也很多,粮食也很多.破坏了两千多年,我们用三十年把它恢复过来,这就了不起!三十年我们能够走完两千多年的历程,在甘肃工作的干部,我们这一两代人,就是为我们中华民族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他说:不是我不讲粮食,二,三十年以后林业,牧业搞上去了,粮食自然就上去了.过去我们三十多年的教训,就是"以粮为纲",所以树都砍光了.单打一抓粮食,但越是单打一地抓粮食,结果就越没有粮食.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来一个思想大转变.就是要抓种草种树,发展牧业,由此增加肥料,达到粮食大增产.后来,索性不想了,就搞多种经营.多种经营一上来,粮食也就上来了.俄罗斯人称大地是母亲,给我们大地母亲一点"粮食"吃.现在土地没有"粮食",瘦了,我先给它点"粮食"吃.我想取它的粮,就先给它奶,土地的奶就是森林,就是牧草.我给你十年,二十年,然后你这个母亲再给我喂奶.不搞这个思想解放,不搞这个转变,就上不去.十年,二十年,无非你甘肃没有粮食,不过就是一年十二个亿,再多一点,给你十四个亿嘛!有祖国这个大后方作你们的后盾,我就索性不想粮食了.你们每年拿上十二个亿,就可以安心地唱一本经,就是种草种树之经,就是"草木经".



第二条,必须集中意志,集中目标,就是唱草木经.意志大集中.就是要把大家的意志集中到一点上:在北方干旱区,特别是在土地多的地方,狠抓种草种树,把它摆在第一位.围绕这一点来统一思想.他说:我们在二,三十年内,农业问题,农民生活问题,迫切的问题就是先唱一本经,叫种草种树之经.八十年代唱,九十年代还要唱,一直唱到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林搞成了,我就不唱了.他说:不但唱,而且要干.看准了就坚持下去,风雨无阻,八四年这样,八五年这样,九五年也是这样.不许刮妖风!你不能说中央没讲这个话,中央文件上没写种草种树.中央文件管二十九个省市嘛!你们意志要集中,要坚持下去.我们一年不是抓几个工作,而是抓一个工作,别的工作都围绕这个工作进行.总的,第一位的是这个,不能动摇.我们先把它定下来,这个方针本世纪内不动摇.如果一动摇,那就要打败仗.不管你是什么人反对,我就抓这个.就全国来讲,二十年翻两番,要年年唱.你们这里唱的,就是种草种树.种草种树搞好了,把这一环抓住了,我看两番可以超过. 不许动摇,不许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五心不定,就要输得干干净净.工农兵学商,还有农林牧副渔五业,这个可以搞一点,那个也可以搞一点,就是"五心不定",那不行.我就是把种草种树放在第一位.

第三条,广泛深入地大规模地进行政治思想动员,要做到家喻户晓.广泛大动员.就是要党内党外,男女大小都知道.还要深入,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还要持久, 整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要讲,二十一世纪还要讲,完成任务了才不讲.要讲得通俗易懂,说一些群众能记得住的话,比如:"种草种树,治穷致富","十亩草山两亩林,子子孙孙不受穷","家有两头大畜十头羊,光景一年定比一年强"等.要把种树种草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所谓种草种树,就是这个目标,这个要求.我就要这个指标,而不是上边规定的那个"三北林带".草种起来了,树种起来了,然后就是发展牛羊,发展大牲畜.要一家一户地帮助群众落实,不是强迫命令,要说服教育.不是一年完成,一年完不成就五年,五年完不成就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假使我们的工作做好了,一户十年十亩草山两亩林还完不成吗.事情靠群众.种草种树这件大事,主要靠发动群众,靠千家万户,千军万马.一定要以发动群众为主,国家财政支持为辅.领导工业和领导农业有很大不同,工业没有国家大量投资不行,而农业主要是靠用政策来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第四条,种子要狠抓.要广泛收集各种适合需要的草种,树种.本县,本地区或本省适合种什么,要开列名单,可以编成《草木百家姓》.他说:要解决好种子问题.一个草种,一个树种,树种不光是乔木,还有灌木种子.种子恐怕你们省内是不够的.前几天我就和王兆国同志商量好了,要发动全国的青少年搞种子义务支援,这对全国的青少年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人一年一两,种子的面要搞宽一点,只要能适应甘肃的气候,你们就开单子,来一个种子的《百家姓》.在这个问题上.我倒主张你们省上拿出点钱,但也要不了多少钱.一斤种子打贵一点,两块钱,一年搞一千万亩,一亩地三斤种子,一共才六千万块钱,还是便宜的.这三斤种子的买卖做得.一半你们省上拿点钱,一半还有全国的支援嘛.一千五百万斤种子,有一亿五千万青少年就完成了.所以,草种,树种要精心选一下,抓一下, 不要搞了两三年后,你们还是说"万事俱备,只欠种子"


第五条,要解决好财力的支援问题.他说:要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没有一定的财力也是不行的.甘肃农业投资至少有两亿多元,究竟用在什么地方有些地方搞点水利我不反对,也是需要的.我主张农业投资主要的,第一位的要用在种草种树上,省上落实,地区落实,县上落实,公社落实,一级一级地落实.如果财力分散得很厉害,这本"草木经"是念不成的.河西不搞种草种树,不搞多种经营,富不起来,水利工程最后也完不成.



