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钱江:胡耀邦忆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到陕北(下)

发布时间:2023-10-13 16:32 作者:钱江 浏览:467次

接上篇:胡耀邦怎样踏上万里长征路 

1935年3月遵义城下让马给伤员,使步履维艰的胡耀邦直接面临死亡的威胁。胡耀邦的伤口很快感染恶化,引发了高烧。(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82-183页)

1933年9月27日在江西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报第5版,全文刊登胡耀邦的文章巜共产青年团领导之下的苏区共产儿童团三个月来的活跃情形》,在版面下方左侧,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署名:耀邦  这个版面上除中间一块文字外,都是胡耀邦的文章。

在上篇中,此处误写为巜儿童阶段的教育和日常生活》,读者刘先生来言指出:这其实是全文第四部分。在这里谨向他表示感谢!

正文:

1.表哥杨勇在危难中救了胡耀邦

这时。在土城战斗中腮部负伤的红三军团4师10团政委杨勇,跟随军团休养团到了遵义。3月初的一天,渐渐恢复的杨勇骑在马上,突然听到路边传来微弱的呼唤:“是世俊哥吗?世俊哥快过来呀。”

杨勇听来耳熟,红军中知道杨勇名字的不少,知道他原名杨世俊的就不多了。杨勇循声望去,发现一个红军战士正躺在路边,向他轻轻招手。

走近一看,杨勇发现躺在地上的正是胡耀邦。他连忙上前,抓住了胡耀邦的手。当了红军以后,杨勇没有见过表弟,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细说了。

 胡耀邦告诉表哥,开始长征,他在军委二纵队中央工作团当党总支书记,一路来到贵州的10多天前,他负伤后又染上了疟疾(其实是伤口感染),发起高烧,身体虚弱得走不动路。

这时的胡耀邦,由战士用担架抬着他行军。长途征战,身体羸弱的战士把胡耀邦抬到这里,也是精疲力尽,悄声议论不知胡耀邦还能不能活下来?要是不能活过来就可能放弃。

躺在路边的胡耀邦恍惚间听到好像是杨勇的声音,用尽力气喊了起来。

 胡耀邦对杨勇说:“世俊哥,我怕是不行了,等不到革命胜利了。”

 杨勇鼓励表弟:“不要这么说,你要有信心,一定要坚持下去。”他对胡耀邦说:“还有我呢。只要有我在,就不能让你倒下去,我们要一起坚持到胜利。”

 杨勇命令身边的战士抬起胡耀邦继续行军。杨勇的照料使胡耀邦度过一劫,身体慢慢恢复了。后来到了陕北,胡耀邦对杨勇说:“要不是你,我可能到不了陕北。”

 杨勇对胡耀邦说:“这不能说是我的功劳,是马克思不答应。党还需要你为革命多做工作哩。”(《党史天地》杂志,1999年3期,田凤芹文)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42岁的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胡耀邦和表哥杨勇在陕北。

对遵义城外的负伤,他的夫人李昭很早就听胡耀邦说起过,他们都认为弹片从此留在了他的身体里。1989年4月胡耀邦去世后火化,李昭曾想到要在骨灰中找一找弹片,因当时诸事繁多一时错过了机会。胡耀邦逝世10周年的时候,李昭与本文作者讲起这件事,一时间感慨万千,说这小弹片随着胡耀邦走了。(1999年12月18日在北京访问李昭的记录)

朱斐(左1)和本文作者2011年看望李昭      

胡耀邦身体复原以后,编入总政民运部,主要从事征兵征粮。这是红军长征入川以后的大事——无粮则大军不能行动,无兵使红军难以进行较大的战斗。

 这时的胡耀邦身体瘦弱,对于一路上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当时并没有多少注意。比如走过的大渡河铁索桥,他几乎没有印象,只觉得自己是在行军队列中快步走过的。晚年,担任了总书记的胡耀邦再走长征路,特意于1985年9月来到了泸定县大渡河桥头。他在涛声一片的桥头伫立,感慨万千,走进河边的红军纪念馆挥笔写下一副对联:“飞身可夺天险,健步定攀高峰。”从此成为泸定桥名联。(可参见本文作者“胡耀邦重走长征路来到泸定铁索桥”的记述)

入川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胡耀邦曾在征粮中大有收获,使身边一些红军战友免除了一时的饥饿之苦。胡耀邦曾向他的抗大战友余建亭回忆,进入川西北少数民族区,当地百姓不了解红军,坚壁清野,把粮食藏了个严严实实,而红军已经粮尽,不筹粮就行动不了。

胡耀邦找到了一位头人,语言不通,更主要的是人家不想透露什么。胡耀邦好言相告,一无所获,但是两人之间的敌意渐渐消除。

胡耀邦心生一计,陪着头人上山去走走。来到了山上,胡耀邦就发觉头人的神情不太对头,他也佯装不知,只顾陪着头人转悠。终于,胡耀邦发现疏于心计的头人把眼光盯在了某一个地方。

