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胡耀邦关心济南保泉之事

发布时间:2016-10-09 20:47 作者: 浏览:245次




国 庆 长假,趵突泉公园 里 游 人 如织,一睹泉水的 灵 动 和 生机。不过,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趵突泉、黑虎泉等名泉却经 历 了 一 场“生死”考验,一度断流。一场“泉水保卫战”打响:兴建引黄水库、卧虎 山 引 水 工程、关停市区水厂、开展回灌补源……
5日,众多游客在天下第一泉景区内观泉赏景。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王锋 摄
在“老济南”心里先有泉水才有人家
趵突泉喷涌壮观、黑虎泉气势磅礴、珍珠泉珍珠串串、五龙潭清澈如镜……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在很多“老济南”的印象里,有这样一幅画面:居民院落里,随处可见溪流纵横、泉水淙淙,剪子巷、老花墙子街、江家池街一带,在丰水季节,几乎是街街淌水。
61岁的昝先生从祖辈就在芙蓉街居住,他回忆说,小时候芙蓉街等老城区的街道用青石板铺就,走在青石板路上,就能看见泉水丝丝汩汩地从石板缝隙冒出来,是真正的“清泉石上流”,“我家附近有芙蓉泉和太乙泉,小时候从泉眼里舀来直接喝水。夏天,家里人用网兜兜住西瓜浸在泉水中,咬一口甘甜清冽,至今还能记得那个味道。”
不过,令昝先生印象最深的要数泉水旺盛的生命力。“有一年家里老房子施工改造,我记得当时一锄头下去,就有泉水从地下渗出,止不住地往外喷涌。家里人抓紧找来工人师傅,才把这股‘劲头’压下去。”昝先生说,从小就听老人讲“先有泉水才有人家,一定要爱泉”。泉水遇上大旱曾持续18个月停喷
老舍曾说:“假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市区地下水开采量尚小,各泉群喷涌还较为正常。1972年黄河断流,地下供水量需求不断增加,当年6月,趵突泉出现停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增加,济南这“一半的美”开始出现更加严重的停喷危机。
1981年,济南大旱,降水量为384毫米。泉水流量每天5万立方米左右,泉水开采量却在38万立方米左右。1981年3月至1982年9月,趵突泉、黑虎泉持续18个月无泉水涌出。
1981年5月1日,在济南视察的胡耀邦得知名泉断流的消息,指示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泉城风貌。他询问相关负责人:“经过一年努力,能否恢复正常喷涌?”回答是:“无法做到。”“两年行不行?”有人回答:“难以做到。”“三年总算可以了吧!”
“三年恢复泉城风貌”,济南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保泉热潮。
1981年、1982年,山东和济南两次邀请全国专家来济南研究保泉供水问题。对于如何保泉,专家们说法不一。山东省水文局一位研究员表示,保泉说法不一,更多是因为“泉域边界、泉城地下水源”等问题存在分歧。会上,山师大地理系副教授黄春海提出城区、东郊、西郊为各自独立水文地质单元,也就是所谓的“三碗水”理论。会后,结合“三碗水”观点和专家意见,济南市采取了“采外补内”措施,即在东郊、西郊新建水源地,停采城区地下水的几个水厂,但1982—1985年,泉水每年春季依旧断流。从1986年开始,趵突泉停喷时间超过一年。自1986年5月趵突泉停喷,延续到1987年8月26日水位达到26.50米复喷,停喷时间长达15个月。游客赏泉
奔走相告的喜悦“老济南”终生难忘
1989年7月,济南召开灵岩寺会议,再次研讨“保泉供水”,“引黄派”声音占主流。1989年后,济南市召开保泉会议。不少专家认为应该继续上马引黄二期工程。1990年6月2日,城区地下水位降至20.82米的历史最低纪录,保泉依旧迫在眉睫。
“保泉”成为泉城人的心念。而现实却依然残酷,泉水还在不停地停喷。1994年6月,济南地下水位降至历史罕见的23.3米,趵突泉出现停喷。至1997年,趵突泉每年都会出现停喷的情况……
面对严峻的供水和保泉形势,济南于1998年启动引黄保泉二期工程,建设鹊山水库和玉清湖水库。黄河北的鹊山水库1999年底建成蓄水,2000年4月正式供水。2000年底,玉清湖水库建成通水,库容4850万立方米。2001年7月,与之配套的玉清水厂建成供水。
终于,在停喷548天后,2003年趵突泉等泉眼相继复涌。泉水复涌这一天,很多“老济南”奔走相告。今年65岁的张先生还记得那的欣喜和激动:“我从小在黑虎泉边长大,泉是济南的魂。泉水喷涌,济南才真正有了灵气。那种兴奋,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泉水保卫战”已打响35年,在此期间“危机四伏”,但在济南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次次转危为安。自2003年复涌开始,趵突泉连续喷涌13年。近年来,济南开展了泉水直接补给区、泉水重点渗漏带、城市河道水系、城市山体四条保泉生态控制红线的划定等工作,全力守护“济南的魂”。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