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与时俱进重全局、求真务实办报刊
—学习胡耀邦报刊编辑思想
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写道:“……他时常活跃在报纸这块重要的舆论阵地。父亲也算得上是半个办报人了。”胡耀邦丰富的报刊编辑实践活动,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编辑思想。
一、丰富的报刊编辑实践活动
1915 年,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十五岁时他便离开家乡,投身革命。 1931 年至 1932 年,胡耀邦在湘赣省苏区负责少儿工作,他的编辑实践便从这里开始了。在这里,他创办了四开页半月一期的《共产主义儿童报》,承担组稿、编写、油印、发行等工作。这份小报起到了对苏区少儿进行政治教育、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作用。
1933 年胡耀邦来到中央苏区驻地瑞金,兼任儿童局机关刊物《时刻准备着》的主编。这份刊物
1937 年胡耀邦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 简称抗大 ) 学习,毕业后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同年 10 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胡耀邦创办了抗大校刊《思想战线》,并刊发了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思想战线》第 3 期改名《抗大》,并根据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的需要,先后出版了《我们的伟大事业》《生产导报》《检查工作特刊》等不少专刊。毛泽东不仅为《抗大》校刊书写了刊头,还多次为专刊题词。
1946 年,胡耀邦任晋察冀野战军团第四纵队政委,同年底,他指导创办了铅印的《前卫报》,并为其题写报头。 1947 年,他调到晋察冀野战军团第二纵队,继续指导《前线报》。 1948 年,又调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 ( 少西改名为第十八兵团 ) 政治部主任,在那里他又创办了《人民子弟兵》。这些报刊对加强军队的领导,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49 年末,胡耀邦被任命为川北书记,在准备赴川北以前,他就着手《川北日报》的筹办工作。
从 1952 年到“文革”爆发前,胡耀邦主持团中央工作,在这期间他十分重视青年报刊工作,对团报—《中国青年报》和团刊—《中国青年》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在他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成为引导、教育青年,发行量不断扩大,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1977 年,胡耀邦调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于
在他的指导下,《理论动态》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特别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富有特色的报刊编辑思想
( 一 ) 认识跟着形势变,,坚决不要“炒冷饭”
胡耀邦认为报刊的内容要结合实际,跟上时代的潮流,千万不能“炒冷饭”,一直在老问题上打转。在谈《中国青年报》的宣传工作时他讲过:“我们必须善于认清大局。认识跟着形势变。条件变了,还是不适当地在老问题上兜圈子就不对了。” [1]
他要求《中国青年》的编辑们要抓“时代的思潮”,他说:“刊物一定要结合当前政治生活、群众生活中的大事,以马列主义理论来改造青年的思想。青年最关心的是世界往何处去,中国往何处去,自己往何处去。因此我们杂志的主要任务,就是应配合国内外大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 [2] 胡耀邦要求每期刊物都要有两三篇非常切合当前广大青年在政治生活中的问题的文章,他将这些文章比作工业中的一百五十六项,没有这些文章,就压不住,杂志的分量就显得轻飘。
创办《理论动态》之初,他就告诫编辑们不要“炒冷饭”,搞一般化的东西。要针对当前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解释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又提出了《理论动态》的重点转移问题,他要求《理论动态》要“扬帆远征”,将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思想僵化、停滞不前是报刊编辑的大忌。对于报刊有时不能及时跟上、抓住时代潮流,胡耀邦也会给予提醒甚至批评。比如在为《理论动态》写的一条批语上他说:“为什么我们往往留意老题目呢 ? 这可能有多种原因。接触实际不够,或者不敢接触许多实际问题,或者没有想许多没有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都可能是原因。当然也还有个思想上的习惯势力原因。”
