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1979年胡耀邦和习仲勋连夜开小会商量何改革大计

发布时间:2016-10-20 21:36 作者: 浏览:308次

凤凰卫视11月1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文革十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对外与国际的差距也是明显拉大,内外交困之际,改革开放的呼声就日渐高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而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则是拉开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当时在安徽主政的万里,在农业方面呢做法呢得到了胡耀邦的鼎立支持,胡耀邦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要吃米找万里,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一向非常重视农业工作,当对内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那对外的开放又该从哪里入手呢?胡耀邦把目光投向了南海之滨。

解说:1979年元旦的钟声刚刚敲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耀邦就来到了广东,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就新总理人选一事向住在在广州的叶剑英交换意见。

李汉平(胡耀邦警卫秘书):然后叶帅说这样吧,耀邦啊,那你在广州休息休息,给我一个时间,我再想它个四五天,后来耀邦同志说那好吧,那我在广州等着你。

解说:闲不住的胡耀邦第二天就带着随行人员去了与香港、澳门毗邻的深圳和珠海,那时的深圳和珠海还只是个海边的一个渔村,然而到渔民家中他发现,几乎每家都有一台电视机,而那时内地却只有少部分家庭才有。

胡德华(胡耀邦之子):那个种菜的就说他说香港那边的菜很贵,他说我们这边种菜除了自己吃,我们能够卖到这个中英街那边,我们能卖一个好价钱,那么我们这个卖了之后呢,咱就有钱了嘛,就能够买这个电视机。

解说:文革十年让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为了寻找乐土,很多大陆居民从深圳非法越境进入香港,即所谓逃港,胡耀邦来到广东时,正值内地民众“逃港”的高峰期,据统计1979年,广东发现偷渡外逃30万人次,逃出人数75817人。

胡德华:到了沙头角人家跟他来汇报,逃港的人呐就是往香港跑的人呐,说特别多,拦都拦不住开枪都跑。

李汉平:当时这跟他们讲说是,说是内地往那逃的你们不要追赶,更不要开枪,他们要跑就让他们跑,他们在那里谋生不了,他们回来咱们欢迎,他说你越拦他越跑。

解说:香港那边究竟是什么样的?对内地民众竟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他把这个疑惑告诉了时任广东省省长的习仲勋。

梁金泉(胡耀邦秘书):他说仲勋同志你能不能到香港的临近的地方看一看,仲勋同志说好啊,可以啊,香港毕竟是我们的地方,他们就找了一个舰船,很小型的舰船,他说我们上去是不行,但是在海边看看没问题。

解说:香港现代化的街道、楼宇川流不息的车流、人群,这一幕幕让站在船上的胡耀邦和习仲勋两人看了很久。

胡德华:说你看看,那边是灯火辉煌,这边是黑糊糊的一片箫条,就是他说你这黑糊糊的,你怎么能够留得住人呢,那人家怎能不跑呢。

解说:胡耀邦看到当时在内地仍然十分珍贵的塑料袋,竟然被当做了垃圾袋,这更是让他感到一水之隔的两地却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回来后胡耀邦和习仲勋连夜开了一个小会。

梁金泉:他说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再耽误下去了,所以他跟仲勋同志他们商量,议论就是说在沿海要搞橱窗,允许民间跟香港做生意。

胡德华:它那边的土地多么贵,我们这边能不能就是把它们的这个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让他们来投资,这样呢大概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解说:1978年习仲勋恢复工作后,被中央任命主持广东省的日常工作,在治理广东的这几年间,关于如何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他也早有和胡耀邦类似的想法。

梁金泉:仲勋同志当时讲一个观点就是如果给我们广东一些自主权的话,几年就可以搞上去了,而耀邦同志当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他曾经还建议仲勋同志说,到北京去,给小平同志汇报一下这个想法。


