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徐庆全:李国才老人,我向您道歉!

发布时间:2023-10-11 16:26 作者:徐庆全 浏览:505次

作为一名史学研究者,多年以来,无论是自己写作还是编刊,我给自己定了一条座右铭:“只讲事实,不讲道理”。但是,从大的历史环境来说,有时候很难做到。

常常,历史是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石。当构建意识形态的意义超越探究客观历史事实时,用历史构建的意识形态,往往就会演变为用意识形态来构建历史。这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相就会被扭曲。要想“只讲事实”也很不容易,我在编刊的时候,常常有这种困扰。

当然,研究历史的时候,这种困扰依然存在。这好办,不能发表的就放起来好了;能发表的,就一定要“只讲事实,不讲道理”。但是,这也不能避免我的历史书写不犯错误,不伤害当事人。譬如,直到昨天我才发现,二十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就深深地伤害过李国才老人。

(李国才老人。图片选自《中国石油化工》在2017年第18、19期连载《一位兼任班长的共和国副部长——中国劳模李国才》一文)

李国才是谁?现在的年轻人不大知道,在1960和1970年代,他以劳动模范身份,获得全国认可;1980年,他成为《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等报刊报道的“反面典型”,一时又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李国才,原本是吉林省吉林市化建公司的一名管道工。他心灵手巧,在工作中善于钻研,进行技术革新,制造“万能泵”、不锈钢弯头等,在1957年获得吉林市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李国才任吉林化建公司管道工地加工班班长,陆续又有2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1963年3月,他成为省劳动模范,他所在的班也成为先进集体。1970年代,他在化工部部长康世恩的支持下,他又有不锈钢弯头和锅炉的技术革新成果推出,又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所在的班被命名为“李国才加工班”,他的锅炉被命名为“国才式锅炉”,锅炉图纸也在全国推广。

在1970年代的不正常的年代里,劳模成为职务晋升的一条通道。这与劳模无关,是那个年代的政治需要。辽宁的李素文,天津的邢燕子,江苏的董加耕等等,都是如此。关于李素文、邢燕子和董加耕,本号都“话说”过,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看。

李国才也不例外。在成为全国劳模的过程中,他先是如同李素文一样,成为吉林省的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又突然被任命为化工部副部长。他后来的命运,也如同李素文、邢燕子和董加耕等劳模一样,跌入谷底。所不同的是,李素文、邢燕子和董加耕等只是不再担任职务,回归本色,而李国才则在《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上被清算。

1980年9月20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题为《弄虚作假,曲意庇护,终归不能掩盖事实真相 “国才式锅炉”骗局被戳穿  许多群众不能容忍李国才当化工部副部长》的长篇报道,对李国才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文章内容我就不多说了,读者从长长的题目就能看得出来。总之,文章把那个运动年代对李国才劳模事迹所描述的一切,都认为是他本人制造的骗局。为了把他彻底批臭,承接那个年代的文风,李国才也成为了一个卑鄙的小人。

此后,该报连续发表后续报道、短评:9与25日,《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职工和<劳动保护>编辑部同志揭露李国才弄虚作假专横跋扈》;10月10日,《李国才事件给我们的启示》、《真相大白 人心大快》、《骗人的鬼话》;10月23日,《鉴于他思想作风方面错误严重,又不称职 国务院决定解除李国才副部长职务》。

批倒不算,还要批臭,甚至要“再踏上一只脚”。此后,李国才就消失了。

(选自《中国石油化工》在2017年第18、19期连载《一位兼任班长的共和国副部长——中国劳模李国才》一文)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样是《人民日报》,1975年5月30日则以《他为崇高理想忘我奋斗——记老工人李国才的先进事迹》为题,同样的长篇报道,则把他说成了政治过硬,革新能手,一个完美无缺的“铁人式的工人”的劳模。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李国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十年前,《炎黄春秋》发表了我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公布之后》(2003年第1期)一文。文中我写到,1980年这个《准则》公布后,《人民日报》等报纸上揭露了某些领导干部弄虚作假、狐假虎威的事例。我在文中举了三个例子,意在说明《准则》公布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准则》办事,强调《准则》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巨大作用。其中有“抓贯彻落实之三:造反派部长落马”一个标题,我综合上述《人民日报》的报道,既把李国才视为“造反派”,又嘲讽说是“国才式锅炉的闹剧”。

