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留给中国的遗产
已故中共领导人胡耀邦逝世25周年前夕,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前往湖南浏阳中和镇胡耀邦故居参观,引起海内外舆论各种猜测。虽然外界的某些“浮现”过于牵强,但不争的是,作为中国改革的标杆性人物,胡耀邦这个符号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依旧有着巨大能量。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民众对他的怀念,越来越集中在平反冤假错案、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端正党风,以及选拔干部任人唯才上。这几点承前启后,集中展现了胡耀邦民主治国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及政治走向。而胡耀邦留下的这份遗产,对于当前亟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法治建设的中国社会而言,毫无疑问,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份遗产:胡耀邦开动了中国改革的破冰船,这份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值得中国的领导者继承。胡耀邦其人,是对中共文革等历史错误拨乱反正的一个符号,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符号,是意识形态上开明开放的一个符号。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最后审定者胡耀邦承担了这篇文章的政治风险。就连官媒《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京,去年也在纪念胡耀邦的长篇文章中说:“在中国改革到了需要狠推一步、击一猛掌的新的历史时刻,缅怀耀邦,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耀邦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他为中国加快改革开放进程和加速经济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人们公认,胡耀邦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成了我们党最民主、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虽然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经济改革方案得到经济界的普遍赞赏,但是却几乎没有触及任何政治体制的改革,所以今天纪念胡耀邦,就是要认真汲取当年中国政改的启动与停顿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份遗产:胡耀邦在改革关键期提倡的“以法治国”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推行现代化的治国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胡耀邦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中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同时,胡耀邦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以法治国”,并十分赞同在新修订的党章中写上:党的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胡耀邦认为,端正党风不仅是党员干部的事,党员干部的子女也应为之努力。满妹在回忆录中称,那是1985年,一份涉嫌一名政治局委员儿子案件的请示报告送到了胡耀邦面前。当时无人对这个报告作出批示。胡耀邦却毫无顾忌地批道:各级领导机关理应协助公安人员依法办案。执法的严肃无情,一下子震动了整个中南海,也第一次震动了中国领导的最高层。在那几年的“严打”中,违法的干部子女有的被绳之以法,有的锒铛入狱。找胡耀邦求情通融的电话为数不少,胡耀邦的沉默得罪了不少长期有着很好关系的同志。
第三份遗产:胡耀邦大力推动干部制度改革,选干部任人唯才,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胡耀邦创提出了“第三梯队”的概念:党内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现在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第一线上工作的领导干部;而第三梯队,则是挑选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众所周知,胡锦涛、温家宝与胡耀邦有不少交集,而在习近平早期的政治锻炼中,胡耀邦也起着非常关键的提挈作用。胡、习两家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私人友谊。胡耀邦曾为习仲勋洗清历史冤屈,帮助习仲勋在文革后复出任职。这种毫无历史阴霾的简单关系,而且彼此间能做到有情有义,在恩怨纠葛的历史长河中弥足珍贵。
除此之外,胡耀邦留给中国的遗产难以尽述。但在外界看来,胡耀邦留给后人最大的遗产,则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对改革的理想与热情。现在中国要重启政改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决策圈内需要有像胡耀邦那样的具有感召力和改革热情的人,这样才能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真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