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14岁时便展现出非凡的宣传才能,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0年8月20日红一军团主力到达文家市,一举打垮了盘踞在这里的何键部第三纵队,击毙第三纵队司令兼旅长戴斗垣。“文家市大捷”后,毛泽东、朱德同彭德怀在永和市会合,成立了红一方面军。一时间,平江、浏阳一带苏区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成立各级苏维埃政府,农民革命的烈火又熊熊燃烧起来。
胡耀邦回乡以后,由于能“识文断字”,所以很受器重,不久就当上了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以后又做了团支部书记、团区委委员。乡苏维埃召开大会的时候,乡干部文化水平低,有些事情讲不清,很多时候就让胡耀邦出来说说。由于见识多了,胡耀邦也更喜欢演说了。他演说时事,总是详细具体,鼓动性强,农民群众都很喜欢听。在朱毛军团攻打文家市时,胡耀邦率领少先队员们成为支援红军的一支活跃力量。他们为红军送饭送水、查路条、送信、写标语,表现得英勇机智,很受红军喜爱。后来,胡耀邦按照青年团的布置,着力做宣传工作。他组织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找一些会演会唱的孩子,到八区苏维埃所辖乡村去演出宣传。胡耀邦还自己动手,为宣传队编了一个剧本,名叫《打倒柴山虎》。剧情是:一个贫苦农民进山捡柴,回家路上遇见大恶霸柴山虎的走狗,抢夺这个农民的柴担和柴刀,并将他打伤。这时候,恰巧来了一群砍柴人,拔刀相助,将这伙走狗砍伤。柴山虎得知大怒,纠集反动团总,寻衅报复,烧杀抢劫,逼得农民无路可走,于是纷纷参加了赤卫队。这个剧的反压迫的主题和情节,很打动人。胡耀邦自己也常常登台演出,而且能即兴发挥,经常得到群众的喝彩。
在局势稳定之后,胡耀邦又生出一个想法,就是要让农村贫苦孩子们都能够上学。当时浏阳县苏维埃政府规定,在全县办各种红色学校,免费入学。苏区范围内的学校也都改为红色学校或列宁小学。胡耀邦根据这个精神,想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当时少共组织里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胡耀邦同他们商量这个想法,三个人一拍即合。乡苏维埃十分支持他们这个创举,为他们腾房子,找板凳,学校很快开办起来。课程有政治、经济、文化、军训等等,教材是县苏维埃政府统一编写的。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课教员,他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很爱听。学校由于办得有特色,因此受到浏阳少共儿童局的表扬。
胡耀邦的姐姐胡石英(人们都称呼她石姑)非常疼爱耀邦这个小弟弟。但石姑是个苦命人。她先是嫁给一个姓刘的,婚后备受虐待,屡遭毒打,几乎被打疯,后来又被一纸休书撵回胡家。她整天忧虑地、默默地干活,独自吞噬着内心的痛苦。之后再嫁,在一次分娩后死去。胡耀邦也很爱这个姐姐,姐姐的不幸遭遇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创痛。他更深切感到这个富人压迫穷人、男人压迫女人的世道太不公平,不打倒封建的制度和习俗,大多数人就永远不能翻身。他越发明确知道了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真正改变旧社会。
思想上的日渐成熟,要求革命的积极表现,日益显露的宣传、组织才干,使上级党组织看到这个少年是个优秀之才。1930年10月,胡耀邦被调到十八区区委做宣传工作。
不久,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前来物色年轻干部。起先选中的是当过团支部书记、很有活动能力的二哥胡耀福,耀福也愿意去。但是父母觉得家庭困难,他是主要劳动力,而且又新婚不久,不愿让他离开。于是来人又把视线移向虽然年少,但是有文化、朝气十足的胡耀邦。稍加考察,便选中了。
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正是胡耀邦的愿望。他对同学说:男儿怎能恋守几亩地几间房,要离家出去闯天下。他虽然对亲人十分留恋,但对革命工作的美好向往,使他决计走上革命征途。
1930年11月,刚刚年满十五岁的胡耀邦告别了父母兄嫂,迎着初冬的寒风,出发前往江西。他的母亲在哥哥耀福的陪同下为他送行。母亲一路哭着,不断嘱咐耀邦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她总不肯停步,一直送到数里外的大桥边。耀邦依依不舍地独自走去,他频频回头,看见母亲瘦小的身影还伫立在那里,直到渐渐隐没在雾霭中。
从此,胡耀邦掀开了他生命的多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