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读胡耀邦改对联

发布时间:2016-04-14 22:41 作者: 浏览:181次

前不久,读刘青松先生的《真话》一书。书里提到的一件事,令我感慨万端。

1983年6月1日,中央召开民主党派会议,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讲话中说出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两句话。散会后,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尚志请示胡耀邦:“能不能把这个对联写进报道中?”“什么对联?”胡耀邦问。“就是‘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胡耀邦笑了笑:“那算什么对联?我不过是总结大家的发言罢了。”由于胡耀邦是即席讲话,为准确起见,李尚志把采访本递给他看。“有个字不对。”胡耀邦边说边用笔将“勿”改为“毋”。李尚志正准备离开,胡耀邦又把他叫了回来:“我还想改两个字。把‘致力’改成‘务期’,你看怎么样?”“不好。”李尚志非常干脆地答道。胡耀邦开玩笑说:“你这个记者这么厉害呀?我讲的顺口溜,我自己要改都不行吗?版权是我的嘛。”“不好就不要改嘛。”李尚志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时其他领导人过来了,爱同记者开玩笑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笑着揪李尚志的耳朵:“你这个记者好大胆,敢与我们的总书记吵嘴,该揪耳朵。”李尚志赶紧说:“不敢,不敢,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党员,向总书记提个建议。”他把刚才争论的内容向其他领导人作了汇报。他们也主张不改为好。胡耀邦哈哈大笑起来:“斗不过你们年轻人。好,就按你的意见办,不改啦。”

对此,我有很多感想。

第一,我佩服李尚志同志的勇气。他面对党的最高领导,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显然不是为了让领导高兴,而是为了领导的正确。平心而论,胡耀邦同志说得也对,自己的作品自己就不能改两个字嘛。何况这两个字也都是一个意思,涉及不到对错,见智见仁,只是哪个更好的问题。但是我也认为李尚志坚持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两个字改了不如不改。其实,什么叫对领导负责,李尚志这样的才是对领导负责。只要是领导说的、领导改的、领导同意的,无论是非,一律举双手赞成,严格来说这是极不负责的表现。

第二,我羡慕那样的民主气氛。一个是普通的记者,一个是党的最高领导,两人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甚至是争论。更重要的是,在场的其他领导同志,竟同意一个记者的意见,而不同意总书记的意见,这样的情况令人喟叹不已。不是谁官大就听谁的,而是谁正确听谁的,一个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从这里可窥出端倪。

第三,我特别敬佩耀邦同志的民主作风。一个党的总书记在争论之后,否定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同意了一个记者的意见。这在耀邦同志看来可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现在的领导同志有几人能够做得到?有错就改,从善如流,这是耀邦同志的一贯作风。我想,如重演这样的事情,有人必问:“总书记的水平还不如你吗?”一些人对上唯恐不周,对下不顾民怨。其一定会说:“当领导的会错吗?干活不随主,是个二百五,李尚志真真的一介书生!”耀邦同志高风亮节,坦荡磊落,民主正派,伟人风范。

事巧,我又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篇文章,他讲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他说,领导干部要讲真话。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听真话是一种智慧。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讲过,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真话,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这实在是福气和造化。总书记还讲,《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总书记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极是。营造一个讲真话的环境十分重要。大家都能讲真话,我们该少走多少弯路啊!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