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祥:活在人心的领导人
共青城人对耀邦同志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富华山》杂志的纪念专集,汇集了各界人士思念赞颂耀邦同志的诗词三百多首,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共青城人和各界人士对耀邦同志深切的缅怀崇敬之情。
本人所在单位是中共中央党校。这是耀邦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复出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从1977年3月起,耀邦同志坐镇中央党校达八九个月,以后,他还长期兼任中央党校的领导职务。耀邦同志依托党校,面向全局,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收入这期《富华山》杂志的陈维仁赞颂耀邦的诗句“十年开拓振雄风”,就是真实的写照。耀邦同志从1977年3月复出,到1987年初离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工作岗位,正好是十年。十年开拓,起步于中央党校。这泽及神州大地的雄风,起于中央党校。耀邦同志与中央党校的广大教工人员,结下了深情厚谊。中央党校人深深怀念耀邦同志,将采取写书等方式,深情纪念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据我所知,在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大家对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不是偶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自然的事。
耀邦同志是一位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一位大写的人。作为历史人物,耀邦同志是人们仰视的一座丰碑;作为大写的人,耀邦同志具有磁性般的人格魅力。
一位与耀邦同志合作共事的领导人对我说:从经历、能力、人品来说,耀邦同志以后还没有第二人。我很赞赏他这个看法。我们也是心心相印!
在十年开拓的征程上,耀邦同志是人们尊敬和爱戴的领导人。离开领导岗位后,他仍然屹立在人们的心中。他离世以后的26年中,不论政治生态的状况如何,人们对他的缅怀之情难以忘怀,绵绵不绝,越久越浓。这种现象,也许可以称之为胡耀邦现象吧。
我到全国许多地方,人们总是主动同我谈起耀邦同志。我曾向耀邦同志的夫人李昭同志汇报说,我的感受是,耀邦同志活在大家心中。
本人有幸,在拨乱反正的不平凡年代,在耀邦同志的具体指导下,参与办《理论动态》这个小刊物,因而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耀邦同志,面对面地聆听他的教诲,阅看他修改定稿的多篇文稿,甚至得到他手把手的指导帮助,使我终身受益,终身难忘。我是在大学读过研究生的,在耀邦同志指导下的四年多,我感到是又读了一次研究生。耀邦同志是我的良师。
1987年,本人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在繁忙的工作中,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胡耀邦。由于本人的政治阅历浅,知识水平低,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胡耀邦这样的历史人物,难度是很大的。经过多年的努力,使我加深了对耀邦同志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耀邦同志勤于学习,学识渊博,善于钻研,思想深邃,有识有胆,勇于开创。我在研究中发现,耀邦同志有许多创见、许多超人的思想主张,以下略举几例。
1977年3月,耀邦同志刚到中央党校主持工作就提出,中央党校要给学员开设四门基本的课程,其中之一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之一是社会主义,而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央党校应当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大家知道,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但在长时期中,从来没有将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课题作科学研究。中央党校(当时名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也没有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课程,却开了一门马列主义基础课。耀邦同志提出中央党校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就是倡导全党领导干部学习和研讨社会主义问题。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是一个创举。中央党校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省级党校也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一些高校建立了社会主义系,开设了社会主义专业,一些研究机构也将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一项研究任务,各地报刊也将社会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在全国,研究社会主义蔚然成风,耀邦同志是首倡者。
耀邦同志自小参加革命,是一个“红小鬼”,他一生奋斗,南征北战,在各个时期都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于1977年3月出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到1987年初离开党中央总书记岗位,历时十年。“十年开拓振雄风”,这是秘书陈维仁赠送耀邦同志的诗句,是对耀邦同志十年奋斗的很好概括。耀邦同志是拨乱反正的先觉者和领军人物,是改革开放的卓越开拓者和推进者。
耀邦同志心系人民,人品高尚,功勋卓著。对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历史是会给以公正评价的,人民是会铭记在心的。
耀邦同志的思想、理论、精神、作风、品格,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纪念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我们要很好地认识这种精神财富的宝贵,自觉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这一期《富华山》专集,必将发挥很好的作用,希望编者多印一些,除供共青城人阅看外,也让来富华山瞻仰耀邦同志的人分享,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