那时,我对历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忘记了历史研究的职业要求,竟然没有想到再进一步查阅其他资料,只是根据1980年的《人民日报》报道来描述李国才。

其实,如果严格按照历史研究的职业要求,即使我不查阅其他资料,仅仅检索一下《人民日报》就会看到,1989年9月29日,该报公布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名单》中,李国才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中央机关”序列中。这说明,李国才部长不当了,他的劳模作风,他的个人品质,他的革新技术,应当是过硬的,否则的话,他不会重归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队伍。

可是,当年我写那篇文章时,并没有去检索,也就没有看到这一消息,更没有再核对其他材料,去搞清李国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人云亦云地把李国才当成了“反面典型”,铸成一个历史研究者不应该犯的大错。

我是昨天才发现这一错误的。

节假日期间,我翻看华东师范大学樊建政博士提供给我的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陶葆发的一套笔记本,其中在1982年3月8日记录了“台宣碰头会”的内容。“碰头会”主要是传达中央领导以及中宣部的各种指示。第五条的内容摘录如下:

李国才锅炉平反了

过去“工人日报”报道有片面性。让工人日报检讨,他们不愿。

赵总理批示“不公开宣传,也要纠正。报纸应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勇气自我批评,承认错误。特别是对人的批评,要慎重。”

耀邦批示“建议定几条共同遵守,要采取适当方式批评。”

“李国才锅炉平反了”,这几个字让我非常惊讶。这就是说,至少到1982年3月初,有关方面已经发现了对李国才报道的“片面性”,给他平反了。但是,即使赵和胡两位政、党领导人批示,《工人日报》就是不愿检讨。

这里没有提影响比《工人日报》大得多的《人民日报》,为何没提?我想,一则《人民日报》的报道,是根据《工人日报》的采访来的;二则让《人民日报》检讨就更难了。

这里还要提一句:1980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鉴于他思想作风方面错误严重,又不称职 国务院决定解除李国才副部长职务》报道说:

化学工业部根据劳动部门和群众的揭发,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机关临时党委的查处意见,鉴于李国才思想作风方面错误严重,又不称职,于10月中旬向国务院写了处理意见的报告。

国务院于11月11日做出决定,批准解除李国才同志化学工业部副部长职务。

看这个组织处理程序,一道一道的非常严谨。我想,《工人日报》不愿检讨的原因是:参与处理的部门不检讨,《工人日报》检讨什么?

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就这样被糊里糊涂地淹没了。说实在的,看到这则笔记,我心一阵一阵地痛。

心痛,夜不能寐,就起来查找李国才的资料。

我发现,李国才所在的化工领域里的媒体《化工管理》,在2014年第3期发表《中国的爱迪生——记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部长级发明家李国才》一文;《中国石油化工》在2017年第18、19期连载《一位兼任班长的共和国副部长——中国劳模李国才》。

看了两篇长篇报道,我才知道,1982年有关方面给李国才平反后,1983年7月,他被任命为化学工业部中国化工装备副总工程师,享受副局级待遇。1992年12月,李国才给他的“国才式锅炉”申请国家专利,1993年6月27日,他得到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型专利证书”。同一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先念和王震题词的《中国劳模》一书,书中的第一位劳模,就是李国才。

历史总算还给这位老人一个清白!

在李国才被冤枉的1980年,正是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年份。那时,被平反的人都有结论,并有一个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定:当年这个人被批判的范围有多大,平反结论就在这个范围内宣布,以消除影响;而且,在报纸上被公开批判的人,大多以各种方式在报上消除影响。

可是,在平反冤假错案之年被冤假错案的李国才,1982年3月就被有关部门平反,却没有这样的幸运!这让人更加心痛。

我倍感心痛,是因为我20年前的文章,深深地伤害过李国才老人。老人家,我不认识您。从我看到的资料,您生于1932年,应该还健在。也许您没有看到我20年前的文章,也许您看到了不屑于对我一个小字辈计较;也许您也看不到我这篇小文。但是,在了解到事实真相的今天,如果我不为20年前给您带来的伤害道歉,我会寝食难安。

老人家,我给您鞠躬了!

来源:徐庆全与八十年代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