解说:北京的中南海在邓小平听完习仲勋的报告后,对于建设特区一事讲到,“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支持广东省委领导提出的在深圳等地办特区的建议。1979年7月8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蛇口工业区正式开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特区,次年5月,特区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然而从经济特区诞生之日起,反对之声便此起彼伏,1981年,已经成为总书记的胡耀邦再一次来到深圳,在考察完深圳后,他顺路来到了有着广东四小户之称的顺德,在听取县委书记黎子流的工作汇报时,他突然抛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黎子流(广州市原市长):他说你对香港电视怎么看法?我看他是总书记,我讲了一句实话,我说耀邦书记,到底你想听真的,还是听半真半假的?他说我问你当然是要讲真话啦,我就跟他汇报我说,我对香港电视我不知道,但是认为一开始那么狂热看什么呢?因为它第一,它是彩色电视,第二它是白天黑夜都要播放,另外呢节目比较丰富。

解说:在改革开放之处,大陆电视台节目频道少,播出时间短,信号不稳,在毗邻香港的广东只需要买一根带有放大器的鱼骨架形天线,就可以直接收看香港众多的电视节目,漂亮的服饰,欢快的节目,大胆的新闻,花样繁多的广告,言情片、武打片每天都在更新着,人们通过电视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时间珠三角地区的家家户户房顶都插上了“鱼骨天线”。

黎子流:当时我们的压力很大的,我们的顶头上司地委还来找了我们谈了三个小时。

解说:迫于压力,广东制定紧急措施,强行收缴民众的鱼骨天线,然而旧的白天刚收走,新的天线晚上就又竖起来了。

黎子流:我的感觉啊耀邦书记第一它不是反对社会主义,但是它也不是宣扬社会主义这是第一,第二商业性很重,信息来得很快,第三,没有看到什么黄色的东西,他听完以后,他说你说的对,他讲你说的对呀,我在深圳也看了两个晚上,我看“没有啥”三个字。

解说:胡耀邦说了这话后,黎子流马上向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作了汇报,此后在任仲夷部署广东宣传文化工作时提出,要自觉地排污,不要盲目地排外,对于拆除“鱼骨天线”他只字未提,此后广东收看香港电视节目一事的争议才渐渐平息。

深圳经济特区这个在众多保守人士眼中的“怪胎”也陷入到了是否停办的争论中。

胡德华:很多人都反对,说是除了国旗还是五星红旗,其他都是资本主义的。

李汉平:就是说这个地方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还是修正主义的?

解说:当时深圳为了加速特区建设和吸引投资,开始尝试着将土地租给外商使用,这在那个时代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刊出题为《旧中国租界的由来》,《解放日报》也刊登出《痛哉租地章程》,两篇来势汹汹的文章警示和影射深圳经济特区,即将变成“新租界”。

胡德华:后来我爸说不是这个样子的,说旧社会的租界主权是在帝国主义手上,我们是,我们中国人在租界里是没有主权的,包括他的警察巡捕全是外国人,而我们的特区这个主权是在我们。

解说:1982年2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被召进北京,任仲夷是1980年被胡耀邦任命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他一直以来都旗帜鲜明的支持改革开放,在赴广东上任之前,胡耀邦还曾亲笔题词为其送行,而这一次是他平生第一次因特区之事被召进京。开会当天,会场气氛相当紧张,有人甚至说,广东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三个月就得垮台,更有人说决不能手软,“要杀一批头”。

雷宇(原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还故意问任仲夷是共产党员吗?那你不是故意问吗,一个省委第一书记,能不是共产党员吗,他的意思就是你任仲夷是个共产党员,他像个共产党员吗。

解说:这次会后,胡耀邦等中央领导明确表示,中央给广东的政策不会变,但是要总结经验,更又要贯彻中央的政策。然而就在这次会议结束一个星期后,任仲夷突然接到了胡耀邦打来的电话。

雷宇:说政治局常委认为广东的同志实际上主要是讲任仲夷,思想很不通,有些问题没搞清楚,还很不放心,你再来北京一次。

解说:于是任仲夷因特区一事在短短一个月内第二次来到了北京,后来广东人将这件事称为“二进宫”。这次会议再次批评的广东贯彻中央精神不力,次日心情抑郁的任仲夷被胡耀邦单独找去谈话,胡耀邦表示,任仲夷最好写一份检讨。

张岳琦(任仲夷秘书):仲夷同志说,我们都是按照中央政策做的啊,没有越界啊怎么检讨啊?这个胡耀邦同志摊一摊手说,我都检讨了,你还不可以检讨一下吗?