胡耀邦将报刊内容贫乏、脱离实际的原因归结为“三个少”: (1) 经验少、办法少、当家少;( 2 )接触群众实际少;( 3 )概括问题、开动脑子机器少。他认为,正是因为这“三个少”,报刊就老是跟不上形势,老在一些老掉牙的尽人皆知的概念上兜圈子。因此,他鼓励编辑们要努力开动脑筋,大胆接触实际,善于思考前沿问题,努力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强调编辑要成为带动时代前进的引领者。
( 二 ) 做好读者定位,一切为了读者
编辑活动的最终归宿是读者,读者是编辑工作的对象。做好读者定位,树立读者意识,不仅能增强读者对报刊的认同感,还有利于增强报刊内容的传播效果。在胡耀邦的报刊编辑实践活动中,他非常重视密切同读者的联系,强调报刊要从读者水平出发,学会用读者的语言,来表达读者的思想活动,满足读者的需要。这一思想贯穿于他一生的编辑活动中:注意考虑读者对象的年龄。胡耀邦早年办《共产主义儿童报》和《时刻准备着》这两份儿童报纸时,常以儿歌、小诗等儿童喜爱的形式撰写文章,比如《时刻准备着》创刊号上他撰写的小诗:“你们是贫苦工农的子弟妹,我们是从小做工的苦姐哥,我们都是皮安尼儿 ( 儿童团员 ) ,我们要时刻准备着 ; 喂,你吹打打嘀嘀的号,来,我们齐唱啦啦啦的歌,先努力把这些怪物打掉,再手携手儿向苏维埃乐园走 ! 大家准备好了吗 ? 时刻准备着 ! ”其中,“子弟妹”、“苦姐哥”、“打打嘀嘀的号”、“啦啦啦的歌”、“怪物”、“乐园”等词是多么贴近儿童世界的语言啊 ! 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了刊物与儿童之间的距离。
注意考虑读者对象的文化水平。胡耀邦指导战时办报,就充分考虑到战士们的文化水平。在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时,《前卫报》有一段时间模仿大报,发社论较多,胡耀邦看到后,就告诉编辑们,社论这种形式比较严肃,战士们的水平不高,对社论接受起来有难度,以后社论要少写,可以改用连队讲话材料写,文字要通俗、活泼,让连队干部拿起来就能读,战士们一听就懂。
注意考虑读者对象的阅读习惯。他给《理论动态》的编辑们开会,就要求发表的文章篇幅要短,尽量在两千字左右,两页,特别情况下,可以搞三四页,四千字以内,无论如何不要超过四千字,他说根据他的经验,本来内容很好的文章,篇幅一长,领导同志没有时间看,反而没兴趣。他要求文章的题目、词句、文章,都要精炼。
注重刊发读者来稿。胡耀邦任团中央书记时,指示报刊要多发表青年中的来稿,特别是一些先进人物的稿件,培养造就青年作者。
( 三 ) 用先进人物教育、激励读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胡耀邦十分重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对人民群众的巨大影响,他曾经提出“同先进比差距,拜先进作老师”的精神口号。在胡耀邦的报刊编辑实践活动中,他一直强调报刊要多刊登先进人物、模范代表,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去教育、激励读者。
早年办儿童刊物时,他就注意为儿童树立榜样,《时刻准备着》开设了“模范的皮安尼儿”栏目,主要表扬好人好事,集中宣传模范儿童团员的英雄事迹。第 3 期刊登了题为《苏流民》的诗和配画,诗的内容是:“小同志苏流民,做了一件大事情,监视地主的行动,查出三罐白花银,大家学他的样,做个拥护苏维埃的小尖兵。”第 9 期刊登了中央儿童局表彰拖回两支短枪的英雄少儿叶开基的信。这些先进典型的树立在苏区儿童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鼓励苏区儿童参加生产活动,支持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到川北之后,胡耀邦仍然注意发现、培养和表彰群众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组织报纸大力宣传他们。
从 1954 年 10 月开始,在胡耀邦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场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好评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活动。胡耀邦指出要搞好这场活动,最主要的是抓先进思想,树立标兵,他说:“英雄出于平凡。要注意大量的正在埋头苦干的平凡的人物。这种人物,各个行业都有。”当时《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均以大量篇幅宣传介绍一些先进人物,像郝建秀、吴运铎、向秀丽等通过这样的宣传才为广大青年所熟悉,他们的思想和事迹也激励着青年的学习和进步。
( 四 ) 求真务实,注重报刊质量
不管是少年时代办儿童刊物,还是在抗大办校报,胡耀邦一力承担审稿、排版、印刷,甚至发行的任务,他注重调查,联系实际,养成了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即使后来他并不亲自参与报刊编辑工作,也常常抽出时间对报刊进行认真的指导。当时《川北日报》的编辑余继滨回忆:“他不管工作再忙,每天都要审查报纸大样,用红笔在上面批注很多意见,有改正政策提法上错误的,有指出编排文法错误的,有改正错别字的。报纸印出来他还要阅读一遍。” [3]
质量是报刊的生命。胡耀邦对报刊质量要求很严格,甚至连印刷质量都不放过。 1950 年 10 月,时任川北地区书记的胡耀邦给《川北日报》十位编辑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针对报纸质量,提出了印刷、字体、排版等共七个方面的问题。如此关怀报刊质量问题,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
