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吕子荣:于无声处听惊雷

——浅析强晓初老《谒胡耀邦墓》
发布时间:2015-11-02 20:31 作者:吕子荣 浏览:124次
原吉林省委书记,中央纪委书记,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强晓初老,发表于吉林《长白山诗词》1995年第四期的一首《谒胡耀邦墓》七言绝句,我曾多次拜读。每次拜读,都似于无声处之惊雷,让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原诗是:
夹道杜鹃如火红,山岗矗立石雕崇。
遗容栩栩欲言语,听是无声心亦通。
首先说明一点的是,胡耀邦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委员会主席,是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组织和推动者。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诗篇开句夹道杜鹃如火红,作者把他及全中国人民对一代伟人胡耀邦同志的景仰,托以美丽且富有生命力的漫山鲜红的杜鹃花,深情地表达了出来。用鲜红的杜鹃花礼赞伟人,可以说意境优美,恰到好处。草木有情,何况人乎!同时开句还有意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出作者及中国人民对胡耀邦同志的切切思念之情,更含有一种声声杜宇唤英华的意象。
承句山岗矗立石雕崇之石雕,是作者崇敬而去拜谒的主要对象。此句看似普通,其实其中蕴含一种强大的气势,那就是山需仰视看英雄。胡耀邦同志的雕像,矗立在高高的山岗之上,岂止令前来拜谒的人和夹道的杜鹃花崇敬,整座山岗不也需仰视吗!承句之中的字,立刻给人以峨峨兮若泰山之感,将脚踏中华大地,头顶祖国蓝天胡耀邦同志的伟大形象和崇高风范刻画出来。整句手笔干练,通俗易懂,且开承连贯,不留斧痕。
仰视胡耀邦同志的雕像,作者若有所思,突然笔锋一转,写道:遗容栩栩欲言语。本是用石雕刻得遗容,何来栩栩呢?一是石雕刻得生动,二是作者寓于其生命。日落云移,耀邦同志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依然活在作者和全中国人民的心中,而耀邦同志对拜谒他的老部下欲言语,倍有亲切之感。欲言语什么呢?是未尽的事业?是国家的命运?还是老部下久别的情感?虽然只字无言,但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合句听是无声心亦通之无声,而此时却胜于有声之惊雷,令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从欲言语心亦通,还可以看出,作者与耀邦同志,生前即是上下级领导关系,也是知音关系。这种知音关系,不是小我的,而是大我的,甚至还可以说是无我的。是什么使他们之间心亦通呢?湖南省著名诗人王巨农先生在一首缅怀胡耀邦同志的诗中写道:如斯公仆同凭吊,不抱丹忱莫错来。”“心亦通,我们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解:如斯公仆,共抱丹忱!听是无声心亦通,更让读者对胡耀邦同志和作者同生敬慕、景仰之情。
强老之《谒胡耀邦墓》,充沛的情感,奇伟的风格,而不失大家手笔。几番拜读后,多有感慨,诗云:
胡公风范仰巍巍,不逝音容共日辉。
火热丹忱陪后世,冰清气节润寒梅。
锵锵玉震心尘落,灼灼花红春意回。
莫道相逢无一语,无声之处有沉雷。
——
发表于山西太原《唐风新韵》,荣获中华诗词论坛、长白山诗词编辑部《诗词曲赋联作品赏析大赛》优秀奖。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