第六条,解决好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中心是谁种谁有,收入归己,长期不变,子女继承.他可以卖种子,可以卖草,可以卖树.一户发展一百亩林,没有好政策发展不起来,政策对头就不很难,要落实政策.我们提倡每户种两亩林,十亩草,一定要做到谁种谁有,收入归己.有些地方应当扩大自留山,同时认真落实责任山. 牧业政策,林业政策,各种责任制,都要坚决落实.大胆地和尽快地落实.

第七条,要加强科技指导.他说:种草种树,都有个技术问题,有个高产问题,必须加强科技指导.科技指导需要科技人才.不要讲得那么神秘,要讲得通俗适用. 要办训练班,如干部训练班,技术人员训练班,党团员训练班,我还主张办点青少年训练班,两,三天就行了,种草种树怎么种,病虫害怎么防治,怎么管理,都要讲.不要搞什么繁琐哲学.科学技术能解决大问题,搞好了也能翻番.山东这几年搞得好,就是集中解决了植棉的技术问题.科技必须通俗易懂,不能靠少数人,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学习简单易行的科技知识.技术要跟上.各地种草种树,怎样种法,要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之下,具体落实,保证质量.

第八条,实行干部责任制.这一条是最过硬的.不带头干没有说服力.他说:种草种树,干部要带头.我对定西,平凉的地委书记讲,要求他们所有干部,每人一年种十棵树,两亩草.对全省三十多万干部,不管是谁,都要规定一个指标:一个人一亩草,十棵树,行不行首先从李子奇,陈光毅同志带头.再加上几十万部队,不是一株一株,而是要一块一块地种.我们干部带头干,就能感动"上帝","上帝"就是老百姓.从明年起,三十几万干部,几十万军队带头干.军队的指标可以放轻一点.干一年不感动,再干两年.这几十万人一带头干,老百姓哪能坐得住

 胡耀邦一再强调:种草种树问题,一定要千家万户一起动手。因为植树造林、搞好自然环境建设,是千家万户共同的事业,只有着眼于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大搞群众运动,千方百计搞万株树户、万斤草户,才能真正形成“千军万马、地动山摇”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他说所谓“地动山摇”,就是说南昌路要先动起来,皋兰山要先摇起来,才能在全省掀起一场规模宏大的绿色革命。要求“南昌路先动起来”,是因为省委、兰州军区都在南昌路,只要省委、兰州军区党委先动起来,积极带头,真抓实干,就能把党政军民带动起来,同心同德向荒山进军;“皋兰山先摇起来”,就是要先在皋兰山及整个南北两山和兰州市先摇起来,就可以带动和辐射全省,在陇原大地掀起一场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每个省,地区,县,公社,大队,每年都要认真检查一次,表扬好的,批评懒洋洋的.

他说:八条集中到一个意思:就是种草种树,改造山河,治穷致富.要打它一场硬仗,准备打它三十年,三十年不够,再加四年,三十四年.搞它几个战役,全省党代会这么讲,妇代会这么讲,工代会也这么讲,坚持打下去,打它三十年.这件事,我们六十岁以上的同志看不见最后的结果了,我们自己看不上有什么关系愚公讲的,我死了以后还有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如果三十年可以完成,那么我们两代人就可以完成.同志们,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干好了,甘肃农民的收入,那就不是二百元,也不是八百块钱,至少是一千二百块钱以上.开始两,三年收入会少点,但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看到两三年.假如我们的三十几万干部,七十多万党员,一百多万人,再加上几十万军队,共二百多万人,把这件事情搞好了,甘肃的人民将永远感激我们.我们要力争尽快地扭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个后果,我们不讲,老百姓会讲.水土流失是谁的责任呀罪魁祸首是谁呀这不要紧嘛,"大跃进"就是带来一些恶果,"大跃进"就是破坏不轻嘛,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个是"文化大革命".这几年你们工作辛辛苦苦,是有成绩的.要力争提早消除历史上带来的严重后果,恢复生态平衡,逐步治穷致富,走上安定富裕的道路.我们甘肃的干部,党员,团员,就不但为甘肃人民立下了永垂不朽的功绩,而且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强国立下了伟大的功绩.