解说:任仲夷回到住处,连夜起草了一份检讨,这也是他平生唯一一次向中央写检讨,检讨上交后,在邓小平、胡耀邦等人的力保下,他才得以逃过一劫。回广东前任仲夷对胡耀邦说,这次会议有些话不宜向下传达。

张岳琦:胡耀邦就是胡耀邦,他很理解这个什么广东和任仲夷,他说你看哪些要传达你就传达,不需要传达你就不传达,你自己定,所以说呢开完会回来,那些刺耳的话任仲夷都没传。

解说:1983年2月7号,胡耀邦顶着巨大的压力再一次踏上了南下深圳之路,刚到深圳,他就马不停蹄的参观了罗湖商业区,上步工业区,渔民村,小梅沙等地方,短短三年间,这个贫困落后的边陲小镇正在焕发出无限生机。在工作报告会上,面对中央来的总书记,参加会议的深圳官员坐如针毡,会场气氛一度十分紧张,作为全程跟随的记者李通波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胡耀邦在开会时的第一个开场白。

李通波:你们一个一个都是土不拉叽的,土不拉叽的,各个都是中山装,脚上都穿那个塑胶凉鞋,这样怎么行呢,你这个土样子谁敢跟你合资办企业。

解说:会场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胡耀邦随即提出要求,从今天开始,一定要改穿西装皮鞋打领带。

何云华(原新华社深圳支社记者):是你们要转变观念,就是过去因为穿的花花哨哨,讲究打扮是追求什么,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是那么回事。

解说:穿西装的话题所营造的轻松气氛很快就被打破了。

嘉宾:耀邦一听就跳起来了,没想到走一圈在那边,走了一圈他就跳起来走,怎么行呢。

解说:引得胡耀邦大发雷霆的是一位同志汇报关于深圳安装电话的问题,在当时深圳特区的电话只有五位数,最多只能装3000部电话,然而随着大量的外商进入,申请的人数已经上万,深圳提出自己引进外资,买设备来增加装机量,然而这一提案却被邮电部否决了。

嘉宾:说这个出卖了主权,泄露了国家的机密,不行,电话的东西怎么能随便让外商来搞呢,不行,不行。

解说:在得知邮电部的官老爷做法后,胡耀邦更生气了。

嘉宾:你就指着那个中办的一个副主任叫周杰,老周,你马上打个电话,去邮电部,问他为什么不行,我出钱你来管理,为什么不行呢?胡耀邦随即讲了林冲带兵投奔梁山,却被王伦拒之门外的故事。

嘉宾:我们的邮电部就是王伦,人家来投资,给你搞设备,搞好设备交给你管,你为什么不接受呢?一切都是守旧,没有一种开拓的精神,你想人讲多少次都接受不了,混饭吃,对这些人一定要撤职,要罢官,不要他来当我们的绊脚石。

解说:说到激动之处,胡耀邦站起来开始踱步,并且开始大口吸烟,随后他讲了四句话,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创新,胡耀邦肯定了深圳特区三年的建设成就,并且希望特区建设者要大胆创新,大胆改革,不要有负担,此后关于是否停办特区的争论才渐渐平息,直到邓小平于1984年来到深圳,此事才正式画上了一个句号。

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一席东欧国家也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中国应该走哪条道路,这个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1983年在出席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胡耀邦曾提出衡量改革对或不对的重要标志,其中一点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和幸福。

王仲方(原中国法学会会长):他日常讲的最多的最关心的,是让老百姓生活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他处处下去就了解老百姓生活过得怎么样。

解说:为了了解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生产情况,胡耀邦常常到全国各地去实地调查,近距离与民众接触,胡耀邦还主张不要总在大城市发达地区转来转去,更要到偏远穷困的地区看一看,由于常常去山区考察,他早已习惯长途奔波风餐露宿,有一次在贵州和广西调研时,到了夜里12点钟还未到达,只得在沿路偏僻的县城里休息。

