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整顿 英灵永存——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是三十几年以前的往事。对于我们这些年逾耄耋或者已达古稀的老人来说,虽然记忆力大大减退,但是仍然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科学院是全国“重灾区”之一,通过科学院可以看到全国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由1966年以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骤然变为一片萧条的景象:“浩劫”降临,郭沫若院长、张劲夫同志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威胁、极大冲击与迫害,甚至丧失了自由和领导权。然后几乎所有的高级研究人员都被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统受到批判和斗争.其中许多科学家被关进了“牛棚”,赵九章等一批极其优秀的科学家被迫害而含冤去世;一些科技人员更是不务正业,在所谓“开门办所”“下楼出院”口号的蛊惑下,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的研究工作岗位;由于研究工作的停滞,有一些本来已经在国际上居于先进地位的研究领域又变得落后了。总之,当时科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起不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面对这些铁的事实,凡是具有爱国热情和有事业心的广大科研人员,无不心急如焚:中国科学院向何处去?
当时我们虽然不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但是通过执行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十二年远景规划”,贯彻执行了“十四条”和“七十二条”,
我们亲眼看到了科学院全院职工对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所蕴藏着的巨大的积极性,也目睹了科学院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科学技术事业火车头的具体事实;我们甚至还了解到后来众所周知的,科学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参加研制“两弹一星”的一些情节。所以,我们和全院广大科技人员是心心相通的。想到过去的巨大成就,对比当时那种落后的困境,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对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前途深为忧虑。
1974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全面主持中央党政军的各项工作,相继在各部门、各地区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整顿工作。这些春风化雨的好消息,使我们在困惑中看到了希望,我们急切地盼望着科学院也能进行全面整顿。
1975年7月,受党中央之命和委派,胡耀邦、李昌和王光伟同志等到科学院工作。当时我们高兴地意识到,科学院的历史将要翻开崭新的一页了。
胡耀邦同志等带着中央交给他的三个任务,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科学院:一是了解情况,向中央汇报;二是做一个科学院的发展规划;三是向中央提出科学院的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名单。由此可以看出,中央要把握住科技事业的领导权,在此基础上,把科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推上正轨。
当年胡耀邦等同志来科学院时,我们都在办公厅工作。记得耀邦同志等是
查研究的需要。领导上指定应幼梅、宋振能、杨立芳和韦方安四人担当这项任务。当时的分工是,宋振能同志负责文字并提供相关资料;杨立芳同志随同耀邦同志下所调查研究,做好记录;应幼梅同志和韦方安留守机关,负责内勤和协助办理若干文书和相关事务,便于和各方进行联络。这项工作使我们有机会直接领略到耀邦同志的领导艺术、精神力量及高尚风范。
(1)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耀邦同志满怀信心地把充分地调查研究、搞清楚科学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他到了科学院工作后,很少在办公室待着,几乎天天往各个研究所跑,参观有关的实验室,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座谈,广泛接触,听取意见;要求大家想办法多出科研成果,早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多多益善”“科学院的根本任务就是多出科研成果”。这些提法在现在看来,完全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动乱年代的科学院,耀邦同志的要求鼓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受损的心灵,使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他们向耀邦同志敞开了心扉,诉说了当时所面临的由于动乱带来的各项困难。耀邦同志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之后,概括出要解决好广大职工生活中的“五子登科”问题,即从房子(住房困难)、票子(工资低)、妻子(两地分居)、孩子(上学、入托儿所难)、炉子(煤气罐)等问题入手,为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积极性。耀邦同志在办公室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我们指出,他自己的工作就是要吃透两头,既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向他们提出的工作要求,更要努力实践,到群众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重要的是到群众中去,不能过多待在办公室。包括签发公文,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除了向中央的重要问题的请示或报告由他过目决定外,一般的公文处理可以请李昌同志审定签发。耀邦同志这种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和领导艺术,犹如一股凉爽的清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难以忘怀。
(2)高瞻远瞩,对革命前程的未来倾注着炽烈的热情,充满着无限的希望。耀邦同志来到科学院后,以较短的时间,在京区的广大科研人员和职工中,开展了革命的理想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他好像是一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燃烧起熊熊的火焰。这在人心涣散的动乱年代,实在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耀邦同志每一次讲话或报告都富有新意,由于表达了广大知识分子内心的理想和追求,理所当然地受到十分热烈的响应。很多科技人员反映说,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精彩的讲话了。特别是在
(3)必须紧紧把握住科学院的领导权。按照当时邓小平同志整顿各行各业的指导思想,整顿的目的就是要把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耀邦同志在科学院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最后的立足点集中在调整科学院党的领导班子,提出以郭沫若任组长,胡耀邦为第一副组长,李昌、王光伟为副组长的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的组成名单。在这个名单形成的过程中,耀邦同志在会上会下,不止一次地阐述过,对于那些在科学院直接制造动乱的造反派头头,只要他们改邪归正,切实改正错误,也还要给予悔过的机会,要立足于教育和挽救,不要一棍子打死。但是耀邦同志宽广的无产阶级的伟大胸怀,并没有感动那些权欲熏心的造反派。当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以后,这些人又卷土重来,冲着耀邦同志反扑过来,大会小会轮番批斗。他们在北京兴风作浪还嫌不够,又把胡耀邦同志拉到大连去折磨。他们的发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甚至无中生有,歇斯底里地喷向胡耀邦同志。我们亲眼看到胡耀邦同志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昂首挺胸,稳如泰山,不动声色,根本不理会这些人的胡言乱语,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1975年7--11月,在科学院的历史中,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刻,只有短短的一百来天。但是,胡耀邦同志的百日整顿,已经达到初步的拨乱反正的目的,给广大的科学院职工留下了深刻的回忆。我们有机会在耀邦同志领导下和身边工作,办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却直接领略到耀邦同志光彩夺目的风采,深受教育,是我们整个人生经历中值得称道的一大幸事,将永远保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