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江 龙:纪念胡耀邦同志

发布时间:2015-11-02 20:33 作者:江 龙 浏览:124次

19751010 日,胡耀邦同志来到感光化学研究所检查工作。由于1953年我在南京大学学习时,曾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听过胡耀邦同志的工作报告,因此对他很有好感。

    197510月,当时全国仍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氛围下,仍然是知识分子处于被批判被压抑的时代。在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大部分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科技人员属于被改造对象,是要夹着尾巴做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胡耀邦同志来到科学院,对科学院的许多大问题都在深刻地思考着。在感光化学研究所的讲话反映了他对如何办好科学院的许多想法。如人才问题,也就是如何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问题;办所方向问题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他在讲话中提到要充分利用留学生来了解国外的发展情况:“我们邀请些留学生、老留学生、新留学生开座谈会,请他们谈谈,参观了他们的多少研究所,都是什么所,他们的科研方向,人员出身,科研方法,各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每个人写一张纸就行了。我们有几千留学生嘛,美国、日本、德国,还有苏联,我们的报纸材料他们都翻。可我们呢,拿钱买来的材料都不翻,我们要把他们的研究机构、研究任务、研究方向,这些基本情况搜集一下,弄弄清楚。”当谈到如何对待老科学家时(当时还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耀邦同志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蒋明谦不是写了一篇论文吗?要他发表嘛!老科学家是怎么搞科研的,他们是怎么学习的,要调查一下,他们是怎么搞实验的,吸收他们的一些经验嘛!”耀邦同志在讲话中再次提到老科学家的问题时指出:我们这些人可不能和他们分家呀。在理论方面要承认人家比我们强,包括你们留苏的在内,可能他们说我们土包子,我们要和他们合作,科学研究要搞上去,没有各种科学的融会贯通,任何东西都是摘不上去的。不要轻视这些人,但是,也不能说他们就能解决一切。社会科学没有超人的。自然科学也没有超人的。每个新的科研成果都是人们科学积累的结晶,要老科学家都懂得原理又懂得应用就要求过高了,就要犯错误。当然老科学家也要承认青年人敢想敢干有革命朝气,所以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如果互相排斥、互相轻视,我们就会走弯路。”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耀邦同志的讲话,充满了对老科学家的爱护和关怀。因此,使得蒋明谦先生等能自由地从事他们热爱的工作。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和极为实事求是的态度的。他的讲话使得科学院的许多从事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放下了包袱,营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环境,从而保护了一大批有才干有成就的知识分子。

    胡耀邦同志在开会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苏联他们有没有方向任务之争.这是科学院长期争论的问题,即科学院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以承担任务为主的问题。当时在感光化学研究所这类应用性很强而又属于科学院的研究所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当时感光化学研究所面临着的方向问题。耀邦同志提出:凡是应用科学的研究单位,都要搞研究,制造,研究和试制。对于你们研究所试制点新胶片,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但这种研究不能搞大工厂的大批生产。研制出后交给工厂去生产,这一点大体上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在对待理论如何联系实际,对当时争论研究单位是否需要建立车间的问题时,耀邦同志提出:两个问题要明确,科研机关不办成工厂,科研机关要搞些车间或者是小厂子,科研机关不负责成批生产的任务。至于人们怀疑你们工厂搞生产,你们向人家答复好嘛。也可能将来建好了。不需要这么大,所以你们现在不能锁死了,将来无非是三种可能,一个大了,一个恰到好处,那你们就百分百的正确,一个是可能小了,这些都难以避免。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水平,要建起来,适当的时候要向计委讲清楚,要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胡耀邦同志的讲话观点十分鲜明,这为当时像感光化学研究所这样以搞应用研究为主的单位指明了方向。即使在今天看来,胡耀邦同志的这种观点也是十分正确的。

    耀邦同志在感光化学研究所的讲话还涉及很多领导艺术的问题,充满了辩证法,唯物论的思想,强调实验第一,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他说:领导同志要上第一线,减少那些无谓的争论,争论来,争论去,老是争论不清就无谓了。争论是应该有进展的。科研工作怎么搞上去,你们很着急,我也很着急,坐在办公室里,材料这么一大堆,看了着急,心里闷的慌,一下来。你们就提出许多问题,我就要回答,就得拼命地抽烟嘛。”生动地强调了不要光坐在办公室中。要下去了解情况的重要性。

    19757月,胡耀邦同志来科学院才3个月,就对科学院的问题了解得那么深刻,指导得那么具体,一些难题到了他那里都变得十分简单。他说服别人的方法是那么的循循善诱,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令人信服。他身居高位,待人谦和,言语风趣,实事求是,用易懂的语言讲述复杂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他在科学院工作不到4个月,就又被打倒,离开了科学院。但耀邦同志在科学院这一短暂时期的讲话和扎实的工作影响巨大,犹如严冬中的春风,温暖了科学院知识分子的心。如今不知不觉又过了三十年。今日重温胡耀邦同志讲话,犹如昨日,仍备受教育。耀邦同志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的伟大人格魅力,我不能忘怀。仅作此文以致敬意。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