张宏遵(原《工人日报》总编辑):就赶到贵州跟广西交界的一个叫望谟的这么一个小县城,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又偏僻又很穷,县里什么也没有,招待所也很简陋,他们招待所也没去,然后就在个县委书记的办公室,这个书记有一张薄板,木板床,上面有个被子,好,这就总书记在上面睡着,然后所有的工作人员就在那个木板钉那个长椅子上,那个80年代是很穷的,很简陋的,就在个椅子上躺了半宿。

解说:第二天天一亮马上又接着赶路,到了正午,途径地的地方政府提出为一行人安排午餐,被胡耀邦婉言谢绝了。

张宏遵:就跑到一个路边店,三毛钱一碗那个米线,是的,进院吃了,吃完以后周围老百姓一看,总书记到这来,坐在个店里头吃米线,就大家看热闹围了很多人,这耀邦把米线吃完了,站起来一看那么多老百姓,跟大家挥挥手鞠个躬上车走了。

解说:在农村调研时,胡耀邦常常要求秘书和当地官员不准组织欢迎队伍,不准用警车开道,最大限度减少对民众的影响。

梁金泉:到云南,他在车上还很高兴,没有看见警车开道,他说这不错,过了一会儿一看没有同向的车,也没有来的车,他说这个不对啊,这什么个情况啊?

解说:胡耀邦突然要求停车,说希望到村里去看一看。

梁金泉:这一停坏了,露馅了,怎么回事呢?他把这个车,警车就又往前提了,让你看不见,但是我在前头也等于开了道了,然后他说这个就,这样不好,不要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他们去农田干活,这公路上我们一走,耽误多少事啊。

解说:在农村考察的时候,有时早上其他人还没有起床,胡耀邦就已经跑到田间地头去跟农民聊天了。

资料:你搞个个体户,你为什么就不搞多种经营呢?

张宏遵:他老说这个告诉身边的人,你们不要给我帮倒忙,你们前呼后拥的干什么呀?他就轻车简从,唯恐自己脱离群众,唯恐自己用这种好像高高在上大官的这种风气,让老百姓接触不到见不着你。

解说:胡耀邦希望可以走遍中国所有县市地区,他一生共走访了1703个县,只剩下十个地区和两个自治州就走遍了整个中国。

梁金泉:1989年的时候我去云南,走之前我去看他,看到他头发也白了很多,这个面庞是显得疲惫,我们就建议他注意身体,他对我说他说,我还再想去云南看看,他说我还有三个地州没有走到,我想去再走一走。

解说:然而这次谈话20天后胡耀邦就悄然离世,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曾有人质疑胡耀邦调研一天一个地方,乃是走马观花,然而却鲜有人如他这般离民众如此之近。

张宏遵:他我就觉得他心中所谓的民众情结,他是一种很自然的,真情的一种流露,他总是讲我们不要对不起人民,我们一定要对得起人民,哪个政策一定要替人民着想,这个对于他来说他是一种在他的深入他的灵魂里头,就是他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他的道德体系。

陈晓楠:在指导地方工作的时候,胡耀邦常常会因地制宜的提出一些颇具创新性的方法,比如说在甘肃,极度缺水的地区调研的时候,他就提出不要一味抓粮食,要有“反弹琵琶”的思维,要先抓环境治理种树种草,进而再发展牛、马、驴、骡、羊等等牲畜,而在视察赣南的时候,胡耀邦就发现,其地理条件非常独特,建议当地发展橙子的产业,如今赣南脐橙已经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在海南调研的时候,他又建议海南应该发展冬季旅游,那么现在海南已经成了国人冬季出游的热门地,胡耀邦对于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也是颇有预见性,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人们还并没有太多的环保意识的时候,胡耀邦就曾经提出过,北京要注重防治大气、水质还有垃圾污染的问题,他还曾经提出过,北京等等大城市呢要控制人口,合理的规划产业的布局,要注重发展郊区卫星城,甚至可以辐射到周边的保定、廊坊、承德等城市,胡耀邦30多年前的观点放到现在来看也并不过时,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见。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