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纪念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
2011年的新秋,为了参加一场人才招聘考试,我第一次踏上了“共青城”这块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青春热土。
早在上大学时,我就听说共青城是胡耀邦同志生前无限关爱,最后长眠静休的地方。考试结束后,怀着对这座城市、这位伟人的探索之情,我拜谒了隐逸于青山碧水间的耀邦陵园。沿着象征耀邦同志生命历程的七十三级台阶而上,那苍松翠柏中旗帜一角的墓碑,在秋天金色的阳光里焕发出绚丽的风采,凝重而荣光。驻足于耀邦生平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见证和述说着耀邦同志那波澜壮阔一生的不朽历史功绩、崇高人生品德,壮美而高洁,为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也就是在那个秋天,我有幸通过了招聘考试,成为了共青城这座年轻城市的一员,开始在这片耀邦同志两次亲临指导,三次亲笔提名和永驻的热土上工作和生活。也正是从这个秋天开始,我在心中播下了对耀邦同志无限敬仰、深深怀念的种子,“她”也伴随着我不断成长。
2015年11月,是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在这个金色深秋,听着《好大一棵树》深情的歌声,我再次重温了《胡耀邦传》(第一卷),参观了耀邦生平陈列馆,以这种质朴而深情的方式深切缅怀耀邦同志的不朽历史功勋、伟大革命精神、崇高品德风范,激励自己在这片令其深深眷顾的土地上,在共青二次创业的伟大实践中逐梦前行。
耀邦同志忠于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是我——一名共产党员的毕生追求。在耀邦生平纪念馆第一展厅,有一张头戴小帽的“红小鬼”照片,那便是14岁参加革命的胡耀邦。从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到病倒在政治局会议上,从解放太原深入虎穴谈判到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从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红小鬼”到党的总书记,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耀邦同志始终忠贞不渝、冲锋在前、奋斗不息,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全都献给了他无限热爱的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始终为理想、为信仰不懈奋斗的榜样。而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号,声声嘹亮,共青城“建好先导区、率先奔小康”的奋进鼓,重槌擂响。在这激情奋进的时代和城市,忠于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闪耀着时代的新光芒、本土的新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永远牢记入党誓词,时时处处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不折不扣履行好自身职责,始终如一保持好忠诚的信仰、奋斗的热情、真爱的情怀,为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发声亮剑,为帮助职工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尽心竭力,通过为理想为群众奋斗的实践打磨,把自己锤炼成一颗有价值、淡名利、甘奉献的“螺丝钉”,为共青先导区建设添砖加瓦。
耀邦同志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思想境界,是我——一名共青人的致胜法宝。在团中央,耀邦同志开辟了建国后党的青年工作十分活跃的时期;在中央党校,他指导的《理论动态》成为思想解放的主阵地;在中组部,他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为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群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在担任党的总书记时,他以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概括出了为全党所接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法……,他光辉的一生始终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前行,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进取精神的榜样。回顾共青60年的坎坷创业史,一代代“垦荒人”正是在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思想引领下,通过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才让这片荒山滩涂变成了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 变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变成了鄱阳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今,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共青城二次创业也正在爬坡过坎。作为一名共青人,只有用好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这个克敌致胜的法宝,不断创新管理、前移服务和激发潜能,全力提升学习思辨能力、综合服务水平和转变工作作风,才能增强自身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打破定势思维、惯性行为;才能鼓起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浩瀚之风,冲破常规套路、市场迷雾,让共青城二次创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是我——一名基层干部的力量源泉。至今,我的故乡四川南充,老一辈们仍清晰的记得那个主政川北两年多的“胡大哥”。已是耄耋之年的上海老志愿垦荒队员,也时常深情回首60年前的金秋---1955年11月,耀邦同志专程来到九仙岭脚下的茅棚里,与他们围坐在一起吃稀饭、拉家常、提社名,并鼓励他们“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在这里建起一个小上海”的激情岁月。1984年12月,已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第二次来到共青城,他和垦荒队员合影时,“我们是棚友、垦友” 的亲切话语,更是永远印在了共青人心中。他以《三国演义》中“刘禅进降表”教导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疾苦,坐着面包车考察了全国大部分贫困山区,睡过随行的木板床,吃过路边三毛钱一碗的米线,甚至边喝粥边接待群众……,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始终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实践中,要赢得群众信任支持,就必须要时刻将群众冷暖铭于心,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于行。当前,就是自觉巩固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践行三严三实、推进三联活动”为平台,带着真情实意,主动深入职工群众家中,从喝一杯水、坐一条凳、交一份心、解一件难,从关心和帮助解决职工群众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细微之处入手,努力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在手拉手联系、心贴心交流、实打实的服务中构建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耀邦同志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是我——一名青年人的人格标杆。耀邦陵园大门上“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的对联,是耀邦同志高尚情操的精准自我写照。他胸怀坦荡,按原则办事,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亲属、家乡从来没有占过他半点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给家里人定下了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两顿粗粮,不许吃补助和细粮的规矩;家乡浏阳县托他的大哥到北京找他批点化肥,他与哥哥闹翻了脸。他一生没有给自己一次特例,没给亲属和家乡人批一张条子,给一点特殊,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榜样。品德修养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洁的品行是我们青年人建功立业的根基。在功利主义时有复苏的当下,处处充斥着物资与诱惑,作为80后的青年一代,以耀邦同志的高尚品德为人生标杆,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慎独慎微,才能不断打牢自己的思想根基,保持住奋发的精神状态,磨砺出高尚的人格品行,才能做一个有信仰、好品德、能干事的共青二次创业垦荒好青年。
“六十年革命生涯功勋卓著,为人民鞠躬尽瘁名垂千古。”耀邦同志一直心系着共青人民,共青人民也永远忘不了耀邦同志。而今,又是一年秋黄时,我将永远精心守护这颗深埋于心的怀念种子,在共青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伴“她”度过每一个金色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