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我为胡耀邦介绍技术革新经验

发布时间:2015-11-30 19:25 作者: 浏览:128次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沈阳团市委任青工部长。市委提出“苦干加巧干,三个月任务两个月完”的号召,提倡手工操作机械化,七个多月后,全市青年职工发明创造数百项,涌现出数百名生产先进人物。我们与市总工会一起,召开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展览。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沈阳团市委任青工部长。市委提出“苦干加巧干,三个月任务两个月完”的号召,提倡手工操作机械化,七个多月后,全市青年职工发明创造数百项,涌现出数百名生产先进人物。我们与市总工会一起,召开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展览。

不久,团中央派人来沈阳调研,看了展览,听了我两天两夜的汇报,责成我们起草一个报告送团中央。1963年3月,团中央指示:在全国第九次团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举办“沈阳青年技术协作展览”,地点设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沈阳市委、市政府任命我为驻北京展览馆馆长,拨给我6万元经费,要我们一定办好展览。

为这次展览,大家布置了4个多月,准备了1800多件展品,为了把展品运到北京,铁路局特批了一个大车厢,而且不收费。为了让全国人民能够看好、看懂展览,我们在全市选拔优秀讲解员并集中培训,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

在北京,展览还未正式开始时,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便来参观指导了,我陪着他一层层地走,走到尉凤英的展柜前,胡书记(左二)停下来,要我(左一)仔细讲讲。那是她的一个发明创造,通过对生产中一个机械部件的技术改造,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讲解过程中,摄影师为我们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1964年5月,展览正式开始,原计划展出半个月,可中央各部委、总工会、妇联等领导参观后,要求多展出一段时间。同时,我们收到全国各地百余封信要求参观,又把展期延长了30多天,最后一直展览了2个多月,接待观众十余万人。

正式开馆后,胡耀邦又多次前来参观,每次过来都很高兴,和工作人员拍照留念,宋任穷、黄火青、任仲夷等领导同志也分别与全馆工作人员合影。

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展览胜利结束后,由于所有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精打细算,拨给我的经费还剩了一点,我把余钱上交时,领导很吃惊也很高兴:“这么大的展览还能控制住预算,太不容易了。”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