胡耀邦二赴甘肃调研


时间 1985年8月2日
地点 甘肃张掖
陪同人   李子奇 时任甘肃省委书记
     陈光毅  时任甘肃省省长

    胡耀邦再次来到甘肃河西地区考察工作,在河西张掖听取了时任省委书记李子奇和省长陈光毅同志关于两年来甘肃工作情况的回报。再次要求,甘肃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改变甘肃中部干旱山区的面貌,同时提出河西地区发展也要因地制宜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要发展农业,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地区要发展畜牧也,适合发展林果业的地区要发展林果业。要求全省学习推广酒泉地区加强基层建设的经验。

胡耀邦三赴甘肃调研

时间 1985年10月3--5日
地点 甘肃陇南地区的文县、武都、康县和成县
陪同人  李子奇 时任甘肃省委书记

    胡耀邦又一次来甘肃陇南地区文县、武都、康县和成县视察。
 
1985年10月3日在文县视察时的题词:
发挥山区优势,振兴文县经济
1985年10月4日在陇南地区视察时的题词:
种草种树,发展农牧,多种经营,以工致富
在康县视察时的题词:
创造营林致富的新经验
胡耀邦到甘肃康县视察.他说:沿途我看康县的灌木多,文县,武都灌木比你们少.你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把灌木搞掉.水土保持,灌木比乔木更重要.文县, 武都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灌木.一般地说,植被要搞好,要乔灌草结合,在山区要草灌乔结合.他说:要多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提"弃耕还林".孤立地提"弃耕还林"是脱离群众.(注:胡耀邦当年提的"弃耕还林",发展为现在的"退耕还林".)

1985年10月5日在成县视察时的题词:
领导群众生产致富是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

胡耀邦四赴甘肃调研

时间 1986年5月16--20日
地点 甘肃甘南、兰州、定西、平凉静宁县,庄浪县、庆阳
陪同人   田纪云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

         林乎加 时任国务院“三西”领导小组组长

         阎  颖 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李子奇 时任甘肃省委书记

胡耀邦强调指出,要坚持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战略方针,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方面来个突破,进一步疏通渠道,搞活流通。

1986年5月18日在定西地区视察时的题词:
旱塬斗天,草木当先,百折不挠,造福万年

1986年5月19日在静宁县视察时的题词:
长缨今日握谁手,缚罢苍龙缚鲲鹏

 在平凉地区视察时的题词:
善于把正确的意图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1986年5月20日在庄浪县视察时的题词:
    党员带头,战天斗地

    胡耀邦沿途看到这几年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变化后说: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正确路子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在听取定西地委汇报时,他说:老百姓的脸色很好,房子也不很坏,我看变化是主要的.在听取静宁县委汇报时,他说:不种草肥田,老靠广种薄收,水土破坏了,多种经营搞不起来.所以,种草种树意义重大,你没有草,畜牧业就生不了根,畜牧业发展不起来,你这个毛,肉从哪里来

当兰州市汇报到兰州的地形特征时,他说:兰州不能再发展了,总要有所控制.绿化要从省城带头;省城不带头,县上推不动.你这里郊区的绿化还不行.当汇报到煤制气工程时,他说:投资二亿三千万元搞煤制气,这是城市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你这个城市的污染呀,卫生呀,环境呀,怎么搞现代化生活要现代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当兰州市汇报到城市建设要争创全国"六个第一流"时,他说:这个也不难,"第一流"不是第一嘛.这个办法好,应该总结介绍一下,城市应该有个奋斗目标,实行目标管理.汇报到公园建设时,他说:要搞几个大的森林公园,不是几百亩的,要搞几千亩的森林公园,四季常青,大片大片的.这个可能花钱少.兴隆山一片森林还不够嘛.外国人他就有大片森林嘛!一到星期天,全家去森林公园,进行野餐.他那里的森林成片,一片一片的.现在我们的森林都是带状的.要搞几个宽的,成片的,四季常青的.五年,十年搞不起来,就搞它二十年,三十年嘛!
 