他送头人回家以后,马上招呼红军战士一起上山,指点他们将一处虚土扒开。结果在那里发现了大批粮食!这批粮食究竟有多少?胡耀邦没有向余建亭细说,但可以肯定为数不少,后来不止一次与别的战友说起(2000年2月29日在北京访问余建亭的记录。余建亭先后在延安抗大、中央军委组织部和胡耀邦共事,他向本文作者详尽回忆了胡耀邦)

 中央红军过草地前夕,在总政治部民运组的胡耀邦又回了三军团,到张爱萍任政委的红13团任党总支书记。他们一起走过了草地。

 当年的草地布满沼泽,天气变化无常,红军缺吃少喝。有一天,总政巡视员冯文彬来到13团。他的马驮了一小袋牛肉干。彭雪枫、张爱萍,还有胡耀邦上前打他的“土豪”,美美饱餐一顿。胡耀邦后来和张爱萍谈起这件事,说那次他吃多了牛肉干,肚子胀得厉害。

 过草地之前,胡耀邦筹粮的时候遇到了老战友、已在红一师政治部的赖大超。赖大超也奉命筹粮,成效却不大,自己都吃不饱,因饥饿没有一点精神了。胡耀邦把赖大超拉到自己的营地,去见少共中央老战友张爱萍,还拿出自己找到的麦饼和蜂蜜请赖大超吃,甚至还让他带走了一些。这个情景,赖大超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赖大超《怀念我诚挚的战友》,见《怀念耀邦(第二集)》,香港凌天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7页)

红军到达草地边缘过墨曲河时,张爱萍用自己的马把胡耀邦和小通讯员们一批批驮出草地。胡耀邦的乐观仍然感染着他的战友。过草地的时候,他曾幽默地说,草地景色美不胜收,草地里的月亮也比草地外的月亮大,不好好欣赏欣赏,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啦!(张爱萍《深切怀念胡耀邦》,见《炎黄春秋》1999年4期)

过了草地以后,胡耀邦爬过了几座雪山,其中包括夹金山和梦笔山。以后人眼光来看,夹金山和梦笔山都不高,时当夏季,气温没有降到最低点。但是经过将近一年的长途跋涉,一路跋涉作战,居无定所,红军战士的体质非常虚弱,过草地雪山非常艰难。

 胡耀邦咬紧牙关翻过了雪山,红军战士过雪山时付出的牺牲使他的心情非常沉重。这时不仅是风寒刺人,更主要的在于奋斗的前景也像雪山那样茫然无边。

 将近30年过去,胡耀邦在60年代到湘潭地委担任第一书记时曾对此回忆说:“我有一个朋友,站在雪山顶上,见到四周一片大雪,觉得前途渺茫,怎么办?偷偷自杀了!这是1935年的事,到现在27年了,这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其实,走过梦笔山顶,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下山再走7天,过了腊子口就胜利地进入陕甘宁根据地了。”

 对这段雪山草地经历,美国记者、历史学家索尔兹伯里采访胡耀邦时详细询问。根据采访记录,胡耀邦对长征中印象最深的是患病、负伤,还有就是过草地、爬雪山,长征中的战斗情景,胡耀邦没有提及。

 过了腊子口,胡耀邦在长征最后一段路上做收容掉队人员的工作,他收容的红军战士中包括新中国授衔上将杨至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1月,中共中央决定,重新组织共青团中央局(当时还称“少共中央局”),做出如下任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

书记:(何)凯丰

副书记:冯文彬

成员:凯丰、冯文彬、关向应、博古、陈昌浩、陆定一、应儒程、黄林义、刘英、胡耀邦、王生平、陈士法、潘志明、高朗山、李瑞山

秘书长:胡耀邦

 张闻天夫人刘英向笔者回忆,到陕北以后,“少共”的名称渐渐用得少了,“共青团”或“青年团”的名称逐渐为人们接受。在陕北新成立的共青团中央局干部中,刘英任组织部长,胡耀邦任副部长(一说任宣传部长)。(2000年7月9日在北京访问刘英的记录)(对此时新的少共中央局成员中胡耀邦的任职有不同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来到陕北团中央机关(初时在保安县)的胡耀邦有了自己一间兼作办公室的小屋。皓月当空,胡耀邦和赖大超有时同眠一室,唱《国际歌》、《武装上前线》、《渔光曲》,一起怀念远在湘赣的亲人。他们还一起谈论过,什么时候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他们谈得最多的,则是工作和奋斗,那时他们都坚信,由于年轻,他们将能够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赖大超《怀念我诚挚的战友》,见《怀念耀邦(第二集)》,香港凌天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2页)

担任团中央新职的胡耀邦有了第一个警卫员李柱。

(本章完)

2023年10月14日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1031182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