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胡耀邦的青年朋友圈
2015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952年,37岁的胡耀邦接任团中央书记,这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共青团领军人物和年轻人之间,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1982年12月30日,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万里(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 贺延光/摄
见面一律称同志
1952年6月,主政川北的胡耀邦接到中央电令,要他“务于7月底抵京”。胡耀邦很兴奋,说:“这下可以大搞建设了,可以盖大楼了。”后来的实际任命令胡耀邦感到意外,他被安排到团中央工作。
胡耀邦女儿李恒(原名李满妹)回忆,“不高兴归不高兴,组织观念一向很强的父亲想了一夜,第二天就到团中央去了。”
曾经在团中央给胡耀邦做过机要秘书的高勇回忆,第一次见到胡耀邦时,发现这位心中“了不起的英雄”跟想象中的不大一样,并没有高大魁梧,更没有英雄的架子。
当时团中央没有礼堂,晚饭后人群陆续聚集在工字楼前的院子里,胡耀邦就站在水池边上。 “留着平头,个子较矮,稍瘦,长得很秀气,显得很精神,完全是一个小青年的模样”。
胡耀邦提高嗓门,打着手势,说:“如果同志们发现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有什么缺点错误,要大胆地提出批评,也可以直接向中央反映,也就是提意见!告状啰!”
胡耀邦的讲话,博得了一片掌声。
他还立下一条规矩:不准称呼官衔,见面一律叫同志。
在胡耀邦任职团中央的十余年里,书记处的书记、机关干部、秘书、工勤人员以及食堂的大师傅、传达室的老头儿,都叫他:耀邦同志。
1959年12月,北京市青年为访华的苏联青年代表团举行联欢活动,胡耀邦翩翩起舞。胡光珏/摄
1984年9月30日,首都体育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发表讲话,并向1.8万名与会者致意。当天,北京市青年举行大会,热烈欢迎访问中国的3000名日本青年代表。 贺延光/摄
班级的第39个人
胡耀邦有时走出门外主动跟青年交朋友。1955年,胡耀邦出差到广东,在火车上,他走进一节坐着很多大学生的车厢,和学生们聊上了,一聊就是一个多钟头。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前来交谈的人是团中央书记。
在年轻人中间,胡耀邦的魅力显而易见。秘书高勇透露了一个细节:“严格地讲,耀邦的口才不是很好。因为他有点口吃。”
但往往人们会忽略或者发现不了胡耀邦可能会有的小尴尬。“耀邦感染力极强,擅长抓住青年的典型语言。”高勇说。
当时,团中央有一个“六级办支部”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身为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头办起了团支部。他选定了北京大学中文系59级一班团支部作为他的联系点。
有一年的正月初二,胡耀邦请这个班团支部的学生到他家里做客。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极其短缺,直到20多年后那些学生还记得,在耀邦同志家吃的是烤兔肉和烤花生。
1964年,胡耀邦已到陕西工作,但还是想办法见一见即将毕业的这个班的同学。消息传出来后,不仅这个班,整个北大中文系,班班都要求见胡耀邦。最后,学校决定这个年级的各班都可以派代表,去团中央机关参加接见。
学生们一到团中央机关,胡耀邦很快被团团围住。临别时,年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校徽别在胡耀邦胸前,送给他留念。
胡耀邦微笑着问:“你们班现在多少人?”学生们回答:“38个人。”
胡耀邦高兴地说:“现在是39个了。”
有一次,胡耀邦见到一个与他相处多年、后来因为多种原因心情不大好的部下,他跟对方说:“听说你感到有些孤独是不是?这大概是因为你接触的人大都是一些老人。你应该多接触年轻人,同青年交朋友,这就不会觉得孤独了。”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经济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大潮汹涌有声。胡耀邦提出,“青年团的一切任务,都应当围绕国家建设的任务展开”。
胡耀邦认为,垦荒事业正是青年的用武之地。他提出动员一部分城市未就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事业。
垦荒队员开往北大荒后的第二年夏天,胡耀邦风尘仆仆地赶到黑龙江萝北县,去探望垦荒队员。他和队员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在茅草房里和大伙儿一起喝稀粥,吃黑泥豆。黑泥豆小得筷子夹不住,胡耀邦干脆用手抓着吃。
他鼓励那些年轻人说:“你们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比茅草房高级得多得多的房子,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要住高楼大厦,走宽阔的马路,也有电灯、电话、汽车。一句话,把这里建设得富足。”
垦荒队员杨华后来感慨,他在北大荒扎根40年,前后多次与胡耀邦有过接触和书信,这使他在北大荒极其艰苦条件下创业的决心从未动摇。
从1955年到1956年9月,一年里,全国有近20万名青年参加了垦荒事业。“垦荒”几乎成为那个年代部分青年的共同记忆。
数十年后,电影拍摄剧组为了再现当年北大荒、江西鄱阳湖畔垦荒的场景,专程去那些地方取景。但到了当地,他们完全找不到可以还原那种荒凉之感的沼泽地,目力所及的是整片的农田和大型农业机械。
胡耀邦去世后长眠于江西共青城,而那片土地也是垦荒队员开发出来的。数年前,共青城已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就像胡耀邦对垦荒队员期许的那样,“住高楼大厦,走宽阔的马路”。
1961年4月3日,胡耀邦欢送古巴青年代表团的客人。 洪克/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