胡耀邦重视报刊质量,还体现在他对内容真实性的要求上。胡耀邦在第四纵队时,经常去和《前卫报》的编辑们聊天,嘱咐大家一定要讲真话,绝不做“客里空”。他说:“党的报纸,军队的报纸,关系着党和军队的形象,绝不能说假话,吹牛皮。那样一搞报纸就会威信扫地,再没有人相信你了。”“报纸一年到头出版,九十九期都说真话,有一期讲了点假话行不行呢 ? 我说不行 ! 那也是不允许的。一次假话就会使报纸受到严重损害。” [4]
他在给张永青等人写的信中,在谈到“树立榜样”时写道:“……我们的报纸与刊物,同时就应该拒绝刊登那些随便臆造、全属空话的通讯、小说、唱词、新诗等作品,以保持我们创作上的严肃性。” [5]
三、编辑人学习的楷模
1959 年 6 月,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新任总编辑吴冷西谈话中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6] 胡耀邦就是“政治家办报”的典范,他重大局、讲责任,旗帜鲜明、善抓重点。他所创办或指导过的报刊都能够密切配合党的工作重点,对党的宣传工作起到积极作用,都能够紧紧抓住时代潮流,对人民群众的思想精神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具有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的他也深深懂得报纸的巨大影响力。他曾说:“没有哪一件工作比得上报纸,为干部为广大人民服务得如此之广,如此之及时,如此之深刻,如此之完备。”因而他高度重视报刊工作,早年身体力行,亲自办报办刊。后来他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馀,依然无微不至地关怀报刊工作,给予报刊切实的指导。这为今天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领导者、奋斗在出版工作第一线的报刊编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胡耀邦还注意保护编辑人的积极性。 1962 年工人日报社所属的工人出版社将出版关于革命先烈刘志丹光辉事迹的一部报告文学著作。为向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青年》选登了其中一章《星星之火》,然而同年夏在北戴河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上,康生诬陷这部作品为“习仲勋反党集团”的一大“阴谋”,事情牵连到《中国青年》,胡耀邦立即派人到北戴河说明情况,并向中央写报告,主动承担责任,《中国青年》的编辑才得以幸免。 [7]
胡耀邦爱护、保护编辑人的做法至今仍为人称道,同时也为今天的报刊工作中如何激发编辑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今天,出版界商业化氛围日益浓厚,某些报刊为了扩大发行量,不惜违背办刊 ( 报 ) 宗旨,刊登失真的报道和低俗的内容,不但降低了报格刊格,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更加对舆论导向产生了不良影响。编辑人在报刊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著名编辑家徐柏容曾经说过:“人高则期刊亦高,人俗则期刊亦俗。” [8] 因此重温胡耀邦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学习胡耀邦那与时俱进的魄力、读者第一的意识、求真务实的作风、质量至上的理念,也许能够从中找到报刊编辑工作扬帆远航新的动力和起点。
[1]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 《中国报刊广播文集》 , 北京 : 广播出版社 , 1980 年版 , 第 158~162 页。
[2] 沈宝祥 :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北京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2008 年版 , 第 35 页。
[3] 政协四川省南充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 《南充市文史资料》 ( 第 2 辑 ), 《胡耀邦与川北区工作回忆》 ,1994 年 12 月版 , 第 120 、 121 页。
[4] 张黎群、张定、严如平、唐非、李公天主编 : 《胡耀邦传》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 2005 年版 , 第 268 页。
[5] 张黎群、张定、严如平、唐非、李公天主编 : 《胡耀邦传》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 2005 年版 , 第 155 页。
[6] 毛泽东 :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 1983 年版 , 第 215~216 页。
[7] 丁磐石 : 《〈中国青年〉的导师》 , 《中国青年》 , 1989(6) 。
[8] 徐柏容 : 《期刊编辑学概论》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1 年版 , 第 19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