《近距离感受胡耀邦》《炎黄春秋》

   田纪云在文章中写道:
胡耀邦同志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时时刻刻铭记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在他任总书记期间,一有空就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那些有名的穷山恶水、荒漠边陲、严寒高原、世界屋脊他大都到了。1986年5月,我陪他去甘肃考察工作,他告诉我:全国2000多个县他已去过1500多个,甘肃省地市一级还有两个未到,即甘肃平凉地区和甘南回族自治州,这一次就是来补这一课的。胡耀邦同志本来心脏就有点毛病,有高原反应。甘肃平凉海拔比较高,到后刚住下我就发现他嘴唇发紫,上楼有些吃力,我劝他少活动,晚上就不要开会了,但他说没关系,适应一下就好了,晚上照常开座谈会,听汇报,还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

胡耀邦榆中话甘肃
 
作者:张文玲    
  
       1983年7月21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甘肃时游览了兴隆山,并在(榆中县吴谢营)兰州空军司令部会见了有关地区负责同志,听取了他们的汇报。榆中县委副书记汉育宝、丁克勤也参加了汇报。

    胡耀邦这次来甘肃视察,起初,省委没有安排视察榆中县。这天早晨,胡耀邦从兴隆山返回兰空司令部途经榆中县城时,问:“这是什么地方?”陪同的同志说是榆中县。胡耀邦说:“我们今天在兰空座谈,应该把榆中的同志也请来。”

    上午10时多,省委电话通知,要榆中县委书记带一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县级领导,于下午2时半到兰空向总书记汇报工作。当时,县委书记张学忠已调任中共兰州市委副书记。市委指定由县委副书记汉育宝暂时主持工作。汉育宝考虑:丁克勤大学文化,30岁出头,正当英年。于是,通知丁克勤一同参加汇报。

    下午2时,汉育宝、丁克勤赶到兰空司令部。平凉、定西两个专区参加汇报的同志已在会议室等候。2时半,胡耀邦在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王兆国、兰州军区政委肖华、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的陪同下步人会场。

    省委办公厅的同志将参加会议的人员向胡耀邦一一作了介绍。胡耀邦逐个点头示意。入座后,胡耀邦看了一下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按各地区事先送来的材料,边看、边念、边问、边讨论;地区的同志边听、边汇报、边记录。

    当平凉、定西两个地区汇报到甘肃“十年九旱”,特别是从1980年到1982年连续三年大旱,很多地方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有的地方连草也长得很少,干旱地区的人民正在苦苦寻求着解决温饱的路子时,胡耀邦说:“你们简单地把好坏归在天时上,我不太同意。不要尽说是雨多雨少。中国的‘老天’难当呢,老挨批评。要看到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庄稼务得细了,舍得投肥、投资、投劳力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后果,我们不讲,老百姓讲,‘大跃进’就是带来了一些破坏,这是历史事实。再一个就是‘文化大革命’,我们要尽快消除历史上带来的严重后果。另外就是恢复生态平衡,走向良性循环、富裕安定的道路。一个是消除后果,一个是尽快走向安定团结。”

    在询问和讨论中,胡耀邦的讲话涉及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一是关于甘肃省农业的发展方针问题。胡耀邦说:“你们把18个干旱县分一分,哪些有希望,哪些希望不大,对希望不大的采取什么特殊措施。甘肃省荒山荒坡很多,过去以农抓农,成效不大。敦煌有个壁画叫‘反弹琵琶’,能不能也来个‘反弹琵琶’,‘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要动员群众大造声势,地动山摇地去搞。”说到这里,胡耀邦满含希望地环视了参加汇报的每个人,接着说:“你们地、县、公社干部自己也要带头种草种树,种好管好,收多少籽,交给老百姓。干部每人2亩,要带头干,要有个特殊的任务,为两个地区(平凉、定西)的人民做贡献。我先要求干部子女、中央领导同志也要带头种树。干部要保种保活,带动群众。每年汇报群众种树种草情况时,要汇报干部种树种草搞得怎么样,感动人民跟着我们干。一个干部如果每年1亩,两个地区5万干部,10年就是50万亩。”

    二是发展电炊。当平凉、定西地区汇报到这几年甘肃干旱地区群众连烧柴都很缺乏时,胡耀邦激动地两次站起来,挥着臂大声讲道:“搞电气化造饭。甘肃电力富裕,电价便宜,可以发展电炊。把补助烧柴的钱补助到电上。有人说这是一步登天,我们就是要一步登天嘛!”

    胡耀邦边说边问,谈古论今,谈笑风生,十分活跃。在说到临洮的重要位置时,他引了一首唐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诗的意思是:夜晚北斗七星高高挂在天空,哥舒翰佩带战刀,严守着边防,胡骑常常南下伺机侵扰,慑于哥舒翰的声威,而不敢越过临洮。诗中的哥舒翰是唐明皇时期的陇右节度使。“甘肃自古就是重要的边防要地,哥舒翰是个少数民族,很了不起,我不清楚他是哪个民族?”这时,有一位年轻的地区领导干部回答:“他是突厥族人。”胡耀邦当即夸奖:“你的历史知识比我丰富。”

    下午5时半,座谈会结束。大家提出要同胡耀邦合影留念,胡耀邦很爽朗地说:“好哇!”大家一起走出会议室,到楼前合影。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